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10大规律1

发布时间:2016-11-15 15:07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10大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历史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10大规律1


2008年7月 第4期(第23卷,总第118期)

法学论坛

蛐咖

¨.,2008
No.4(V01.23,ser.No.11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10大规律
肖金明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

国正在逐步提高法治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方式的程度,促进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 为中国政治和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发展政党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法治政府、促进公正司法,以及保 障人民参与,已经成为不能逆转的历史逻辑、现实选择和未来走向;中国法治需要借鉴世界法治经验,更需要一个 中国过程,因而必然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法治将成为世界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 的实践历程,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出中国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推进法治进程,是中国法 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改革开放;法治规律;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91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一∞∞(20∞)04—0021—07

洲ect:Ten艋0IIIs of‰眦0f h cbn栅嘶∞in tIle隐’nlree晚幽’R翩and 0pe峨一叩iIl
AlIⅡ如旷&u吐:ⅪA0血一fIling(【a_w sIyk碰函ed by出e
the basic nlk sch00l,shandong

aliIla

㈣:IIl岫州tllree鼬’‰l aIld唧衄一叩,a】im is㈣rai她nle de舭0ft}le咖’s础石cal硫 8l蒯y be咄 of王aw,p舢dIlgthe如T眦戳y,IespecIing
UrIiv利ty,Jin锄Shandong
and

250100,CIli豫)

v山e耐训0n 0f刚dcs
the n】le of

gLl蹦mteeingh哪娜ri崮hls,讷记hhave
t}le

aIld

d屺n山0flaw of C蛐m;Devel叩ing tIle
the fair

sy织n,co吲mcting
w}Iich dmw

law窖ov呱髓em,pH瑚oting

j试sdiction,and昏删t商Tlg
future


pa啊politics,pe:如ctiIlg吐le脚le’s con妒e鸥
people’s
0fhw 0f

hve already

bec咄她i嬲删ble}Iis蜘cal蛔c,choice 0f酬岫觚d
0f

tendency;‰nl】e

C№11eed

paIticipa60n,
t0

les∞璐fmm the exp积en嘲0f小e world’s n】1e of law,如nlleⅡno他need law砸tIl Clline∞cklracterisdcs wm

ahiTlese pIDce豁ibelf,廿眦8

h鹳alir瞄e

charac?

teri8tic8咖8dp删aUy;The nlle
wodd.RI谢ewiTlgthe
tlIe

prac矗ce cou瑾屺0f吐圯nlle 0f tIle

0fl删iIltIle

p龉tlllI优decades’赫卸d叩e血19—upiIlC}li腿,删Ilg
are

be唧e粕imp(旺tam imegral part 0f t}Ie nlle of hw 0f她
up

e印商enc鹤衄d 1es8叽s

mle 0f 1a【w c0璐bnJcti∞,鲫fIlll咖珏Ilg tlIe gemral商叫玛of Clline∞nlle of law devel叩ment,
tIle弘D(搬诗0f l}le n】1e 0f law,tllat t11e

铷确ng
Key

111e∞a】【i叫峙to pI伽ldte

imp0懂协t

gLmmmee

fbr删哦ai帕Ue develof瞳I-ent of tlle

mle 0flawin Clli】舱.

wm心:refo册and opeIliI瞎一l甲;剃oms

0f tlle mk 0f

1aw;(K11e8e c}la哪抛Iistics

反思改革开放以前将近20年的“法律虚无主 义”人治现象,总结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主法治 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概括和表述我国法治发展的 一般规律,对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 意义。法治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社会 和政治现象,法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必然遵循一

定的规律。概括和表述法治发展规律,促使立法 活动、政府管理和政法工作遵循法治规律,这是全 面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中国法治可 持续发展的保障。回顾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 放30年中国法治的实践历程,总结法治建设的经 验教训,可以概括出中国法治发展的10大规律,

收稿日期:20憾一06一12 作者简介:肖金明(1965一),男,山东胶南人,山东大学宪政与政治文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宪政与 政治文明、法治政府理论。 21

