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共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02:5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关键一环。因此我国对乡村的治理模式也在一直不停的进行探索,从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为主要管理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这都是不断探索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等,使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矛盾较之前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社会。所以乡村社会急切需要新的治理方式来缓解当前的矛盾,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共治是解决“乡政村治”矛盾的合理方式,它不仅符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还是加强社会主义基层协商共治建设的题中之义。本文中提到的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坚持平等、协商、互助、合作的原则,由基层政府组织主导,社会组织、村民等积极参与,来共同协商处理...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
(四)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多元主体
(二)村民自治
(三)协商共治
二、农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相关理论基础
(一)协商民主理论
(二)多元民主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四)共识民主理论
三、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共治的模式分析
(一)协商共治模式的内涵
(二)协商共治的主体分析
(三)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模式的合理性
(四)基层协商民主与其它民主方式的对比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基层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现状
一、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取得的成就
(一)农村基层协商共治氛围增强
(二)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实践形式积极发展
(三)农村基层协商共治模式初步形成
二、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两委间的矛盾
(二)政府职能定位出现偏差
(三)普通村民参与缺位
(四)社会组织遭遇参与困境
(五)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共治面临挑战
三、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层机制矛盾
(二)“乡政”与“村治”权力来源存在差异
(三)村民缺乏协商意识
(四)社会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制约
(五)多元主体间缺乏合作共治的基础
第四章 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共治的对策
一、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地位不变
(二)全面推进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二、明确农村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一)农村基层政府是协商共治的主导者
(二)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三、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培养村民协商意识
(一)增强村民协商意识与协商能力
(二)完善村民参与协商的制度与程序
四、扩大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协商共治的程度
(一)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协商共治的制度环境
(二)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三)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作用
五、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基础
(一)完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运行机制
(二)建设多元主体合作互动体系
六、法律保障是乡村基层多元共治的关键
(一)完善乡村协商共治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思路
(二)建设乡村协商共治的法治体系的具体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075733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
(四)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多元主体
(二)村民自治
(三)协商共治
二、农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相关理论基础
(一)协商民主理论
(二)多元民主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四)共识民主理论
三、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共治的模式分析
(一)协商共治模式的内涵
(二)协商共治的主体分析
(三)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模式的合理性
(四)基层协商民主与其它民主方式的对比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基层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现状
一、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取得的成就
(一)农村基层协商共治氛围增强
(二)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实践形式积极发展
(三)农村基层协商共治模式初步形成
二、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两委间的矛盾
(二)政府职能定位出现偏差
(三)普通村民参与缺位
(四)社会组织遭遇参与困境
(五)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共治面临挑战
三、农村基层协商共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层机制矛盾
(二)“乡政”与“村治”权力来源存在差异
(三)村民缺乏协商意识
(四)社会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制约
(五)多元主体间缺乏合作共治的基础
第四章 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基层协商共治的对策
一、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地位不变
(二)全面推进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二、明确农村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一)农村基层政府是协商共治的主导者
(二)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三、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培养村民协商意识
(一)增强村民协商意识与协商能力
(二)完善村民参与协商的制度与程序
四、扩大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协商共治的程度
(一)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协商共治的制度环境
(二)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三)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作用
五、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基础
(一)完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运行机制
(二)建设多元主体合作互动体系
六、法律保障是乡村基层多元共治的关键
(一)完善乡村协商共治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思路
(二)建设乡村协商共治的法治体系的具体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075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07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