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法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10-19 12:50

  本文关键词:法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09年

法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李莉  

【摘要】: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社会建设便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基于当前的客观现实,基于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应该而且必须通过法治来构建和谐社会。 法治的观念和重要性自古就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中外法学研究中丰富的理论成果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先秦思想家当中,商鞅和韩非都主张法治,但他们都过分推崇君权,其立足点在君,目的是以法治吏治民。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当包括“良法”和“普遍服从”。洛克也积极倡导法治,强调立法权最高,强调法律的执行,潘恩十分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权力制衡。罗尔斯指出,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只有认真贯彻法治原则,对自由的威胁才会减少;只有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动,其自由才不会受到侵犯。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其确认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至此,法治取得了宪法规范的效力,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看,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涵义是,人民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和法律的极大权威,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各环节协调运行,法治与社会协调发展。 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因素、各个环节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非常丰富。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指出了国家与民众关系的和谐。荀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西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和谐是哲学的根本范畴,亚里士多德的“优良城邦”设想中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欧文还在美洲进行了“新和谐村”的社会主义试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观念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在现代社会中,法治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法治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自由、实现正义、促进效率,从而推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人权保障、公民权利保护、民主参与来实现社会的民主与法治。二是法治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四是法治有助于建立一个诚信友爱、充满活力、高效发展的社会。五是法治有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法治作为社会调控的手段之一,对社会活动的运行同时也存在着消极作用。法治的作用不会自发的发挥出来,它既依赖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又依赖于法治自身的条件,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条件表现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等社会条件,内部条件表现为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意识等法治自身的条件。法治无论是作为一种法治理念,还是作为依法管理国家的治国方略,对于确保社会和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应看到法治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因为法治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是有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发达、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不够高。其内部条件也是有限的,当前的立法不够完备、执法不够严格、司法不够公正、守法不够自觉、法律意识不够强。而且,法治只是调整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除了法治以外,还有道德、习惯、政策、教规、纪律、乡村民约等。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认清法治的有限性,又要合理利用法治的作用。 面对以上的现实条件,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是“扬长避短”,创造条件发挥法治的最大积极作用。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使法治充分地发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就要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不断提高自身执法能力,做到执法为民、依法行政;树立司法以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为最高价值的观念,做到公正司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使公民做到自觉守法;加强法律监督,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环节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总之,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能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法治的实现也是和谐社会建成的标志之一,法治与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共同促进的。只要理顺法治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的关系,保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环节的良好运行,法治就能发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化效用,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0.0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一、和谐理念下的法治9-16
  • (一) 法治及其主要环节9-12
  • (二) 和谐理念及其对法治的指导作用12-16
  • 二、法治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与作用16-25
  • (一) 保障人权(权利)16-17
  • (二) 实现公平正义17-19
  • (三) 维护社会秩序19-21
  • (四) 建设诚信社会21-23
  • (五)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23-25
  • 三、法治在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条件25-32
  • (一) 法治在建构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般条件25-26
  • (二) 我国当前发挥法治积极作用的条件及其不足26-28
  • (三) 面对法治在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条件不足的态度及改进措施28-32
  • 四、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6
  • 致谢36-3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3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高雁;法治建设的道德保障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2 郭振芳;和谐社会视阈下司法公信力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军;陈常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J];当代法学;2008年S1期

    2 何士青;;和谐社会的制度根基——法律和谐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4期

    3 吴雷;;法治对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郭来生;;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治建设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杨建军;;法律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6 门献敏;;论和谐社会的法治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7 赵明;反思与超越——也说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4期

    8 李小勇;;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9 韦军舰;;论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J];乌蒙论坛;2007年03期

    10 邱吉顺;;和谐社会的法律构建[J];职大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婉冰;;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法治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郑晓剑;;我国民法典中成年监护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李青松;关于对建立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司法审查制度的思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胡小红;论私法的强行性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马生安;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价值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李钟书,翁里;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孙洪坤;;人权保障与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以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徐宜亮;姜保忠;;侦查监督权的缺失与完善——侧重于侦查监督部门职责的考察[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王娜;;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国生;;法律语言的特点与理解[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富强;;两类立法原则之评述:法理的基础[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6 庞仁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新的哲学思维方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田翠琴;赵乃诗;;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姜裕富;;论公务员忠诚义务与行政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古炳文;;责令限期改正在消防执法中的适用问题[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曹文钦;;艾滋病病人隐私权与家属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传友;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琳;我国兽药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姜海;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程红丹;国际环境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同祯;量能课税原则法律地位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小娟;企业环境责任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良;吴敏;;完善保外就医罪犯监督制度维护司法公信力[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宋聚荣;张敬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司法公信力研究[J];中国司法;2007年02期

    3 刘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J];道德与文明;1999年05期

    4 刘苑;漫议道德信仰[J];道德与文明;2004年02期

    5 刘云林;法治建设道德支持的依据及其维度[J];道德与文明;2005年02期

    6 王玉东;道德建设中的非理性文化心态及其矫治[J];东岳论丛;1997年01期

    7 吴汉东;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关于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1998年02期

    9 ;二十一世纪司法制度面临的基本课题[J];法学;1998年12期

    10 周丰华;;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李立;[N];法制日报;2010年

    2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玉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司法公信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传利;论民事司法公信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芸;论司法公信力[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卢强;道德和法制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陈亚鹏;法律人性化与中国法治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5 侯玉科;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法治建设探讨[D];山西大学;2007年

    6 鲁楠;现代法律的道德向度与伦理向度[D];清华大学;2007年

    7 陈雁;司法判决公信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祖瑞;论我国道德建设中的道德立法[D];天津大学;2007年

    9 郑磊;法治行政视野下和谐社会的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张晓箐;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和谐社会的构建[D];西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邨;试论法律秩序的概念及构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06期

    2 朱继萍;;论不确定性对法律的基本建设作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汤唯;王加卫;;论中国法学流派分野的基本端倪[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齐延平;;人权精神的危机与拯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叶传星;利益多元化与法治秩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侯猛;;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7 周永坤;;论中国法的现代性十大困境[J];法学;2006年06期

    8 应松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J];法学;1996年11期

    9 徐显明;和谐社会与法治——在2005年"建设和谐辽宁"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衣家奇;;“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阮占江;[N];法制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布杜拉·王文杰;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文培红;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3 宋晓维,李成禹,刘红;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J];行政与法;2005年11期

    4 陈洪泉;提高生活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周晨虹;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协调机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刘冬京;;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与和谐社会[J];河北法学;2006年01期

    7 周雁辉;;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李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谢小恒;朱同丹;;论民营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庄兴华;;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创新思考[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君;李云平;;人性化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晓静;许月潮;李慧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快发展我国天然气的要求[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3 孙路宝;;浅议和谐文化[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4 段冬林;李小鲁;;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国雪利;刘惠军;;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盖玉彪;陈伟;;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军事司法改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潘兆康;;和谐社会视野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新视角:恢复性司法模式[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许宁;;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出狱人保护制度探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9 刘晓梅;;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杨崇华;张美英;;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3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何影;利益共享的理念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武君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赵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秉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丽;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杨静;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府危机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小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D];山西大学;2006年

    4 顾晓卿;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秋娟;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胡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7 刘跃亭;加快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文大山;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9 任占弟;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新市民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锋;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法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45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4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