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民族地区构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4:29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我国新时代的乡村发展和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引领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农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简称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有着乡村治理的常见难题,又较之非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因其民族性、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族禁忌、宗教、习惯法、国家给予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等,使得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有其特殊之处,又因民族地区各有不同,使得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的研究难上加难。研究主线是通过对民族地区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各自的现状的研究,总结出自治、法治和德治各自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研究自治、德治和法治三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最后提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建议。研究目的是,一方面乡村治理需要完善治理体系,通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定程度上完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补上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研究为乡村治理的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乡村治理出现诸多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来予以解决。总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不仅是理论上的要求还是实践的要求。研究方法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法、文献分析法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更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民族地区的乡村,所涉学科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筛选和提炼大量资料和文献,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有更体系化、更全面的了解;通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之间的比较、民族地区乡村与非少数民族的乡村的比较,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借鉴。创新之处在于将自治、法治、德治置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之下进行研究,对它们各自如何作用、相互又如何作用做阐述,试图提出“三治”在体系中最佳的、最优的定位,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期最终达到乡村善治。村民自治主要强调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乡村治理体系中是基础的、根本的。法治广义上包括村民自治,其内涵为依法治理,区别于人治。德治与法治的治理依据有所不同。德治是道德之治,通过道德进行治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一定程度上来说,法治的要求较德治的要求低,法治是适用更广泛、更基础的、更低层次的要求。德治作为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法治的实现提供基础。简而言之,自治、法治和德治通过各自不同的实现方式和不同的约束范围分别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调整,自治是目标,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乡村治理之善治要求三者共同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42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的意义
    (二)研究成果的梳理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设想
一、民族地区构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理论问题阐释
    (一)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过程
        1.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共性
        2.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特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乡村的变迁以及所形成的民族乡村社会结构
    (三)“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含义以及理论依据
二、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一)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具有乡村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的特殊性
三、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过程中“三治”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自治面临的问题
        1.法律体系和司法保障不健全
        2.村委会选举、职权划分、监督和自治能力存在问题
        3.村民作为自治主体无治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法治面临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完善,法治保障不健全
        2.民族地区法治实践问题
    (三)德治面临的问题
        1.乡村文化日益庸俗化、功利化
        2.乡村精神文化内涵空洞
        3.不注重德治教育
        4.难以进行德治教育
四、如何构建“三治”融合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
    (一)健全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自治法治
        1.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健全司法保障
        2.规范村委会
        3.重视村民、新乡贤、农村社会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完善民族地区的农村法治,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法治化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2.提高乡村法治主体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积极性
        3.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三)重构民族乡村伦理道德体系,实现德治与法治相互融合
        1.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领导,注重党员的模范作用
        2.加强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4.加强主流价值观等引导
五、健全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对策性建议
    (一)注重经验的借鉴
        1.民主发展模式
        2.法制宣传模式
        3.乡村治理模式
        4.环境治理模式
    (二)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三)建立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挽留”机制
    (四)把握大方向
研究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宜婉;;“潘查亚特”制度下乡村治理的启示[J];现代农业研究;2019年07期

2 吕德文;;乡村治理70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J];农村经营管理;2019年07期

4 本刊评论员;;夯实乡村振兴的治理根基[J];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14期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14期

6 ;探路乡村治理[J];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13期

7 本刊评论员;;夯实乡村振兴的治理根基[J];农村经营管理;2019年07期

8 ;浙江 因地制宜 打造新时代乡村治理范本[J];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14期

9 李娜;;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9年34期

10 郭栋;;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习明;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静;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8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9 胡勇军;国家权力渗透与苏州乡村治理(192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0 马欣荣;中国近现代乡村治理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枫;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其力格尔;乡村振兴背景下克什克腾旗乡村治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3 孙世嘉;参与式发展的乡村治理新模式[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4 冯雷;乡村治理中的亚正式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5 刘鹏山;人口流动条件下武威市凉州区H镇L村乡村治理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6 马莉;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7 叶安鑫;基于善治视角的村民理事会制度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8 付明珠;民族地区构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9 王丹;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10 严英;合法性视角下乡村治理中的基层党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8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858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