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8:35

  本文关键词: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价值取向 教育法制 公平 效率 秩序 自由 程序正义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已初见端倪。但是教育法在实施层面依然存在如“有法不依”、“操作性差”等问题,对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造成了危害,有碍于教育的运行。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并提出“六修五立”的教育法制建设目标。 价值是衡量法制良莠、善恶的标准,法在实施层面的问题根源于法的价值取向偏失。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基于价值判断和社会现实做出的对教育法制所能实现的价值所占权重的精确设计、分配,是理性的、明确的,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等特点。其正功能表现为对教育法制建设的超越性导向,其负功能表现为对教育法制建设的滞后性阻碍。其内容包括教育立法价值取向、教育司法价值取向和教育执法价值取向。在现代法治社会,形成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步骤包括:价值认识——价值博弈——价值评价——确定方案。其中,价值认识是学者和法制建设主体(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主体)的专业性活动,包括对已有的价值理论的认识和对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现状的认识,;价值博弈是在民主制度下的多主体基于各自价值观表达价值诉求的活动;价值评价是基于价值认识和价值博弈之后而形成的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评价标准;于前述标准形成的价值取向是应然层面的,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最终形成的价值取向以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形式体现于实在法之中。 按此逻辑,笔者结合教育学和法学理论分别设计指标体系对我国包括宪法在内的9部法律(总计411条)、1980年至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50部教育行政法规(总计825条)所涉及的秩序、自由、公平、效率和程序价值进行全景式扫描,发现我国教育法制存在“重秩序、轻自由”,“重效率、轻公平”、“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取向偏失,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逐步趋于合理,但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完全消除,并且导致了较为明显的价值冲突。价值冲突是价值博弈的非正常态,是教育法制运行受阻的根本原因。它是各价值项之间的冲突,亦是主体间所持不同价值评价标准之间的冲突,并且最终在现实的法律中以权力和权利的冲突呈现。造成价值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变革,直接原因是价值多元化,内部动因是教育的复杂性和法制调节的有限性的矛盾。只有校正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消解教育法制的价值冲突,才能够从根本上导正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提高法制运行的效率。 要校正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就必须转变教育秩序观,保障教育自由;平衡补偿,公平和效率并重;加强权利救济,体现程序救济;建立“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并坚持以多元制衡原则、人权原则、合教育性原则与程序正义原则整合教育法制的价值冲突。最后,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的难点在理论层面是缺乏将教育法作为特殊对象的法价值研究,在实践层面是多主体参与的民主体制的建立与主体关系的改变。必须以教育的规律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的立法之本,进一步加强民主立法机制、提高合意性,并利用商谈伦理等原理转变主体间关系,增强对话,使多主体诉求上升为法律意志。并在具体的法律中改进用语范式,在实在法中明确价值取向,合理分配权利、义务,进一步规范权力行使,并建立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维权的法律文化,增强公民的维权意识和对法律的信心。
【关键词】:价值取向 教育法制 公平 效率 秩序 自由 程序正义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1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30
  • 一、选题缘由10-12
  • (一) 立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价值取向的反思10-11
  • (二) 着眼于对新时期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的塑造11-12
  • 二、选题意义12-13
  • (一) 理论意义12
  • (二) 实践意义12-13
  • 三、文献综述13-19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7-19
  • 四、核心概念19-23
  • (一) 法制19-20
  • (二) 法的价值20-21
  • (三) 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21-23
  • 五、研究方法23-25
  • (一) 法律解释法23-24
  • (二) 价值分析法24-25
  • (三) 规范分析法25
  • 六、研究思路25-26
  • 七、研究的创新与不足26-30
  • (一) 研究的创新26-27
  • (二) 研究的不足27-30
  • 第一章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其功能30-50
  • 一、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概念30-35
  • (一) 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31-32
  • (二) 教育司法的价值取向32-34
  • (三) 教育执法的价值取向34-35
  • 二、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特征与功能35-43
  • (一)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特征35-41
  • (二)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功能41-43
  • 三、教育法制的价值系统43-50
  • (一) 教育法的外在价值44-48
  • (二) 教育法的程序价值48-50
  • 第二章 我国教育法制价值取向的流变与现状50-98
  •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的变迁逻辑与历史脉络50-58
  • (一) 由“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51-53
  • (二) 由“秩序第一”到“适度自由”53-55
  • (三) 从“实体正义”到“程序保护”55-58
  • 二、我国教育立法价值取向的现状与述评58-94
  • (一) 我国教育立法价值取向的法律规范分析58-88
  • (二) 我国教育立法的理念分析88-91
  • (三) 我国教育立法价值取向的现状述评91-94
  • 三、我国教育司法价值取向现状与述评94-95
  • 四、我国教育执法价值取向现状与述评95-97
  • 五、小结97-98
  • 第三章 我国教育法制的价值冲突及其成因98-128
  • 一、我国教育法的价值冲突的构成98-106
  • (一) 教育法制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98-103
  • (二) 主体间价值评价标准的冲突103-106
  • 二、“权力与权利”——我国教育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106-115
  • (一) 主权与职权——国家教育权解构106-112
  • (二) 国家教育权与四种权利的冲突112-115
  • (三) 我国“权力与权利”冲突的非阶级性本质115
  • 三、我国教育法制的价值冲突的成因115-127
  • (一) 社会变革是根本原因115-119
  • (二) 价值多元化是直接原因119-122
  • (三) 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法制的有限性是内部动因122-127
  • 四、小结127-128
  • 第四章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的校正及落实128-158
  •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校正128-142
  • (一) 转变教育法制秩序观,保障教育自由128-132
  • (二) 平衡补偿,公平与效率并重132-137
  • (三) 加强权利救济,体现程序正义137-140
  • (四) 树立“人本位”的价值观140-142
  • 二、我国教育法的价值冲突的整合142-147
  • (一) 多元制衡原则142-144
  • (二) 人权原则144-146
  • (三) 合教育性原则146-147
  • (四) 程序正义原则147
  • 三、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的落实147-156
  • (一) 加强民主,实现对话147-150
  • (二) 融合教育追求与法制目标150-153
  • (三) 提高立法技术,重视话语实践153-154
  • (四) 促进教育法律文化的形成154-156
  • 四、小结156-158
  • 结论158-160
  • 参考文献160-168
  • 致谢168-17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民权;俞建拖;李鹏飞;;学费上涨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分析——基于结构性和转型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2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胡少明;茹宗志;;20世纪中国两次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之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国征;;“法的价值”与“法的价值取向”概念研究述评[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5 秦惠民;;国家教育权探析[J];法学家;1997年05期

6 江国华;论立法价值——从“禁鞭尴尬”说起[J];法学评论;2005年06期

7 姚永福;教育机会公平的体制性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03期

8 郭道晖;;中国立法的价值取向[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年00期

9 汪习根;周翠彬;;中国教育公平的法律规范分析及改革构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10 丁广举;;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J];教育管理研究;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艺工;;加拿大的法律多元与多元文化法[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本文编号:684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684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7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