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16-03-17 15:31
论文摘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波澜壮阔的斗争,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团结领导人民,建立抗日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迅速奔赴抗战一线,纷纷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要武装就要求有政权,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怎样建设政权则是政权建设的根本点。唯有进行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将武力的统治转化为权利的统治,得到根据地人民群众及开明人士等的衷心拥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实现统治者赢得更多被统治者对现存政权建设秩序的认同。深刻认识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不断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了团结更多的爱国阶层、进步人士抗日,以实际行动反对国民党实行的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即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机关和各级参议会的成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分子各占1/3。这就争取了中间阶级,承认他们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协商民主是具体而现实地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一种方法。采取团结各界人士的力量焕发出民主参政的积极性,反映“人民民主真谛”、能够求得“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独有、独到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宗派”,“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的政府“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为了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还在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和竞选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地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真心拥护共产党。通过在农村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不仅有效地动员了更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而且调动起普通民众的抗日积极性。
1940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宪政研究会成立大会中指出,“把独立和民主合起来,就是民主的抗日,或叫抗日的民主。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把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民主雏形”,瑞金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和延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都是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政权构成原则,向世人展示了政府清廉勤政、人民精神焕发、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秩序井然这样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优良作风影响民众,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经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空前发展,构成了新中国政权的雏形,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加强民主政权建设,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益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法律实施的根基在基层。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治化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依法依规逐步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政权,初期建立革命委员会临时性政权机构、又通过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的各级苏维埃政府。
要“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 民主是最好的“保洁剂”,是防止和抵御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的重要屏障。各个根据地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指针,积极开展立法活动,颁布实施了包括三三制、保障人民权利、减租减息、发展工商业及文化教育为内容的一系列法律,充分调动农民、工人的抗日积极性,调节各党派各阶层间的关系,实现了边区各种力量持续团结抗日。
抗日民主法制体现了工农大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一方面通过开展锄奸运动、镇压敌人破坏活动,保护和巩固了人民群众民主革命取得的胜利成果;另一方面颁布减租减息的土地法规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劳动法规,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经济。真正实现了民主政治,发挥了法治建设对民主政治的保障重要作用。
法治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主要包含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四个方面。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来源,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的高校职工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培育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社会风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坚定理想信念,推进依法治校,自觉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本文编号:35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