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乡土民主的“空巢”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22:01

  本文关键词:乡土民主的“空巢”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土民主 村民自治 四个民主 空巢 农村基层民主 制度化


【摘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农民的生活形态进行描述: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土地的依附者,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这里所说的“乡土社会”是指村民在自身生存、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世代相传的有关自己及其农村社会现象认知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乡土社会特性是村民自治权产生和发展的隐性基因。于建嵘教授也对此做过解读: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强调的是与传统农耕文明相吻合的社会特性,更具有文化意义。乡土中的乡指乡村,土则指土地。自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四个民主”的推进为核心,历经在三十年的风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农村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笔者在此使用了“乡土民主”这一概念,源于“四个民主”是基于“乡土”背景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政治参与形态,采用这一概念更能深入其本源探究事物发展的表象。“乡土民主”在本质上要求大家的事大家决定,既定的规则大家都要服从和遵守,是一种大家说了算的规则机制。具体而言,“四个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发端于农村,是农民自发的行为,但是,“四个民主”是基于具有乡土特性的规则机制和体系推行的,也就是说这一过程是村民自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组织机构,以管理村民自己的事情,村民共同决定村内重大公共事务,通过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规民约,村民共同遵守等等。“四个民主”的推行就是为了维护、实现和保障村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利益,其核心是村民自治权的运行、实现和保障。然而,自从“四个民主”推行以来,人们对于这一农民自发的政治参与形态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在贫困地域尤为突出。贫困地区在今天的显性特点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农民文化素质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造成了严重的“空巢村”现象,农村基层民主实践也出现了较严重的“空巢”现象。笔者在此使用了“空巢”一词,意在引起人们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四个民主”在理论上的争议未有休止,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越加突出,主要表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虚置化。这些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治理主要是依靠外力推动,自生性力量不足,故而有人宣告“自治已死”。如何解决这种自治民主形态存在的问题,不仅成为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成为重构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问题。研究的方向是基于基层民主参与的角度,在对乡土民主的发展演绎历程、价值界定和样本进行认真梳理和表达后,从三个方面对当前乡土民主的“空巢”现象进行解读。首先,对农民在乡土民主建设中的身份认同“空巢”进行解读,农民的主体缺位、认知不清、态度冷漠等问题异常显性化;其次,对乡土民主的制度“空巢”和实践“空巢”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剖析。在乡土民主的实践中,乡土社会的法治滞后、公权力干预过多、村级组织间越权现象频发、农村文化背景下的特有政治生态造成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也都出现了“空巢”现象;再次,对乡土民主的“空巢”现象从经济贫困、农民自身政治认知不足、制度建构不完善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探究,力求找到核心根源;最后,对乡土民主的重构提出拙见:经济建设及农民经济自主权的提升、农民主体认知程度和主体意识提高、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塑造“组织化农民”、“四个民主”理论和机制的重新建构,从而构筑乡土民主建设的创新途经。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也关乎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权利的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体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基层群众自治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之一,也将其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着力加强的六项重大制度之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村民自治有效实践形式”。“乡土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何以及如何去探索,这需要学界从理论范式上找回自治民主的内涵及其实践逻辑,对“乡土民主”的内在价值、发展历程和现实走向进行深入的理论研讨。笔者选择这一课题进行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基于中国乡村社会背景的“乡土民主”的发展体系、表象特点、运行现状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触及痛处,展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未来。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实践形态面临的困境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以期促进我国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关键词】:乡土民主 村民自治 四个民主 空巢 农村基层民主 制度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引言15-33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标15-17
  • (一)选题背景15-16
  • (二)研究目标16-17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7-25
  • (一)国内研究现状18-24
  • (二)国外研究现状24-25
  • 三、核心概念界定25-29
  • (一)农民政治参与25-26
  • (二)乡土民主26-27
  • (三)“空巢”27-28
  • (四)乡土民主的“空巢”28-29
  • 四、研究方案29-31
