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时代的日本地方基础自治体
发布时间:2017-07-16 11:21
本文关键词:改革时代的日本地方基础自治体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自治体 地方分权 市町村合并效果 机制和模式 新农村建设
【摘要】:日本的都道府县与市町村统称为地方自治体,其中市町村为地方基础自治体,对地方基础自治体的运营研究,目的是对基础自治体作山系统性介绍,对运营中的最新变化作出最新阐述。论文从市町村的合并为切入点,整体把握地方自治体系,然后对市町村合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作系统性总结,同时也注重对合并后基础自治体的新内容进行介绍与评论。特别是对地方基础自治体的含义、自治制度、自治主体、农村行政、发展趋势进行了重点研究。论文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市町村合并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国家权利保障不足和地方组织运作不力。农村制度制定的成因在于村民自治中制度设置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建设有效的民主机制,各个方面提升民主”。对研究的内容总结如下:第一,改革的地方自治体。从二战前地方自治体的运营改革,到如今的地方基础自治体的改革后的运营,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论文从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地方基础自治体新的运营模式与新的发展及特点,尝试进行新的概括,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地方基础自治体的理论研究,加深对日本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第二、地方基础自治体的合并。直接面对住民的地方基础自治体是市町村,以市町村合并为切入点,分析了历史上三次大合并的原因。论文认为依据法律推进市町村的合并,增加了区域的“活性化”,合并过程中体现了民主性。通过说明农村自治体的发展趋势及新农村建设中市町村合并的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可以为当前的地方自治体合并建设提供启示。第三、地方基础自治体的主体构成。地方基础自治体的主体包括民、行政首长、议会。对于住民,可以从权利和义务,尤其是请求权中了解他们的法律地位。从生活目标与参政意识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从住民农业生产了解住民的生产经营,日本农业、农村政策为背景,论述基层农协组织在住民生产中的作用,基层农协组织在上级农政部门和农协的指导下,负责指导会员生产经营的情况,总结农村如何把各种专业性农协联合起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提高商品与农产品的质量,增加积累,扩大再生产。对于行政首长、议会。从行政首长、议会在市町村发挥作用的角度,了解他们为住民服务的模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市町村的合并了解地方基础自治体机构的组织定位、性质定位、功能定位、组织结构、设置及运行机制、人员配置、职责分工、经济、选举制度、参与制度和监督制度等。以此,对新型地方基础自治体管理体制、一般制度结构和原则进行规范操作。同时,也尝试根据不同的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和条件,提出对议会改革可供选择性的制度模式。第四,市町村合并后的效果。在前面阐述的基础上,论文举例分析市町村合并后的效果。对合并前后的人口、户口、人口密度变动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是加速了过疏地区的过疏化,少子化与老龄化进一步扩展。究其原因是合并后过疏地区旧的市町村区域公共服务与职能都降低;工作地点与居住点距离远;工作点寂寞导致职员的流失;优惠政策的缩减或废止;农村子女教育问题;年轻人的减少出现少子化加重等方面。另外从回乡人员出现新活动现象,他们利用自己的新思路发展经济,同时与合并派较量阻挠合并,对这个现象分析,找出他们的内在关系,了解之间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地方自治体备受关注的问题。第五,市町村合并后地方基础自治体的行政。宏观上看,地方基础自治体公共服务内容分为社会自我服务和地方自治体公共服务两大部分。在地方基础自治体的运行中,强化地方自治体服务责任,妥善处理社会自我服务与地方自治体公共服务的关系,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住民自我管理和地方自治体公共服务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论文将探讨了政府依法行政与住民依法自治的结合,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结合的条件、机制和保障以及地方自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会自我服务的协调机制。第六、基层地方自治体未来的走向。合并后对小规模村出现的困境、财政危机、新的运营方式等问题,如何解决。一些专家提出了合并后地方基础自治体新的发展走向,在分权改革中地方基础自治体可能划分为“集权整合”型基础自治体与“分权分散”型基础自治体,将来这两种不同类型基础自治体之间的是否出现较量,围绕较量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对于大规模的城市,如果不采取分割式组织重组,就难以促进真正的住民自治和住民协作。综上所述,论文探讨了日本地方基础自治体民主管理实践的内容及活动方式,健全管理制度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对基础自治体市町村合并前后的研究,了解基础自治体的行政效率化、投资重点化,都市规模扩大化。