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长沙市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22:01

  本文关键词:长沙市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其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深入了解国内外新农村研究现状,理解新农村内涵,围绕长沙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针,运用层次分析与因子分析,构建了适用于长沙地区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以新农村20字内涵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有26个;同时通过示范村走访调查研究,把长沙市新农村建设模式大体上归纳为生态休闲产业型、工业反哺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民族特色带动型四种模式,分别对长沙地区2008-2012年新农村建设状况与以上四种发展模式2012年的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2012年长沙市新农村发展综合实现程度为83.46%,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在新农村内涵的五个方面中,村容整洁方面实现程度最好,达到了88.8%,实现程度最低的为管理民主方面(72.5%)。按照近年的发展速度,至2020年能实现新农村发展目标。 (2)四种发展模式中,工业反哺型印山村实现程度最好为97.14%,其次为生态休闲产业带动型光明村87.27%,再次为特色产业带动型渡头村83.7%,最低为民族特色带动型汉回村。印山村以其远超其他示范村的经济优势进而带动新农村建设全局发展,评价为较先进的发展模式;光明村与渡头村分别以某第三产业或第一产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实现程度较好且高于长沙平均水平,属于长沙市新农村示范村第二梯队;汉回村由于新农村发展起步晚,民族风俗文化影响较深,新农村实现程度较低为70.86%,但考虑到地方民族优惠政策,该村在管理民主方面的实现程度是最高的,达到了97.48%。 (3)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行示范先行,以点带面的发展路线;增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健全乡村自治体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建设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模式 评价 长沙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11-14
  • 1.2.1 国外研究状况11-12
  • 1.2.2 国内研究状况12-14
  • 1.3 研究内容14-15
  • 1.4 研究方法15
  • 1.4.1 实地调查法15
  • 1.4.2 层次分析法15
  • 1.4.3 因子分析法15
  • 1.5 创新点15-16
  • 1.6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研究17-20
  •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与特征17
  •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理论17-20
  • 2.2.1 科学发展观17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17-18
  • 2.2.3 工业反哺农业18-19
  • 2.2.4 人口流动理论19-20
  • 第三章 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模式20-31
  • 3.1 研究区域概况20-21
  • 3.1.1 自然地理概况20-21
  • 3.1.2 交通区位状况21
  • 3.2 长沙市新农村发展状况21-26
  • 3.2.1 农村居民收支21-23
  • 3.2.2 农业生产发展23-24
  • 3.2.3 社会基础设施24-25
  • 3.2.4 乡村生态文明25
  • 3.2.5 民主管理深入人心25-26
  • 3.3 长沙市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26-31
  • 3.3.1 生态休闲产业带动型——望城区光明村26-27
  • 3.3.2 工业反哺型——江背镇印山村27-28
  • 3.3.3 特色产业带动型——浏阳市渡头村28-29
  • 3.3.4 民族特色带动型——开福区汉回村29-31
  • 第四章 长沙市新农村建设及其发展模式评价31-53
  • 4.1 长沙市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38
  • 4.1.1 部分指标释义32-33
  • 4.1.2 指标目标值的确定33-35
  •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35-38
  • 4.1.4 数据标准化的方法38
  • 4.2 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38-45
  • 4.2.1 综合评价38-42
  • 4.2.2 结果分析42-45
  • 4.3 长沙市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评价45-53
  • 4.3.1 示范村评价45-49
  • 4.3.2 结果分析49-53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3-56
  • 5.1 结论53
  • 5.2 建议53-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历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兆君;张占贞;;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新农村建设评价与启示——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利庠;缪向华;;韩国、日本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年02期

3 于战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J];世界农业;2006年10期

4 李胜贤;郭明顺;;日本新村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顾凤岐;王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05期

6 郭亚军;易平涛;;线性无量纲化方法的性质分析[J];统计研究;2008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长沙市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其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92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