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本文关键词: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农业大学》 2010年
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隗兵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够平衡,民主法治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构想出现了较大偏离。这种偏离和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有关,也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构想相对超前而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设想不够充分有关。而民主和法治不够丰富和健全是我国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理论上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缺憾,也是导致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出现诸多问题的制度层面的重要原因。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既要从理论上丰富民主法治内容,又要从实践上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完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才能缩小以至消除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偏离。 民主的基本要义是主权在民,制度层面的法治意味着对公权力的分化和制约。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民主还是法治,都不能单方面地建设,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互为保障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是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民主,法治是由人民主导的法治,法律是人民主权和意志的普遍体现,政府公权力的运行要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用法律制约政府、限制公权力,从制度上防止民主异化、法律异化和法治异化,而市民社会就具有分化、制约公权力的天性,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提供社会组织条件,因此能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他认为,市民社会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物质生活交往关系”,它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并决定政治国家。现代西方学者(葛兰西(Gramsci)、哈贝马斯(Habermas)等)将市民社会看作制定和传播意识形态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各种私人的或民间机构的总称,或者认为市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我国学者(如邓正来、王新生、俞可平等)强调,市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公域以及市场经济私域的一个中间地带,都凸显这个中间地带活动的自主性,以及它的组成的自愿性,并且这个中间地带无论是与政府公域还是与市场私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概言之,市民社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自主的民间组织构成的,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并与国家双向互动、以求个人与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利益表达体。它具有组织性、独立自主性、与市场经济的对应性、合作契约性、非政治性、公开合法性等特征。市民社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为市民社会形成准备了组织条件,因而也能为民主法治提供相应条件。 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可能途径。首先,民主法治和市民社会在起源和结构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具有同源性和同构性。从起源上看,它们都起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平等个体相互联系的私人社会生活。从构成及其条件来看,民主和法治是平等、自主、相对独立的个体或社会民间组织实现和维护其权利的方式,而独立于政府和公权力的民间组织是市民社会的直接构成要素,是市民社会建构的直接基础。其次,市民社会能够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提供社会组织条件,即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拥有自身权利的个体和民间组织。最后,市民社会具有对权利和权力的分化、制约功能,这种功能能够为民主法治提供机制性保障。这些方面决定了,市民社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也只有在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不断完善。 总之,在实践上,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市民社会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市民社会理论来完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构想。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市民社会提供了契机和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相对独立的社团与非行政化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非营利性经济组织涌现,相对独立的“社会”已初现端倪,社会权利日益扩展并呈多元性,等等。因此,在缺乏民主法治传统的中国,我们可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构建市民社会,通过市民社会的形成、发展壮大,用社会的力量和民众的权利来制约公权力的膨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防止民主与法治的异化,构建公平公正、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北京支部生活;2006年11期
2 马新福;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契约精神[J];中国法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秦颖慧;秦潇;;政府网络舆论危机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4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苗;;关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理论探讨[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楚;;努力提高贵州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杜勇敏;;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因素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军;李建立;;马克思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新莱茵报》时期[J];铜仁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何军,陶斯文;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刑事侦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期
3 黄小英;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法治意义[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熊文驰;;作为现代政治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及其流变[J];兰州学刊;2006年09期
5 王英津;国家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阐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徐作辉;;简述马克思的国家观与社会观[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马杰;;市民社会理论的变迁——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8 崔永和;;论市民社会建设与人的解放的现代统一——兼与乔翔先生商榷[J];唯实;2007年Z1期
9 牛苏林;从“市民社会”到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10 张青国;论市民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智勇;薛新娅;;市民社会与中国选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谈起[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徐元善;孙台维;;市民社会视阈下乡镇政府决策伦理的建构[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元善;孙台维;;市民社会视阈下我国乡镇政府决策伦理的构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司空;;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朱沅沅;崔欣;;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何平立;沈瑞英;;概念、理论、模式:当前社区治理研究问题与前瞻[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8 魏琛;金溢潮;魏勇;黎敬锋;曹希辉;周跃明;赵灵;王荣;聂翠花;蔡得样;王海燕;杜立新;刘中;董敏华;郭秀英;庄淑荣;;再论周用桓之路[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郁建兴;黄红华;;村民自治研究的研究[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京大学哲学系 陈硕;[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肖岁寒;[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吴春玲;[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苏斌 江苏省安监局;[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5 国家司法部司法研究所 刘武俊;[N];华夏时报;2002年
6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Richard Madsen;[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蓝旭明 杨威;[N];检察日报;2003年
8 乔桑;[N];中国社会报;2004年
9 王新生;[N];光明日报;2000年
10 记者 杨连成;[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范文山;越南农村管理中的乡规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王峰苓;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于光君;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为颖;私法视野下的中国社会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魏建国;自由与法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2 齐霄阳;社会主义中国市民社会培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陈云;论马克思个人理论及中国当代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毛德达;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试探[D];湘潭大学;2003年
6 项丽敏;市民社会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刘飞轮;市民社会是中国走向法治的基础[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8 程二奇;近代中国行业组织的历史变迁[D];郑州大学;2004年
9 王锦文;儒家文化:构建中国市民社会的深厚文化资源[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张翀;论民间法的进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3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