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成吉思汗祭祀与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17-07-27 12:01

  本文关键词:论成吉思汗祭祀与生态文明


  更多相关文章: 成吉思汗祭祀 崇尚自然 生态文明


【摘要】: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蒙古民族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成吉思汗祭祀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了鲜明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成吉思汗祭祀,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崇拜长生天、崇尚大自然的心理,成为蒙古民族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成吉思汗祭祀,是体现蒙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文化现象,共同的心理素质,使蒙古族树立了崇尚大自然的观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包括崇拜长生天、崇拜神灵、崇拜大自然等,对蒙古民族共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使蒙古民族树立崇尚天地人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受成吉思汗祭祀的影响,蒙古族树立了开放、包容、奋进的精神,创造了具有浓郁特点的和谐文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和谐文化,必然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关系方面,即树立崇尚大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蒙古族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形成保护大自然的共同心理。成吉思汗祭祀,由诸多祭奠仪式组成。这些仪式中贯穿了蒙古民族崇尚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四时大典中的春、夏、秋季大典,都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祭洒鲜奶,祝福草原繁荣昌盛为主要内容。这些仪式,广泛流传于草原上,使蒙古人从小受到保护草原的熏陶,为形成和谐心灵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祭祀的和谐理念,既是蒙古族思想理念的反映,又是影响蒙古族思想理念的重要因素。成吉思汗祭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蕴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草原生态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精神的寄托。成吉思汗祭祀中的诸多传统礼仪仪式,对蒙古族精神境界产生深刻影响。历史上,蒙古民族为了保护草原,保护生态,进行过一系列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蒙古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了恢复生态、保护牧场,不断创造新的生态文明。当前,国家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提倡生态文明。这些观点与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内涵恰好吻合。蒙古民族,受成吉思汗祭祀影响而形成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风俗和保护草原的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蒙古民族的崇尚生态文明的草原和谐文化,在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鄂尔多斯市文化局;
【关键词】成吉思汗祭祀 崇尚自然 生态文明
【分类号】:K247
【正文快照】: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最高传统祭祀形式,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蒙古民族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成吉思汗祭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吉思汗祭祀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燕;;论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回归[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王宁;;生态伦理及其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3 杨帆;;从自然界突变的角度重估经济发展战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林文;;陈德源的生态人生[J];生态文化;2011年03期

5 卢风;;文化自觉、民族复兴与生态文明[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6 夏莹;温静;;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生态文明与农业美学思想[J];农业考古;2011年03期

7 赵梓博;;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J];世纪桥;2011年11期

8 ;全国首届“好山好水好作品”征文大赛启事[J];散文诗世界;2011年08期

9 林琳;;生态文明的美学思考[J];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07期

10 郭思哲;侯明明;黄晓园;;论生态文明视野下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胜;;简论生态文明立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宁清同;;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治的支撑[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3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纪艳彬;;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张明国;;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视阈[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7 王景福;;沿着低碳之路 走向生态文明[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8 文祯中;;生态文明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9 孙芬;;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锋;徐显明代表呼吁应建设第四种文明——生态文明[N];法制日报;2004年

2 黄冈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操尚银;增强全民环境意识 推进生态文明进步[N];黄冈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曹文娟 赵建明 王笑梅;生态文明从百姓感知起步[N];辽宁日报;2005年

4 林雄 作者系中共肇庆市委书记;生态文明村惠及千家万户[N];南方日报;2005年

5 中共洱源县委书记 许云川;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N];大理日报(汉);2008年

6 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 黄波;秉持生态文明理念 努力建设生态北碚[N];重庆日报;2008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鲜晓荻;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心灵[N];贵阳日报;2008年

9 记者 周华俊邋鄢鸣;龙泉3.5万名学生成为“生态文明”传播使者[N];丽水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郑亚伟 通讯员 赵红 崔璀 邓其锋 庄初阳 李建波;勾勒生态文明蓝图 谱写跨越发展新篇[N];丽水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刘会齐;环境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4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6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崔达;全球环境问题与当代国际政治[D];苏州大学;2008年

8 薛为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D];东南大学;2005年

9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苗政军;生态文明下的道德与法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罗晓娜;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检验[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5 李春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谷体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张福珍;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伦理观思考[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玉保;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现状研究以锦城街道为例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建设[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彭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81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81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3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