万方数据  

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遵循这些规律推进法治进程,是中国法治持续发 展的必由之路。 规律之一,法治建设应当促使法治成为现代 政治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民主国家政治建设与发展 的基本战略。 国家宪政意味着应当将法治确定为国家政治 生活的基本准则,具体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 民主法制初创时期,到2l世纪开创法治文明新纪 元,从建国初期“依法办事”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 到新世纪具有政治文明意义的“依法治国”方略, 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执政党、国 家和人民对法治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逐步提 高,在新的政治视野中,宪法法律与党的事业、人 民利益一同被摆在了“至上”的地位。①这说明法 治、宪政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与其 关联的自由、平等、人权甚至分权等理念,已经深 刻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改革,促进了民主立 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法治、宪政的显著意义 在于实现了宪法法律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对人权 的尊重与保障。坚持法治与人权的统一,实现依 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中国法 治发展的强烈诉求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法治作为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其基本要求 是,一要保障人权,二要促进民主。有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大最急迫的问题还不是民 主参与的范围,而是自由权利的法制保障。”…实 民主政治的现实逻辑,进一步奠定法治的民主基 础,促进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规律之二。法治建设应当连接人权与法治。将 尊重和保障人权确定为国家政治的根本价值.实 践全面的权利和法治观。 人权作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与法治 的关联点,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法治之中,成为 良好法治的灵魂。人权理念已经成为指导和支配 法洽建设的重要思想力量,权利思想已经融入社 会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法治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内 涵。正确的权利观念和健康的权利文化对于中国 法治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不断推进的 法治进程中,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需要进行调适, 在进一步强调权利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和人权作 为法治基本内涵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需要发展人 们对权利内涵及其与法治关系的全面认识。任何 一类法治都存在两端,一端关系着权利,另外一端 关联着义务与责任。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认 为,如果不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双重原则,就没有哪 种民主制度、哪种开放社会可以长期维持下去

——这种双重原则适用于每一个人。[21按照这样
的逻辑,强化公民的家庭、社会和政治责任意识与 义务观念,避免偏颇的权利文化消蚀权利的本质 和价值,能够防止权利无度泛化和权利要求过度

泛滥,促使权利、公民责任、法律义务一体化,改造
法治的文化思想土壤,维护法治的持续发展。 法治建设应当在注重维护传统自由权利的同 时,扩展权利外延,丰富权利概念,赋予与自由权 利相对应的社会权利以制度意义和实践价值。民 主、民生通过法治关联着公民的不同权利。公民 的不同基本权利的产生次序不尽相同,由内容观 之可归纳为四点,即自由权由大而小;参政权由小 而大;受益权由消极而积极;平等权由形式而实 质。自由权、参政权、平等权、受益权产生的先后 顺序大致是:先有自由权,次有参政权,再次有平 等权,而受益权之发达为最后。【31就社会转型国家 而言,自由权与受益权、政治权利与社会权利具有 同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它们也不是对立矛盾的,

际上,促进参与民主和保障自由权利是相辅相成
的,实现参与民主以改善政治生活,包括改进政治 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准则,可以促进政治文明和 制度进步,包括为自由权利提供法制保障。中国

政治改革和法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权问题也是
民主问题,实际上没有民主政治制度就不会有真 正的人权保障。深刻理解和遵从法治与政治关系 规律,进一步强化政治生活的法治特征,实施依法 治国战略,推进政治文明进程,除坚持和巩固法治 与人权的统一关系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民主与法 治、宪政的相互关系,重申、完善和发展“民主是前 提、法制是保障”的观点,确立和实践依法治国与

①加07年底,胡锦涛在接见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大法官、大检察官时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思 想。这一重要思想与政治文明的论断一脉相承,政治文明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事业、人民利益与 宪法法律也应当足有机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的事业就是民主法治事业,党的事业的掇奉在于人民利益,宪法法律是党的事业 的保障。“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不是“三个至上”,它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命题,命题的核心是实现党的事业、人 民利益与宪法法律的有机统一。 22

