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市民社会理论框架下社会组织促进中国法治进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3 08:47

  本文关键词:市民社会理论框架下社会组织促进中国法治进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财经大学》 2013年

市民社会理论框架下社会组织促进中国法治进程研究

邱晨  

【摘要】:我国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上现代化法治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法治取得了巨大成绩,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但同时,中国法治也逐渐暴露出它本身的缺陷。究其原因,跟我们实施的推动法治发展的模式息息相关。我国在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的法治模式,即由国家权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政策等手段,按照一定的计划路线强制性地向社会推广法治。这种法治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显著成效,但始终不能真正地、长久地推动中国法治进一步向前发展。在现阶段的转型时期,政府主导型法治的缺陷更加显露无疑,中国法治走入了一个瓶颈。一方面,政府主导型法治需要通过政府权力向社会递送法律,需要加强政府权威,在过程中无形扩张了政府权力。但是就法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来看,法治要限制国家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如此这种法治模式便产生了“国家悖论”。另一方面,现代法治本身存在矛盾,主要体现为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矛盾与外部强加的法律与内心确信的法律的矛盾。这些是目前中国法治模式无法克服的。正如许多学者所言,法治的主体是民众,在于社会本身的力量,当下的中国法治最大的问题是主体缺位,政府是法治的客体而非主体,客体取代主体必然导致上述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厘清政府所代表的国家与大众社会的关系,找到法治的主体,并由它来引领法治。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虽然市民社会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术语,并且可能即使在西方社会里,事实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也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研究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规范性方法、体现市民社会对于政治国家现代法治构建性价值的作用还是存在的,并且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具有意义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不过不管如何发展,它所关注的最核心的问题都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对它的阐释和理解正是有助于解决当下中国法治难题的症结。自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孟德斯鸠率先提出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立,黑格尔创立全面、系统化的市民社会理论,其后的市民社会理论家都延续这一传统,尽管各人在对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谁是主、谁是从的问题上产生争议,但都承认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存在自己的领域和范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趋势加深,从葛兰西开始,以文化意识形态为特征的市民社会与市场规律为原则的经济社会相分离,开始形成政治国家、经济社会与市民社会分立的理论传统。 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市民社会理论与时俱进地发展出了“第三部门”理论。第三部门理论认为现代国家,除了政府、市场这两个部门还存在一个公共领域,即第三域,在这里当然就是第三部门,它在当代主要被非政府和非经济的社会团体、协会等人们志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所充塞。这里的“第三部门”其实质应该可以对应于市民社会理论政治国家、经济社会、市民社会“三分法”下的市民社会部分。“第三部门”主要指称的是那些自治性的、非营利性的、具有开放性允许自由进出的合法的社会组织。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这些社会组织担当着极为重要角色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组织构建的公共领域中,由于社会组织与政治国家和市场经济相对独立,在排除权力和金钱的干扰下,组织成员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并在无暴力的情况下相互交流,通过理智的对话寻求一个共识,并通过社会组织将共识变成公共意志,进而进入国家决策层面,成为政策或者法律。这种“公共领域的沟通理性”正可弥补现代代议制下的简单“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理性不足,可以给立法机构提供更多、更广泛、更贴近生活的有益建议,同时防止“多数原则”下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利益的肆意践踏。 社会组织制约权力的作用也是它对法治进程的一大积极意义。通过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来限制权力本身有一定的悖论,依靠“权利”限制“权力”又似乎越来越难,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法律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通过明确划分公域和私域就能很好地防止公权力侵入私人领地了。何况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通过更加先进的手段控制社会,个人权利对抗国家权力更加难上加难。在新形势下,必须通过非传统的手段来限制权力,即通过社会组织把个人分散的力量有效集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制衡权力。一方面,社会组织是一个人的集合、资源的集合,避免了个人的自私性、片面性和能力不足,可以承担起一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样,国家权力就必须从相关领域中退出。另一方面,在社会组织上发展起来的“交往权力”也可以达到限制国家权力的目的,虽然此种“权力”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交往权力”就是社会组织成员对国家政策、法律、行为进行的评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而迫使国家让步,用“围攻’的方式对政府施加影响,以防止国家权力的肆虐。 不但如此,社会组织对社会的自我型构还有积极作用。国家立法有其本身的有限性,而社会生活是繁复多变的,良好法治秩序的确立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家立法或者通过政府权力作计划式安排而达成。好的社会秩序需要按照社会本身一定的规律自我构建和自我生成,这里,社会组织就发挥了它的优势。社会组织自身的制度化和秩序化特征削弱了个人的任意性。一方面,它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行使民主自由权利,避免非理性的集体行动;另一方面,使成员认识并加强个人权利的社会关联与合作,从而克服个人权利行使的自发性、孤立性与不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自愿的在组织内部培育起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是社会整体秩序化的一个基石。而且,社会组织构建了社会与国家信启、交换与能量互释的平台,缓解了国家与个人的紧张关系。一方面.个人通过社会组织理性的、合法的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创制活动中去,使自己的诉求能够向上传达。另一方面,社会民众通过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交流过程,能够更加理解国家公共政策和法律实施的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政府和国家法律的认同感。 对于中国法治进程问题,本文论者认为,必须跳出政府主导模式下国家优先的思维桎梏,不但要从完善国家建构、法律制度、机构改革等方面考虑问题,更加要回归到法治真正主体——民众所代表的社会中去开拓思路。由于我国本土的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资源相当匮乏,而且发展壮大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进法治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借鉴西方市民社会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借鉴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国情就可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发展道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洪,李华振;政府失灵语境下的第三部门研究[J];法学评论;2005年06期

