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
本文关键词: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民主与法治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成果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陈明凡
【摘要】: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由于中国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不可能一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非均衡发展的阶段,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因此,改革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这一战略性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党中央适时提出,要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为此实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分类号】:D61
【正文快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由于中国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不可能一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非均衡发展的阶段,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因此,改革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金和;;苏联共产党失去民心的启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2 胡键;俄罗斯转轨过程中的经济绩效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2年02期
3 胡键;;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年05期
4 王培英;;一部展示俄罗斯当代社会图景的杰作——评拉斯普京的新作《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5 陆南泉;;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与苏联剧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1期
6 李申;;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民主与法治探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4期
7 关海庭;中俄两国转型时期贫富分化问题比较研究——兼论中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6期
8 黄立茀;苏共政治控制衰变探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2期
9 胡键;俄罗斯主导利益集团的演变与制度变迁[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5期
10 胡键;俄罗斯经济转轨模式的思考——兼论中俄经济转轨的比较[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淑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应注重借鉴[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2 栾文莲;;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评析苏联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金坤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陶林;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午生;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王新;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曾宇辉;自由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多维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丹丹;里根政府对苏政策演变的观念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常庆波;论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对外关系[D];青岛大学;2006年
4 辛瑜;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对经济的政府干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黄光毅;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侯丽军;对苏联“公开性”改革中大众传媒的重新审视[D];清华大学;2007年
7 张钺;论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共话语权的丧失[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高爱英;对生命与爱的歌唱[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安小婉;中苏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比较与思考[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高鹏程;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春;;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7年05期
2 卢增荣;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3 赵睿;试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潘叔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本质要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兰春丽;;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洪曼丽;;论科学发展观及其对解决农民问题的意义[J];理论导报;2011年10期
7 杨雪英;;加快改善农村民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粟迎春;;论以人为本是以和谐为特征的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赵华;;满足三大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J];理论学习;2006年08期
10 吴振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淑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本质要求[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2 熊永兰;;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本质要求”之新阐释[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3 本刊编辑部;;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7年
4 孙肖远;;利益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世年;;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C];2001年
6 汪小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文成;;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唐基苏;;论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维度[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远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现实选择[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程玲;;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道局北京输油气公司工会主席 许光;[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上海商学院教授 韩狄明;[N];山西政协报;2011年
3 本报评论员;[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高玉洁;[N];西藏日报;2007年
5 桂榕;[N];江西日报;2008年
6 陈政;[N];贵州日报;2007年
7 马正清;[N];西藏日报;2009年
8 记者 焦亮;[N];新乡日报;2009年
9 记者 栾易鑫;[N];秦皇岛日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N];洛阳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启国;创新发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姜淑兰;世界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与模式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朱成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洁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王恒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明忱;马克思社会发展观本质要求与党执政绩效探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冯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D];河南大学;2006年
3 侯兰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建伟;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7年
5 徐华秀;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D];武汉大学;2005年
6 马涛;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杜思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李茜;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彭杰;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民主与法治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4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