基于认知语言、心理和逻辑的五行概念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7 23:36
五行学说的现代诠释:五行是由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分类开始,发展到将一切事物都归类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而成,并且五种物质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然而,这样的文本表述方式,无法表达五行在中医临床诊断的实用价值。因此,对五行的认识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希望通过认知科学的范畴理论(Category theory)的研究,对五行范畴体系的分类框架进行解析和推演,融合多种学科的方法,进而拓展中医学“气-阴阳-五行”双螺旋结构化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模型,并且,以一种更具直观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呈现,作为中医五行学说开辟新的思维结构模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是本课题特色之一,以传统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认知科学的范畴理论,运用统计学的数据分析与元分析技术,模拟分子生物学的DNA双螺旋结构,以及模型方法的运用,佐以数学的逻辑演算,建构中医学气-阴阳-五行双螺旋结构化思维模型。此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图示表达法相对于语言描述法来做分析解说,图示法较为直观、易于知觉;相对于自然客体模型来说,图示法代表一...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索引
图索引
前言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一)五行观念史的演变研究
1 商周时期
1.1 祭祀的方位概念
1.2 历法的时间概念
2 春秋战国
2.1 “五行”观念的形成
2.2 “五德终始”的循环运转观念
3 秦
3.1 “与物变化”观念
4 汉以后
4.1 “物类相应”观念
4.2 “气-阴阳-五行”观念
4.3 “太极图”观念
4.4 “五行互藏”观念
5 五行运用于传统医学的重要观念
5.1 “五行配脏”观念的修正
5.2 “五脏-五味”
5.3 “五行归类”
6 近代学者对五行学说的评述
6.1 五行的起源说
6.2 五行的词义
6.3 五行的思维方式
6.4 五行学说的医学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范畴理论研究概况与学者评述
1 经典范畴理论的属性特征范畴
1.1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
1.2 经典范畴理论的假设与学者评述
2 家族相似性理论的范畴联系关系
2.1 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论
2.2 家族相似性理论的特点与学者评述
3 原型范畴理论的成员分级归类模式
3.1 罗施的“原型”认知参照点
3.2 原型范畴的分级特点与学者评述
4 范畴层次理论的成员类属层次结构
4.1 基本层次的心智意象和类属层级关系
4.2 基本范畴与原型理论的异同评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份:基于认知语言、心理和逻辑的五行概念范畴研究
第一章 、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五行“类比”关系研究
1 五行学说与家族相似性
2 五行“火家族”典型成员的特征分析
2.1 基本物质概念“火”成员
2.2 方向座位概念“南”成员
2.3 季节时间概念“夏”成员
2.4 人体器官概念“心”成员
3 五行“火家族”成员之间的相关联系
3.1 五行“火”多重特征近义词引申
3.2 五行“火家族”相似性联系关系
3.3 中医五行学说“类比”推演系统
3.4 当代物理学对“火”的属性知识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原型”认知研究
1 资料背景
2 中医本科、研究生独立样本统计分析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
2.3 材料与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结果与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3 大陆与台湾地区人群两独立样本后设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
3.3 材料与研究方法(同2.3)
3.4 统计方法与元分析技术
3.5 通过SPSS软件编写程序,实现两独立样本t检验
3.6 结果与分析
3.7 讨论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基于范畴层次理论的五行“类属”结构框架研究
1 “五行”原型认知与基本层次范畴
2 “五行”范畴化过程反映当代知识的发展
3 “五行”范畴体系的类属结构框架
3.1 五行基本层次范畴的“五类分法”
3.2 五行同构多层次范畴“关联网络”
3.3 五行下级层次范畴的“五五分法”
4 “阴阳-五行”同层级不同类的结构框架
4.1 阴阳五行“矩阵图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中医学“气-阴阳-五行”双螺旋结构化思维模型
1 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 中医“气-阴阳-五行”双螺旋结构化思维模型的构思依据
2.1 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天人相应”
2.2 天文螺旋星系的“对数螺旋”
2.3 生命基因的DNA双螺旋结构
3 基于“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假设
3.1 “气-阴阳-五行”一级结构图示
3.2 “气-阴阳-五行”二级结构图示
3.3 相生、相克和同素三种同位键
4 演算“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的逻辑数据
4.1 “单链”五原素序列
4.2 “双链”五原素序列
5 基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假设
5.1 “和”与“同”的涵义
5.2 “同素键”与中医证素关系
6 演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逻辑数据
6.1 阴阳五行素数“同素键”概率
6.2 阴阳五行片段“同素键”逻辑数据趋势线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逻辑数据与统计数据的比较-中医体质类型元分析
1 资料背景与目的
2 研究及统计方法
3 “气-阴阳-五行”新构模型应用于中医体质类型
4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4.1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
4.2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九分法与五分法
4.3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5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5.1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