万方数据  

肖金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十大规律 在一定意义上却是相互的甚至共生的。①【41发挥 法治的最大效应,就需要通过法治打通民主与民 生的关系,通过法治增强公民知情权、自由选举、 结社自由、表达权等政治权利的现实性,约束公权 力以防侵权和过度干预,同时强调法治要切实关 照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受教育权、劳动(工作) 权、社会保障权、健康权、安全权、环境权等社会性 基本人权需要,促使公权力负责和积极作为。②根 据法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法治建设应平衡“相对自 由主义”价值观与“适度福利主义”价值观,立足于 为公民自由和社会自治而限权,为公民福利和人 民福祉而问责。这是法治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 实践以人为本理念,并保障自身持续发展的基本 需要。 规律之三。法治建设应当关注公共政策法治 化,构建政策与法律的建设性关系,坚持依法办事 与依政策办事的统一。 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是改革开放30 年法治建设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国家和社会治 理方式转型的重要表现是公共权力逐步从依政策 办事向依法办事过渡,不断突出法律对国家权力 的规范意义,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对形式法治 的超越,在实质意义上转换国家权力的价值取向, 去除权力本位观念,确立人文主义价值观,贯彻尊 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从依政策办事走向依法办 事,是治国方略和政权运作方式的变迁,反映了政 治和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依法办事并不排除 实际上也无法避免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权 力运作的指导和规范作用。③b1 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种将政策与法律视 治应当从依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依法办事,逐步 由依法办事替代依政策办事,由政策一元化逐步 过渡到法律一元化。这种观点反映了实现法治的 强烈愿望,但多少带有一些法治理想主义色彩甚 至法律万能的倾向,并人为地将依政策办事与依 法办事两类现象在理论上对立起来。公共政策不 是与法律相去甚远甚至相反的现象,它们实际上 可以被视为同类事物,两者都负有指导和调整社 会利益关系、指引和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等功能,都 需要遵循国家价值准则,贯彻社会正义原则,尽管 它们的表现形态、作用方式和效力表现不同,但其 总体方向和基本精神是共同的。依法办事与依政 策办事并不必然矛盾,依法办事不一定就是法治, 依政策办事不一定就不是法治。从实证的角度 看,依政策办事有两种情形,即人治意义上的依政 策办事与法治意义上的依政策办事。法治意义上 的依政策办事坚持法律优先、决策程序法治化和 民主化、公共政策正当性等纲领性要求,强调公共 决策的主体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包括确立

公民、公众在公共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和程序性权
利。公共决策民主化、法治化既会让政策多一些 法治要素,又将使法律多一些政策考量,既可以有 效地避免国家政策部门化,又可以相对地防止公 共政策领域的“俘获政府”现象。④规划和实施法 治建设,需要重新理解和定位法律的功能,推进公

共政策法治化进程,重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在理 论上将依政策办事纳入法治范畴,在实践中使公
共政策与法律协调统一、相辅相成地作用于政府 和社会,使法治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治理 方式。

为不同事物并割裂两者关系的观点认为,实现法

①从逻辑关系上讲,民主可以保障和促进民生。法治维护公民政治权利能够推进政治民主,民主政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经济能够 丰富民生。关于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关系,阿马提亚?森(^一rtya sen)的研究表明了其一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发展史上,没有哪 个享有民主选举和言论自由的国家发生饥荒。这一著名的发现意味着民主是促进社会福利的重要方式。 ⑦受教育权、劳动(工作)权、社会保障权、健康权、安全权、环境权等权利与传统基本人权不同,它们具有社会属性,在欧洲被视为“规划 的权利”,是关于国家政治与政府目标和社会与民众期望的重要声明,它们的现实性有赖于进一步的立法活动、政府预算、行政措施以 及与此相关的法治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所言:“今日的社会,人民不再依赖传统的基本人权,而是依赖‘分享权’。这 个新兴的‘分享权’唯有依赖公权力的介入,方可实现其功能。” ③以往论及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一般都局限于讨论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政党政策尤其是执政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具有高度关 联性,国家重要法律与政党政策密切相关,执政党政策是人民意志通向法律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三l‘年来,执政党的政策通过多种方 式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宪政进程和法治的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讲,党的政策及其影响方式的改革是法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更广 泛的意义上讨论政策与法治的关系,尤其需要关注公共政策与法律和法治的关系,强调公共政策法治化的重要性,将依政策办事纳入 国家法治框架内。 ④公共政策法治化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领域。提高公共决策的法治化要求,比如增强公开透明程度、扩大公民参与范 围等,避免国家政策部门化,防止公共政策为通讯、电力、民航、石化、钢铁和银行等垄断企业和利益集团“俘获”,应当成为法治建设的 重大命题。 23

