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责任政府视域下社会问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9:21

  本文关键词:责任政府视域下社会问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立与健全行政问责,建设责任政府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责任政府建设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之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行政问责作为责任政府体系的重要部分和确保政府责任实现的重要机制,在我国已历经十年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社会问责作为行政问责的构成部分和最新发展,是一种依靠公民参与来加强行政问责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民众或公民社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推进行政问责。社会问责的发展顺应了民主行政和责任行政的发展趋势。 论文遵循“理论阐释——问题提出及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框架。首先通过对责任政府和社会问责进行深入的理论梳理与剖析,来发掘社会问责理论特性和内在价值;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社会问责发展的考察,发掘当前我国社会问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问责的对策和路径。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结构,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章,责任政府与社会问责的理论概说。分三节对责任政府和社会问责做了理论考察。第一节责任政府理论释义,介绍了社会问责研究的责任政府背景;第二节,社会问责:对政府部门问责的新视角,对社会问责理论和价值作了阐释;第三节社会问责与责任政府责任实现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国外社会问责的变革和我国社会问责发展现状。第一节,国外社会问责的发展变革,系统阐述了国外问责的沿革和国外社会问责机制的创新;第二节,我国社会问责的发展现状,概括了我国社会问责发展的三个方面发展:社会问责制度化建设稳健起步、社会问责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社会问责机制创新日益活跃。 第三章,我国社会问责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第一节,我国社会问责发展的困境。分别归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社会问责的参与渠道的匮乏、社会问责客体对象的模糊、政府信息公开职能的缺位、社会问责程序机制的缺失。第二节,我国社会问责困境的成因分析。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炼出三个方面的成因,社会问责的法律依据不足、公民问责的权利意识淡薄、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薄弱。 第四章,完善我国社会问责的对策建议。第一节,培育社会问责文化。包括公民的社会问责文化培育、政府的社会问责文化培育、社会层面的问责文化培育。第二节,,完善社会问责机制。提出了完善政务公开机制以保障公民知情权、完善信息平台机制以畅通问责渠道、完善问责回应机制以完善问责程序、完善社会问责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完善社会问责的激励和援助机制。第三节,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制度体系。提出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的法制体系、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与公权力机关问责的对接体制。
【关键词】:责任政府 社会问责 公民参与 政府回应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0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7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0-12
  • 一、选题背景10-12
  • 二、研究意义12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2-23
  • 一、国外研究现状13-17
  • 二、国内研究综述17-23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23-25
  • 一、研究思路23-24
  • 二、研究方法24-25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25-27
  • 一、可能创新之处25
  • 二、研究不足25-27
  • 第一章 责任政府与社会问责的理论概说27-63
  • 第一节 责任政府理论释义27-36
  • 一、责任政府的内涵27-30
  • 二、责任政府的属性30-33
  • 三、行政问责与责任政府的实现33-36
  • 第二节 社会问责:政府问责的新视角36-59
  • 一、传统行政问责的不足36-39
  • 二、社会问责的理论阐释39-55
  • 三、社会问责的价值梳理55-59
  • 第三节 社会问责与责任政府责任实现的互动关系59-63
  • 一、责任政府是社会问责开展的背景和归宿59-60
  • 二、社会问责是责任政府实现的途径和机制60-61
  • 三、二者统一于服务公众的行政价值取向61-63
  • 第二章 国外社会问责的变革和我国社会问责发展现状63-74
  • 第一节 国外社会问责的发展变革63-69
  • 一、国外问责的沿革63-67
  • 二、国外社会问责机制的创新67-69
  • 第二节 我国社会问责的发展现状69-74
  • 一、社会问责制度化建设稳健起步69-72
  • 二、社会问责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72
  • 三、社会问责机制创新日益活跃72-74
  • 第三章 我国社会问责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74-93
  • 第一节 我国社会问责发展的困境74-83
  • 一、社会问责参与渠道的匮乏74-76
  • 二、社会问责客体对象的模糊76-79
  • 三、政府信息公开职能的缺位79-81
  • 四、社会问责程序机制的缺失81-83
  • 第二节 社会问责困境的成因分析83-93
  • 一、社会问责的法律依据不足84-85
  • 二、公民问责的权利意识淡薄85-89
  • 三、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薄弱89-93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社会问责的对策建议93-116
  • 第一节 培育社会问责文化93-99
  • 一、公民的社会问责文化培育93-95
  • 二、政府的社会问责文化培育95-97
  • 三、社会层面的问责文化培育97-99
  • 第二节 完善社会问责机制99-109
  • 一、完善政务公开机制以保障公民知情权99-101
  • 二、完善信息平台机制以畅通问责渠道101-103
  • 三、完善问责回应机制以完善问责程序103-105
  • 四、完善社会问责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105-108
  • 五、完善社会问责的激励和援助机制108-109
  • 第三节 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制度体系109-116
  • 一、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的法制体系109-111
  • 二、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的社会保障体制111-113
  • 三、建立与健全社会问责与公权机关问责的对接体制113-116
  • 结语116-117
  • 参考文献117-131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131-132
  • 后记132-1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晖;;官员问责制之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实行[J];长白学刊;2006年02期

2 林闽钢;;慈善组织社会问责探讨[J];东岳论丛;2006年06期

3 张创新,赵蕾;从行政道德到依法问责——对于我国高官问责建制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4 米久松;;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现状及其法律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5 阮爱莺;;从公共职责理论看我国官员问责制的优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钟裕民;;公民问责权及其实现——以增权理论为视角[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沈蓓绯;“官员问责制”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8 陈建先;;政府责任的多维度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丁利;吴江;;浅析电子政务强化社会问责的作用及实现路径[J];电子政务;2012年11期

10 管前程;郭冬岩;;社会问责刍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任哓春;基于信息管理视角的信访工作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田侠;行政问责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伍洪杏;行政问责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成晓;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立法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2 赵蕾;问责机制下我国责任政府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孙国良;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李贵;官员复出中社会问责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徐启;行政问责的程序正义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丁雪;湖南浏阳市镉污染社会问责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责任政府视域下社会问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18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c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