5.2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九分法与五分法
5.3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6 一般人群与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比较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总结
附录Ⅰ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学说问卷调查表
附录Ⅱ SPSS软件编写程序(Syntax),实现两独立样本t检验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913137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索引
图索引
前言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一)五行观念史的演变研究
1 商周时期
1.1 祭祀的方位概念
1.2 历法的时间概念
2 春秋战国
2.1 “五行”观念的形成
2.2 “五德终始”的循环运转观念
3 秦
3.1 “与物变化”观念
4 汉以后
4.1 “物类相应”观念
4.2 “气-阴阳-五行”观念
4.3 “太极图”观念
4.4 “五行互藏”观念
5 五行运用于传统医学的重要观念
5.1 “五行配脏”观念的修正
5.2 “五脏-五味”
5.3 “五行归类”
6 近代学者对五行学说的评述
6.1 五行的起源说
6.2 五行的词义
6.3 五行的思维方式
6.4 五行学说的医学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范畴理论研究概况与学者评述
1 经典范畴理论的属性特征范畴
1.1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
1.2 经典范畴理论的假设与学者评述
2 家族相似性理论的范畴联系关系
2.1 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论
2.2 家族相似性理论的特点与学者评述
3 原型范畴理论的成员分级归类模式
3.1 罗施的“原型”认知参照点
3.2 原型范畴的分级特点与学者评述
4 范畴层次理论的成员类属层次结构
4.1 基本层次的心智意象和类属层级关系
4.2 基本范畴与原型理论的异同评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份:基于认知语言、心理和逻辑的五行概念范畴研究
第一章 、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五行“类比”关系研究
1 五行学说与家族相似性
2 五行“火家族”典型成员的特征分析
2.1 基本物质概念“火”成员
2.2 方向座位概念“南”成员
2.3 季节时间概念“夏”成员
2.4 人体器官概念“心”成员
3 五行“火家族”成员之间的相关联系
3.1 五行“火”多重特征近义词引申
3.2 五行“火家族”相似性联系关系
3.3 中医五行学说“类比”推演系统
3.4 当代物理学对“火”的属性知识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原型”认知研究
1 资料背景
2 中医本科、研究生独立样本统计分析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
2.3 材料与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结果与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3 大陆与台湾地区人群两独立样本后设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
3.3 材料与研究方法(同2.3)
3.4 统计方法与元分析技术
3.5 通过SPSS软件编写程序,实现两独立样本t检验
3.6 结果与分析
3.7 讨论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基于范畴层次理论的五行“类属”结构框架研究
1 “五行”原型认知与基本层次范畴
2 “五行”范畴化过程反映当代知识的发展
3 “五行”范畴体系的类属结构框架
3.1 五行基本层次范畴的“五类分法”
3.2 五行同构多层次范畴“关联网络”
3.3 五行下级层次范畴的“五五分法”
4 “阴阳-五行”同层级不同类的结构框架
4.1 阴阳五行“矩阵图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中医学“气-阴阳-五行”双螺旋结构化思维模型
1 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 中医“气-阴阳-五行”双螺旋结构化思维模型的构思依据
2.1 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天人相应”
2.2 天文螺旋星系的“对数螺旋”
2.3 生命基因的DNA双螺旋结构
3 基于“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假设
3.1 “气-阴阳-五行”一级结构图示
3.2 “气-阴阳-五行”二级结构图示
3.3 相生、相克和同素三种同位键
4 演算“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的逻辑数据
4.1 “单链”五原素序列
4.2 “双链”五原素序列
5 基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假设
5.1 “和”与“同”的涵义
5.2 “同素键”与中医证素关系
6 演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逻辑数据
6.1 阴阳五行素数“同素键”概率
6.2 阴阳五行片段“同素键”逻辑数据趋势线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逻辑数据与统计数据的比较-中医体质类型元分析
1 资料背景与目的
2 研究及统计方法
3 “气-阴阳-五行”新构模型应用于中医体质类型
4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4.1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
4.2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九分法与五分法
4.3 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5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5.1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
5.2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九分法与五分法
5.3 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与逻辑数据比较
6 一般人群与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统计数据比较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总结
附录Ⅰ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学说问卷调查表
附录Ⅱ SPSS软件编写程序(Syntax),实现两独立样本t检验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913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91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