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网络涉警舆情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1-12-12 12:3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信息阻隔和封闭,信息传播呈现出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网络作为开放的传播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再加上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而警察处于处置社会矛盾的第一线,很容易在处置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导致和谐状态的失衡,引发网络涉警舆情。警察的工作性质有别于一般的行政单位,其作为打击刑事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要行政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警察公共形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警察公共形象不仅有利于维护公安机关的权威性,而且还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因此研究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构建良好的警察公众形象势在必行。本文通过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从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安学多学科角度深入研究网络涉警舆情的内涵、生成机制和应对策略。通过研究网络涉警舆情的内涵,追溯网络涉警舆情的发展历史和形成历程,总结出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并指出网络涉警舆情所存在的问题,归纳出网络涉警舆情的负面表现。在对网络涉警舆情的生成机制研究中,分别从社会、媒介...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网络渉警舆情概述
    第一节 舆情、网络舆情与网络涉警舆情
        一、舆情
        二、网络舆情
        三、网络涉警舆情
    第二节 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
        一、网络涉警舆情的内容特征
        二、网络涉警舆情的传播特征
        三、网络涉警舆情的受众特征
    第三节 网络涉警舆情的负面表现
        一、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二、负面影响广泛深远
        三、影响警务工作开展
        四、易引发次生舆情
第二章 网络涉警舆情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社会:网络涉警舆情背后的社会机理
        一、社会快速转型增加了社会风险因素
        二、社会结构重大变化加剧了利益冲突
        三、社会发展不平衡致更多的社会矛盾
        四、“严打”政策给警察形象埋下隐患
    第二节 媒介:网络涉警舆情的媒介生成土壤
        一、两个舆论场并存和对峙
        二、利益驱动媒体权利扩张
        三、网络环境下的监管缺失
        四、媒体对警察的逆向歧视
    第三节 警察:警察自身引发网络涉警舆情
        一、警务执法管理不规范
        二、危机公关意识较欠缺
        三、警务信息发布不及时
        四、警察自身素质待加强
    第四节 警媒关系:警察与媒体之间的内生性矛盾
        一、警察工作的保密性和媒体言论的开放性存在矛盾
        二、警察制度的程序性和媒体信息的及时性具有差异
        三、警察思想的政治性和媒体主张的自由性呈现冲突
        四、警察权力的强制性和媒体权利的监督性显现抵触
第三章 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加强网络思想宣传工作
        一、加强网络立法,规制网络涉警舆情
        二、严格网络执法,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三、实现公正司法,切断网络涉警舆情源头
        四、倡导全民守法,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第二节 规范媒体的涉警报道
        一、追求实事求是,全面展现警察形象
        二、合理设置议程,实现正确引导受众
        三、提高职业素养,做好党和人民喉舌
        四、促进民主建设,监督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节 提升警察的执法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
        一、完善网络涉警舆情应对机制
        二、健全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
        三、加强网络时代的公安舆论引导工作
        四、严格警察执法的法制规范
    第四节 构建双向互动警媒关系
        一、警察和媒体共生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警察与媒体互相监督提升工作能力
        三、警察和媒体平等互动推进法治建设
        四、警察与媒体协同配合促进社会和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次生舆情的成因及其应对[J]. 郑智斌,宋微.  当代传播. 2017(05)
[2]媒体情绪与群体极化的共振机制研究[J]. 陈成梦,李振飞,杨星星.  改革与开放. 2017(14)
[3]网络涉警舆情应对的传播学分析[J]. 罗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4]党性原则 人民导向 融合发展——习近平同志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论述研究[J]. 何海翔.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4)
[5]浅谈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舆情疏导的对策[J]. 张黎,蒲红兵,郭意,王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1)
[6]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路径探析[J]. 刘静.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5(05)
[7]司法最终原则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法治化解决[J]. 程琥.  人民司法. 2015(05)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中国法学. 2014(06)
[9]论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保密工作的意义与对策[J]. 刘春德.  法制与社会. 2014(31)
[10]我国涉警舆情现状的调查[J]. 刘彬,孙长丽.  理论界. 2014(08)

博士论文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 马荔.北京邮电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公安机关处置涉警网络舆情的研究[D]. 黄佳群.上海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36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536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c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