  • (一)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9-30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30-31
  • 五、创新之处31-33
  • 第一章 乡土民主的形态、缘起及发展历程33-54
  • 一、乡土民主的草根特性及其形态表现33-44
  • (一)乡土民主的草根特性33-37
  • (二)乡土民主的表现形态37-41
  • (三)乡土民主的目标定位41-44
  • 二、乡土民主的缘起44-49
  • (一)乡村社会变革是乡土民主兴起的根本原因44-46
  • (二)农村的实践探索为乡土民主的发展注入创新元素46-47
  • (三)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为乡土民主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47-49
  • 三、乡土民主发展的历史逻辑49-54
  • (一)建国前的农民组织性政治参与49-50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制度性政治参与50-51
  • (三)改革开放后的农民自主和自治性政治参与51-54
  • 第二章 乡土民主发展现状的研究设计及基本结论54-65
  • 一、欠发达地区的样本特征54-57
  • (一)“三农”贫困程度严重54-55
  •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55-56
  • (三)“空巢村”现象严重56-57
  • 二、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57-61
  • (一)围绕民主考量标准的几个假设57-59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逻辑及内容59-61
  • 三、数据及基本调研统计61-65
  • (一)对受访者基本信息的分析62
  • (二)访谈内容的基本分析62-65
  • 第三章 乡土民主的主体缺位65-89
  • 一、主体的低参率65-73
  • (一)主体的外流状况65-68
  • (二)留守村民的低参与68-70
  • (三)外出流动村民的低参与70-73
  • 二、主体政治认知缺位73-80
  • (一)村民对深层次政治常识知晓水平低74-76
  • (二)村民对自身政治角色的定位不准确76-77
  • (三)村民对乡村选举政治的理解存在偏差77-79
  • (四)村民缺乏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认可度79-80
  • 三、主体政治态度冷漠80-89
  • (一)对民主选举的冷漠81-84
  • (二)对民主决策的冷漠84-86
  • (三)对民主管理的冷漠86-87
  • (四)对民主监督的冷漠87-89
  • 第四章 乡土民主的制度供给缺失89-104
  • 一、乡土民主的制度化进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性89-93
  • (一)民主选举程序上缺少相应的制度供给90-91
  • (二)后选举阶段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制度供给不足91-92
  • (三)村民自治权利保护缺乏司法救济途径92-93
  • 二、农村公权力超制度干预下的自治权力异化93-96
  • (一)村民委员会权力与党支部权力之间的制度性矛盾94-95
  • (二)村级自治权力与乡镇行政权力之间的制度冲突95-96
  • 三、自治组织间的超制度越权导致直接民主间接化96-101
  • (一)村民会议的权力弱化及其被超制度越权97-98
  • (二)村民代表会议权力的制度缺失98-99
  • (三)村民委员会的代权履职问题99-101
  • 四、非制度背景下的乡村政治参与表象101-104
  • (一)政治目标的功利倾向突出101-102
  • (二)政治过程存在非理性成分102-104
  • 第五章 乡土民主的实践虚置104-123
  • 一、民主选举虚置104-112
  • (一)民主选举的价值失衡105-108
  • (二)民主选举的过程失当108-111
  • (三)民主选举的结果失真111-112
  • 二、民主决策虚置112-117
  • (一)村民流动降低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113-114
  • (二)村民缺乏参与重大事务决策的积极性114
  • (三)村民委员会“代民做主”现象较具普遍性114-115
  • (四)村党支部包办村民会议或村代表会议决策事宜115-116
  • (五)乡镇政府不当干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事宜116-117
  • 三、民主管理虚置117-119
  • (一)村民的民主管理权异化为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管理权117-118
  • (二)村民的民主管理权异化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管理权118
  • (三)村民的民主管理权异化为乡镇政府的管理权118-119
  • 四、民主监督虚置119-123
  • (一)民主监督制度设计与实践严重冲突119-120
  • (二)民主监督机制运行低效120-122
  • (三)民主监督救济制度存在真空122-123
  • 第六章 乡土民主“空巢”现象的原因解读123-138
  • 一、经济贫困和分散化生产是诱发乡土民主“空巢”的主因123-126
  • (一)农村总体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乡土民主的发展124-125
  • (二)利益关联度的下降弱化了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联系125-126
  • 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是限制自身民主能力的内因126-129
  • (一)农民缺乏政治参与的知识成本积淀127
  • (二)农民文化素质低限制了乡土民主质量的提升127-129
  • 三、村级组织功能弱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乡土民主的发展129-132
  • (一)村级自治组织的功能弱化动摇了乡土民主实践的组织保障129-131
  •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民主的发展逻辑难以吻合131-132
  • 四、乡土传统挤占了乡土民主的发展空间132-138
  • (一)乡土传统熏陶下的政治人现代观念缺失133-135
  • (二)传统村落政治文化形成对民主的隐性制约135-136
  • (三)宗族势力限制了乡土民主理念与实践的推进136-138
  • 第七章 乡土民主的制度化重构138-170
  • 一、乡土民主重构的制度化目标界定138-141
  • (一)有效的政治参与138-139
  • (二)合法的的政治参与139-140
  • (三)理性的政治参与140-141
  • (四)秩序化的政治参与141
  • 二、加强乡土民主制度化重构的基础条件建设141-150
  • (一)加强经济建设,提升农民的经济自主权142-145
  • (二)塑造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素质145-148
  • (三)培育民主型、参与型、法治型的政治文化148-150
  • 三、乡土民主重构的制度体系建设150-170
  • (一)完善基础法律体系建设150-153
  • (二)完善体制建设,科学规制权力153-157
  • (三)完善自治权利的救济机制建设157-161
  • (四)完善运行机制及协同发展机制建设161-167
  • (五)确立民主评价体系167-170
  • 结束语:假设的验证及乡土民主的发展趋势170-172
  • 参考文献172-180
  • 附录180-185
  • 后记185-18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186


本文编号:554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54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