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法教育之嬗变
发布时间:2017-06-24 08:13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法教育之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1986年我国实行普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普法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六年。我国普法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以宪法普及为先导的启动时期、市场经济法律普及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时期、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的高潮时期之后,进入了权利至上的全面提升时期。通过五个普法“五年计划”的开展,我国普法教育实现了从常识性普及、知识性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到法律素质提升的转变;实现了由行政手段管理向由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我国普法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法教育中每一次对象、内容、目标的改变都对应着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普法这场初衷为“将法律交给十亿人民”的法制工程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声势浩大的,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象和法律现象,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模式,利用这种模式普法的优势在于能快速的集中的进行法律常识的普及以及法律知识的讲授,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确实为我国公民学习法律、知晓法律提供了平台,也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普法教育的发展和深入,“政府主导型普法”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普法主体工作热情不高、群众参与度不高、普法实效性不强等种种问题的出现严重束缚了我国普法教育的发展,甚至还一度使其进入了“滞缓期”,其中,实效性问题更是成为困扰普法教育的“顽疾”所在。 诚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普法教育的主体对自身定位的错误,导向型主体与主体性主体发生了功能性的错位;普法客体呈现多层次发展的趋势,其中,青少年和领导干部一直都是普法的重点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和城市流动人口的普法教育正逐渐成为难点问题,这些群体的存在,使普法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对普法的针对性要求更强;普法教育的传统载体正在遭受冲击,现代载体的强势介入使得传统载体在实效性方面显得后劲不足;普法教育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复杂化的媒介环境对普法内容的辨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虚拟化的生活环境要求对普法内容进行新的拓展。 解决以上问题以及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仅仅依靠对普法的方式或者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只是治标之法而不是治本之方,普法教育仍然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应该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换言之,正是因为在普法教育中忽视了对“人”的因素的研究,才会导致普法教育实效性难以提高的问题。人是有各种需要的综合体,人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基础。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人的需要决定了普法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普法教育应在尊重人的需要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对新普法方式的开发和运用;在遵循人的需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社会“公正”价值的实现,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并最终实现普法教育的实效性的提高。 本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入手,创造性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理论与普法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只有实现普法教育主体的功能性互补、客体的多层次结合、载体的历史性统一、环体的突破性变迁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普法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采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普法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各个阶段普法教育的不同重点,首次将普法教育的历程进行了划分。在结合成都市普法教育实践和全国普法工作的情况的基础上对各时段普法教育的内容和显著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通过对各时期普法教育主体、客体、载体和环体所呈现的新特点的分析,提出在今后的普法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法律素质的提升、法律认同感的强化以及对人的需要的尊重。
【关键词】:普法教育 法律认同 公民权利 实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1章 绪论14-25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4-16
- 1.1.1 选题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16-2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6-19
- 1.2.2 研究述评19-21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21-23
- 1.3.1 研究思路21-22
- 1.3.2 主要内容22-23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23-25
- 1.4.1 主要研究方法23-24
- 1.4.2 研究的创新点24-25
- 第2章 宪法为先:中国普法教育之启动25-65
- 2.1 中国普法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25-39
- 2.1.1 变革之志:建国初期中国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绩26-33
- 2.1.2 “文革”之殇:“无法无天”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33-36
- 2.1.3 改革之新:邓小平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的提出36-39
- 2.2 中国普法教育的全面启动39-50
- 2.2.1 中国普法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39-43
- 2.2.2 中国普法教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43-50
- 2.3 治道选择与法制话语的兴起50-63
- 2.3.1 治道转型期的文化博弈对普法教育的影响50-59
- 2.3.2 中国法制语词探源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59-63
- 2.4 小结:“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3-65
- 第3章 法制经济:中国普法教育之展开65-100
- 3.1 市场经济与法制的关系66-72
- 3.1.1 市场:推动法制进程的导向器67-70
- 3.1.2 法制:实现市场有序的保护伞70-71
- 3.1.3 实质:市场经济亦即法制经济71-72
- 3.2 中国普法教育的快速发展72-85
- 3.2.1 中国普法教育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展74-83
- 3.2.2 中国普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83-84
- 3.2.3 中国普法法制宣传的全面展开84-85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普及85-98
-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法律的制定86-93
- 3.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立法倾向分析93-96
- 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制定对普法教育的影响96-98
- 3.4 小结:普法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98-100
- 第4章 依法治国:中国普法教育之中心100-131
- 4.1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中国普法教育的稳定推进100-105
- 4.1.1 从法制到法治的飞跃:中国法制建设思想的新突破101-104
- 4.1.2 中国普法教育与依法治国的关系104-105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提出105-113
- 4.2.1 从发展到整顿: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调整107-109
- 4.2.2 从无限到有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09-111
- 4.2.3 从道德约束到制度约束:对执法队伍的依法管理111-112
- 4.2.4 从数量到质量:立法领域的“量变”与“质变”112-113
- 4.3 中国法治系统工程中的普法教育113-130
- 4.3.1 中国普法教育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展113-124
- 4.3.2 普法教育在法治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24-130
- 4.4 小结:依法治国的实施对中国普法教育的推动130-131
- 第5章 权利至上:中国普法教育之提升131-157
- 5.1 中国普法教育之转型131-143
- 5.1.1 中国普法教育之观念转型131-135
- 5.1.2 中国普法教育之目标转型135-140
- 5.1.3 中国普法教育之方式转型140-142
- 5.1.4 从信用经济的构建看道德教育与普法教育的结合142-143
- 5.2 权利与权力:中国普法教育之本质143-149
- 5.2.1 普法的重要前提:公民权利保护的立法完善144-146
- 5.2.2 普法的首要目标:国家权力行使的法律约束146-148
- 5.2.3 从强制拆迁事件的发生看权利与权力的博弈148-149
- 5.3 物权与人权:普法教育之提升149-155
- 5.3.1 物权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149-150
- 5.3.2 人权保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与归属150-152
- 5.3.3 以人为本:中国普法教育的全面提升152-154
- 5.3.4 食品安全事件所折射的民生立法和制度疏漏154-155
- 5.4 小结:普法教育的新功能发挥155-157
- 第6章 中国普法教育之检视与展望157-202
- 6.1 对中国普法教育之检视157-184
- 6.1.1 导向与参与:普法主体的功能性互补159-166
- 6.1.2 重点与难点:普法客体的多层次结合166-179
- 6.1.3 差异与整合:普法载体的历史性统一179-181
- 6.1.4 改变与拓展:普法环体的突破性变化181-184
- 6.2 对中国普法教育之展望184-202
- 6.2.1 普法教育的认识高度184-187
- 6.2.2 普法教育的认同维度187-193
- 6.2.3 普法教育的人文向度193-202
- 致谢202-203
- 参考文献203-21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2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坚;对我国“普法”目标取向的法理学思考[J];当代法学;2001年07期
2 宋士雷 ,臧宝东;把普法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基层[J];当代矿工;2000年09期
3 施勤志;加入WTO给普法教育带来的新思考[J];中国司法;2000年06期
4 肖义舜;积极推进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的新发展[J];中国司法;2000年11期
5 黄文玢;对“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1年01期
6 王滨起;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进程的基础──兼论“四五”普法的重心任务[J];中国司法;2001年02期
7 沈强;“四五”普法要增强“四性”[J];中国司法;2001年02期
8 李荣光;树立新观念 采取新举措 促进新发展──关于提高“四五”农村普法效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中国司法;2001年06期
9 龙江;高层次全方位启动“四五”普法[J];中国司法;2001年10期
10 王有贵;推进“四五”普法亟待解决4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司法;2001年10期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法教育之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7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