2 杨解君;法治的悖论[J];法学;1999年06期

3 高秦伟;宪政建构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J];河北法学;2004年08期

4 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困境及其出路[J];法学研究;2003年02期

5 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J];法学研究;2006年01期

6 袁曙宏;韩春晖;;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发展规律研究[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7 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J];法学研究;1998年01期

8 喻中;民主作为程序——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民主观及其现实意义[J];人文杂志;2003年05期

9 周耀虹;;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J];天府新论;2006年01期

10 潘自勉;论日常生活中的权力秩序[J];学术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万绍红;民主的路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视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杜丽;;美国公民文化视角下我国公民文化的培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杨泽章;;托克维尔与自由的正当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臧雷振;;社区参与实践——比较的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4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李婧;;规则尊重与城市公共秩序文明的构建[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光骏;;论当前宪政制度下的独立行使检察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王祺国;;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种松志;;论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吕家毅;;论检察制度的宪政功能[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驱逐了德性,自我走向何方?——简评公共社团主义对新自由主义自我观念的批判[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李恒光,李峰;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政策建议[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杨春福;论法律效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王绍光;警惕对“民主”的修饰[J];读书;2003年04期

5 梁莹;浅析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J];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09期

6 王敏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改革特征[J];经济工作导刊;2002年11期

7 王树人;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刘绛华;转型期我国社会部门的界定及发展趋势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陈世荣;法律效力论[J];法学研究;1994年04期

10 信春鹰,张烨;全球化结社革命与社团立法[J];法学研究;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月;;民间法对中国法治之路的启示[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8期

2 博理;;学人的时代责任与关怀——关于《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的一些感受[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01期

3 袁冶,李铀;论中国法治的实践目标和工作重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有奖征文评选揭晓 我刊发表的四篇论文榜上有名[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一种人权史的解释[J];学习与探索;2001年04期

6 ;2008:新一届“两长”履新 对中国法治的关切与期待[J];法制资讯;2008年03期

7 钱广荣;关于中国法治的几个认识问题[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信春鹰;;从艰难与挫折中走向辉煌——20世纪中国法治发展回顾与未来前瞻[J];清华法治论衡;2000年00期

9 张中秋;;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法学专业30年增105倍[J];湖北招生考试;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力;;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制约和可能的格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李贵连;李启成;;法治(Rule of Law)还是治法——近代中国法治的一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鲜连发;;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4 陈红阳;;我谈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5 王怀安;;我国法治的先驱和奠基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6 陆明远;;职能代理:公共服务体制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机制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红;张冲;;发挥双重管理体制在管理社科类社团中的作用 确保社科类社团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A];全国社科联第十二次学会工作会议交流材料[C];2008年

8 范长风;;戏剧人类学的遥远目光——一个高原跨族群社会组织的演剧与互助行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王名;;改革现行社会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书面发言)[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老教授、老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健;杨旭东;;公共服务社会化中社会组织的社区治理参与[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兵临;[N];检察日报;2008年

2 张玉堂 法学博士 华东政法大学;[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叶传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富金;[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羽戈;[N];中国经营报;2009年

6 记者 蒋安杰;[N];法制日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廖奕;[N];检察日报;2010年

8 刘武俊;[N];中国审计报;2011年

9 记者 肖持纲 通讯员 马晓娟;[N];西安日报;2011年

10 傅达林;[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维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思想的内在关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吕纳;公共服务购买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4 赖晨野;农村民主管理的社会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齐晓光;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繁殖策略、社会组织与个体扩散迁移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杨庆文;当代中国刑法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赵亚军;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社会行为策略及其适合度[D];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8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史利平;安顺屯堡社会组织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刘春;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晨;市民社会理论框架下社会组织促进中国法治进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陈洋;中国法治正当性的理据简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文霞;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法治的发展与完善[D];河南大学;2013年

4 黄爱教;论法的合法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闻文;市民社会语境下中国法治的建构[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柳;新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姚丽;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官民二重性对职能发挥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8 黄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走向[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9 李海燕;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徐子梁;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关于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市民社会理论框架下社会组织促进中国法治进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62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