万方数据  

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规律之四,法治建设应当关注政党政治。塑造 政党政治过程的宪政和法治属性。 政党与民主、民主与法治的关系规律决定了 政党政治必须贯彻法治精神和宪政原则。政党、 政党政治并非与法治相反的事物或者当然的对立 物,政党制度、执政模式、执政能力等政党政治的 基本问题可以成为法治和宪政问题,政党政治与 法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法洽建设应当着力塑 造政党政治的法治特征和宪政形象,使执政党内 部治理、政党关系、执政参政方式等贯彻法治原则 和宪政思维。政党政治是中国法治建设不能回避 的问题,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关系密切和重大。 政治文明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的有机统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既关系到民 主又关系到法治,是推行宪政与法治的关键所在、 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需要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力分立的基础上履行和实现权力统合功能。这既 是中国政治国情的反映,又是政党执政的逻辑,还 是法治规律的要求。 规律之五,法治建设应当着重于政治法治。优 化人民代表大会结构和功能,巩固和发展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实现人民代表大会的渐进转型,逐步完善和 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代 议民主的质量和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或许能够成 为政党与宪政和法治的最佳结合点,成为政党执 政和参政基本机制。30年民主法治建设,在两个 方面有明显的建设成就,一方面促使政府管理趋 近法治(法治政府),另一方面政法工作趋向法治 (司法公正),与上述两个方面相比较,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建设仍然是中国政治法治化的薄弱环节。
法治建设应当将宪政逻辑和法治思维融人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在政府法治、政法法治的基础上推进 政治法治,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进一步

根本保障。根据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执政党应
当致力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 民主、代议民主与参与民主相结合的系统民主工 程。执政党应当从建设国家政权民主基础的需要

出发,不断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提高国家政权的
民主程度;执政党还必须组织和领导社会成员参 与政治生活,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通过公民 参与实现问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结合,通过公民 政治参与改善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状况和法治形 势;执政党尤其要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 性,革新执政思维和执政方式,通过作为民意机关 和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执政,提升国家政治 生活法治化的程度,有效推进宪政进程。 适应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执政党必须改善 执政能力结构,提高民主能力和法治能力。就民 主能力来讲,如何建立和巩固执政党广泛和稳定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建设,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涵括的政治选举、民意(代表)机关、权力机关的逻 辑关系,使政治选举成为民意机关的逻辑基础,使 民意机关成为权力机关的逻辑前提;应当进一步

优化人民代表大会结构和功能,逐步消除人民代
表大会的行政倾向,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议特 征,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代议民主与参与 民主的结合;应当重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和司 法的政治关系,凸现人大的权力机关性质和地位, 加大人大立法权、人事任免权、重大问题决定权和 监督权的权重,树立和加强人大对政府和司法的 直接的和实际的权威。遵从宪政原则实现良好选 举,在人民代表大会渐进转型的基础上转变政党 执政和参政方式,并不断改进人大与政府的关系, 增强人大对司法的政治权威,使人民代表大会作 为民意机关成为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舞台,作为 权力机关逐步形成对政府的直接和实际的权威, 因而成为真正的政治中心和政权中心,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因此成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规律之六。法治建设应当立足于政府法治。全 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正确认识法治、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关系, 实施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一体化建设工程,将全

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在稳定传统社会基础的同时,
构建包括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代表先进文