从合并后的效果看,合并的优点是完善了市町村的管理机制,依据法律保障让住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健全市町村该区域内的活性化,促进住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推进农村依法治理等诸多问题。满足住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在民主管理制度的立法和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合并后的不足是加速了过疏地区的过疏化、老龄化和少子化;规模大的市町服务水平提高了,规模小的旧町村归属后,公共服务水平降低了,出现严重的不对等性;职员的减少,节省了经费的开支,行政水平的不同,拉大了基础自治体与住民的距离。虽然研究成果缺乏足够的学理支持,说服力不够。鉴于研究日本近代地方自治体的农村行政与农村自治总结出的经验,为促进农村自治和民主管理改革提供参考。中国的农村民主改革,决不能一蹴而就引进当代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式村民自治,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特色的农村自治。为完善农村自治制度、落实城镇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自治体 地方分权 市町村合并效果 机制和模式 新农村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3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绪论13-29
-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13-16
- 二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16-22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4
- 四 论文目标与主要内容24-27
- 五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27-29
- 第一章 改革的日本地方自治体29-42
- 一 地方基础自治体定义29-32
- 二 地方自治体组合与事务32-35
- 三 地方自治体的建构问题35-37
- 四 地方自治制度的改革37-40
- 小结40-42
- 第二章 地方基础自治体市町村的合并42-52
- 一 战后市町村合并的背景及基础42-43
- 二 迄今为止的三次市町村大合并43-46
- 三 市町村大合并主要形式46-47
- 四 市町村大合并过程中体现的优越性47-52
- 第三章 市町村合并的主体“住民”52-69
- 一 住民的概念52-54
- 二 地方基础自治体的住民参政程度54-59
- 三 市町村住民生活的基本状况59-63
- 四 地方自治体住民生产经营组织63-69
- 第四章 市町村合并的“行政首长与议会”69-86
- 一 地方自治体的行政首长69-72
- 二 市町村的议会72-74
- 三 市町村合并时议会的作用74-76
- 四 地方自治体议会的现状76-79
- 五 行政首长制度与地方议会的改革79-86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市町村合并后的效果86-111
- 一 市町村合并形式与人口变动的影响86-93
- 二 市町村合并后人口减少诸多原因93-105
- 三 合并后旧的町村公共服务与职能降低105-106
- 四 合并后社会自治组织的状况106-108
- 五 合并后回乡人员出现新活动的萌芽现象108-109
- 六 合并后举办城市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的基地109-111
- 第六章 合并后地方基础自治体的行政111-128
- 一 地方基础自治体行政组织的多样性112-115
- 二 地方基础自治体住民与行政的接触点115-118
- 三 地方自治体派出行政机构的现状与改革118-123
- 四 地方自治体行政组织的活性化123-127
- 小结127-128
- 第七章 合并后的地方基础自治体运营未来走向128-151
- 一 市町村合并后的走向128-131
- 二 合并后人口过疏的走向131-135
- 三 地方自治体引入类型的走向135-143
- 四 分权改革不同层次的走向143-151
- 结束语151-164
- 一 改革发展的地方基础自治体151-154
- 二 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154-164
- 参考文献164-172
- 附录172-199
- 附录一:合并协定书172-187
- 附录二:审议会协议187-191
- 附录三:长野市合并问卷调查结果191-193
- 附录四:长野县长野市合并照片193-196
- 附录五:年号与西历对照表196-19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199-200
- 致谢200-2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燕军;日本农协在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日本经济;1993年04期
2 肖文涛;黄保成;;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履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睿;台湾地方选举中的派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于秋芳;战后日本农协发展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48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4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