化进步方向的社会力量在内的多元社会基础,塑
造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代 议民主与参与民主结合的综合民主能力,成为加 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的重大课题;就法治能力而言, 政党必须将政治活动自律在宪法与法律范围之 内,除此之外,更需要强化执政党的宪政意识和法 治思维,实现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制度的结合,接 受与法治、人权等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分权观念,逐

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分权制度,确保分权制
度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在国家权
24

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依法治国,

万方数据  

肖金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十大规律

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政府建设作为系统
工程,必须从重构公共行政的价值观起始,强化人 权、正义等政府价值取向,从宏观上确立以有限政 府、适度政府、开放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等为 基本内容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不断改善政 府行政与立法、司法和社会的关系,变革传统的行 政管理方式,侧重于政策、财政、组织等领域的政 府法治“瓶颈”,消解政府法治的阻挡和障碍,以全 面法治观指导政府法治的科学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首要问题 是调整、巩固和强化政府行政的价值趋向,实现从 单一的以秩序和效率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价值观, 向秩序、效率与人权、正义并重的双重价值观过渡 和转换;基础问题是确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明确 民主、有限、适度、统一、开放、信用、服务、责任、效 能和廉洁等法治政府基本指标的内涵,将政府职 能转变、行政方式变革、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转型 同有限政府、适度政府、开放政府、服务政府、责任 政府等法治政府指标关联起来,有效推进法治政 府建设进程;根本问题是根据法治原理在各类社 会政治关系、国家权力关系和权利与权力关系中 为政府定位,按照法治政府指标要求,促使政府承 认立法权威,接受司法审查,尊重社会自治,与社 会建立分界和互动;关键问题是转变政府行政方 式,行政方式关联着政府职能、法治政府指标,关 系着政府组织、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法治化,构成 依法行政的一条主线。改革行政方式,必须强化 公共行政的法治思维,实践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 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开放性、双向性、协作性,完 善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实现权力运作 的程序化、公开化。现实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动法治持续发展。按照全面法治观的要求,根 据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检视和改良法治行政

政权关系的多重性,促进公权力的有益合作。改 革开放30年来,政府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确立了“民告官”制度。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运行

的行政诉讼制度具有通过诉讼解决特定纠纷的意
义,同时产生了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制度化、法治

化的良好效应。近20年来,由行政诉讼法确立的
司法审查制度不断改变着政府凌驾于司法之上的 局面,加强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对推动政府 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法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近20年来中国

法治建设基本上遵从着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保
障公民权利和社会自由的精神主调。 通常认为,19世纪是行政部门实际控制国家 的世纪,20世纪则是议会支配行政部门的世纪, 而2l世纪则将是司法部门捍卫议会和行政部门 运作的基本原则、程序和价值的世纪。实际上,在 上个世纪新政之后,随着民权的产生,美国人对法 律的关注转向了法院。法院就成为一些基本原 则、程序和价值的捍卫者。人们将法官视为抵制 一切不公的排头兵,并且认为尝试性的判例优于 普遍政策,偏爱用司法的而非立法的方式发展法 律。但在这之前,美国新政时期最杰出的法学家 曾是立法与行政法的鉴赏者,税收、反托拉斯以及

劳工方面的专家,他们还是监管型政府和新联邦
主义的建筑师、工程师。在这之后,人们开始忧虑 由于权利法案和法院当仁不让的先人为主逐渐模 糊了一个重要职责,一个在维护权利和自由方面, 联邦主义、立法以及权力分离至今仍然能够、也必 须担负的责任。【61中国无法形成一个以司法为中 心运转的法律体系,但应当使法院承担比现在更 多的职责,基于保障权利和规范权力的原理扩大 司法制约行政的效能,与此同时,基于同样的原理 和法治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行政与司法的关系 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和界定,应当强化以协调与合 作为内涵的行政与司法的建设性关系。创新法治

的弱项,关照政府行政决策领域,关注政府组织体
系建设和政府公共收支预算,加强政府决策法治 化、政府组织法治化和政府财政法治化。 规律之七,法治建设应当推进司法改革,实现 司法相对独立、建设适度司法,促进司法公正。 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公正、维护司法的相对独 立,建设适度司法,促进司法公正,是完善法治的 重要环节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相对的司 法独立有助于实践权力制约原则,建立司法权对 行政权的有效制约,维护法律权威和公民权利;适 度司法更强调司法的多重功能,强调司法权与行

机制,建立与“民告官”相对应的“官告民”制度,使 权力制约与权力协作相结合,形成行政与司法协
同和“官民”互动的良好行政局面,这对于推进中 国法治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规律之八,法治建设应当促进广泛有效的社 会参与,使人民成为民主与法治的根本力量。 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是代议政制,它以 选举民主为基础,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 合,以间接民主为机制,以参与民主补充和辅成代
25

万方数据  

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议民主。广泛的社会参与表现为人民参与立法、 行政和司法,已经构成民主政治的重要侧面和法 治的重要特征。30年来,中国法治获得了重大发 展,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促进了个人由义务主体、 守法主体到权利主体、法治主体转变。这一转变 无疑使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不断加深,并不断增强 法治的人民性。法治的人民性不仅意味着人民利 益、个人权益、公众利益成为民主法治的主要出发 点,还意味着个人、公众之于法治的主体性,构成 民主法治的主体力量。从权利的本质出发,个人 应当成为公共生活的主体,社会进步的中心(密尔 语),成为民主的要素、政治文明和法治发展的重 要力量。法治应当健全、完善公民权利,支持和保 障个人和公众通过参与公共生活发现和展示其政 治主体性和社会主体地位。 民主意味着人民拥有权力,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政府是人民的“奴仆”,人民决定政府的存在和 形式,这是民有的含义;民主还意味着政府将公民 福利视为公共利益,维护公众利益,保护社会弱 势,关心人民福祉,这是民享的意义;民主更意味 着个人和公众参与,政治是人民的事情,人民不以 政治为职业,但随时都可以参与自己的事情,这是 民治的含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政治精英喜欢 保留和推崇民享的含义,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亚伯 拉罕?林肯著名民主定义中的另外三分之二。将 人民政府定义为照看人民的政府,这容易产生政 府占有人民名义而实质上脱离人民的现象。作为 人民权力的民主,应当具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属于人民”的完整意义,尤其应该被看作是政府与 社会之间的一种持续互动的过程,与这种持续互 动过程相伴随的是公民权利的完善和发展,是个 人和公众通过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 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在国家民主制度和法 律制度的完善和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致力于法律专门人才培养,担负着建设法律职 业共同体的重任,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持续性 民主力量和法治力量的重要使命;它还与国家立 法、执法和司法形成互动,关注和参与民主法制建 设,是政治部门、政府部门和政法部门的同盟军。 中国发表的第一份《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将法 学教育列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政府以白皮书的形式将法学教育纳入法 治建设框架之中,明确了法学教育是法治建设的 重要组成部分,申明了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的逻 辑关系。毫无疑问,这将进一步影响着大学法学 院的功能定位,促进中国法学教育正确地面对社 会转型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按照法学教育规律把 握改革和发展的走向,促进法学教育与法治建设 的协调发展。 法学研究既是法学教育的基础,又是一个国 家在相应历史阶段法治面貌的直接反映,更是衡

量法制现代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改革开
放恢复民主法制建设初期,中国法学对民主法制 的研究受前苏联的影响比较深,缺少对中国法治 重大问题的独立研究,更缺乏系统科学的法治理 论学说。改革开放30年来,法学理论界坚持改革 开放和理论创新,法学理论研究从贫弱、落后逐渐 走向丰满、繁荣,法学已经成长为一门比较成熟的 学问甚至成为中国“显学”。更重要的是,近十几 年来,法学研究面向法治实践,立足中国问题、社 会需要并恰当超越现实,为法治建设提供理论动 力和指南,引领着社会制度的进步和国家法治的 发展。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法学既要面对全球 化,更要增强中国意识,愈来愈深入细致、枝繁叶 茂的法学理论研究积极回应法治实践需求,将进 一步突出法学理论的中国特征、中国风格和中国 气派,使法治实践闪现更加理性的光芒。 规律之十,法治建设应当借鉴人类法治文明. 强化法治中国化的意义。凸现法治的中国特征。 法治是人类共同的经验和财富,与其相关的 自由、平等、人权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借鉴国 外法治文化和法律制度,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 途径和无法避免的选择。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

权等政治权利而在各种层面上适度地参与公共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参与民主立法、公共行政、人民 陪审、社区矫正等。毫无疑问,这样的民主需要相 应的法治相匹配,需要法治提供有效保障。 规律之九。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为法治建设 提供支撑和动力。构成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国家,大学法学教育和法学院历来被 视为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大学法学院 的教育与国家法治的进步不可分割。中国法学教 育亦是如此。一般认为,法学教育具有三项基本 功能,它创新知识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

表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也体现在文化和政治领
域。吸取国外法治经验,是改革开放的要求,是以 开放姿态面向世界法治经验的表现。尽管法治起

识形态和公共文化,在社会民主法治观念和民主
26

万方数据  

肖金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十大规律 源于和发达于欧美国度,但法治实践是世界性的。 存在历史文化差异的世界各国创造了多样化的政 治制度,包括不同形态的法治,这符合事物发展的 一般规律。政治领域的改革开放应当是全面的, 法治上的全面开放要求在关注欧美法治历史经验 的同时,应当考察和借鉴非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 经验和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无论拉美国 家还是亚洲周边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法治建设 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另外,同样重要的是, 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应当逐步认同国际社会的价 值观和方法沧。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法治和人 权等领域,国际社会在上世纪的后50年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关于社会可持续 发展,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关于与上述领域密切相 关的国际公约、联合宣言和共同行动,对发展中国 家、社会转型国家的政治改革、社会发展和法治进 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治建设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法 治将会成为世界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①[73法治 参考文献: 是一个由历史到现在并走向未来的过程,世界法 治的不同部分存在共性,比如法治与民主、人权与

法治、自由与平等,这是具有广泛意义的法治命
题,反映了法治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 征。而世界法治的多元表现形式和不同发展道 路,同样是法治产生、变化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 要表征。如前所述,法治实践是世界性的,法治模 式是多样性的。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公共行政等 “必须适合一个国家,就像个人量体裁衣;因此,对 费城好的东西可能对巴黎是坏的,对圣彼得堡则 是荒谬的”哺J。中国法治需要世界经验,更需要一

个中国过程,因而必然具有中国特征。上世纪末
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认 为,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 加的。法治与民主一样,正如新近发表的《中国的 法治建设》白皮书所言,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 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 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1999:292. [2][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 [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74.

社。2001:45.

[6][美]玛丽?安?格伦顿.权利话语——穷途末路
的政治言辞[M],周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3,112.

[7]Ch舯一Hui
Hm

HoIlg,r11le

Clli舱uIliqueness—Dil啪.
Cllim


[3]林纪东.中华民国宪法逐条释义(第一册第三 版)[M].台北:三民书局,1986:60.

and Di】cectio璐of

DevelopⅡ蛐t[M].

New Yorl【:C0zy Hou∞Publisher.2004.

[4][美]凯斯?R?孙斯坦.设计民主:论宪法的作
用[M].金朝武、刘会春,译.法律出版社,
2006:5.

[8][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 [M].项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2.
[责任编辑:王德福]

[5]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①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洪朝辉提出“中国特殊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既不是西方典型的市场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是建立 在中国政治制度、义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之上的政治权利与经济资本结合的混合经济,足权力与市场结合的一种新的独立经济形态。 它可能不足过渡的和暂时的,而是相对独市和持久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特有的有效稳定和内部制衡的政治文化机制缺乏认识,中国 政治文化中尽管缺乏西方所固有的以外部制衡为特征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约,但自古并不缺乏内部制约传统,在中国的政治治理结 构中,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权和制衡,所以政治能够不断进行调整并延续政治的活力。巾国的客观事实对世界常识提出挑战,对经 典理论提出挑战,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发展,中国特殊论的命运有町能像美国例外论一样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27

万方数据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建设10大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75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4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