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法治人文资源的选择与重组
发布时间:2017-08-31 11:00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法治人文资源的选择与重组
【摘要】:本文在“古今中外”的背景下,从中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对比中、从古今中西的几种典型的法治模式的比照中,在存“古”求“新”的立场下,试图对中国法治的未来作出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法理学可以说在本质上是由于移植国外法治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法理学先后受到欧美国家、日本以及苏联法治理论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则更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法治文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整合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来与本国资源进行融合,这未尝不是提高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素养的有力手段。但是对于中国法治的建设与发展来讲,抛弃了本国文化的主体性,外来文化的水土不服的境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来。一味的追求思想文化上的解放以致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太彻底,却忘记了我们自己创造的文化才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如果说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代替我国传统封建专制统治是无法阻挡的时代变革的产物,那么是不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就势必要将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消失殆尽呢?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是否必然要被西方民主政治中作为理论基点的“自然权利”所替代?这些问题,在面对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种种困境时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现代化建设中,人的道德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本文包括引言和正文四部分,共有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分析了为什么要对法治人文资源进行选择与重组。具体内容包括人文精神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此类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背景。 正文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比较,从总体上审视两种文化,并总结出中西两种人文精神的不同特征。 第二部分在上文对中西两种人文精神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由于人文特征的不同,中国古代治道以及西方法治所呈现出不同发展路径,以此来作为后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秉承着融汇古今中外的态度,从历史的角度和学理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儒家,法家以及西方的民主法治这三种典型法治模式得以成为当代中国法治人文资源的依据。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当代中国法治人文资源重组的构想。通过打造民主法治的人文基础、自然权利与仁义道德的融通以及民主法治下的为民之道三个方面最终形成道德的民主法治。
【关键词】:人文主义 民主法治 儒家法治 法家法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7
- 第一章 中西人文精神溯源17-26
- 一、 西方人文精神探寻17-21
- (一) 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想史上的理论形态17-19
- (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特征19-21
- 二、 中国人文精神寻踪21-26
- (一) 中国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21-23
- (二)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征23-26
- 第二章 法与人文精神的互融26-30
- 一、 西方人文精神与法治思想之内在联系26-27
- 二、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古代治道之联系27-30
- 第三章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典型法治人文资源的选择30-38
- 一、 法治人文资源的选择31-34
- (一) 历史的角度31-32
- (二) 学理的角度32-34
- 二、 在法治精神与权力运行的双重维度下典型法治模式的特性研究34-38
- (一) 法治精神层面34-36
- (二) 权力运行层面36-38
- 第四章 整合有益人文资源开拓法治发展新方向38-44
- 一、 打造当代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38-39
- 二、 当代法治背景下自然权利的应有之意39-41
- 三、 开拓民主政治下的为民之道41-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瑞泉 ,袁进 ,张汝伦 ,李天纲;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年04期
2 程仁桃,纪高飞;论中西文明源头的人文主义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顾培东;;中国法治的自主型进路[J];法学研究;2010年01期
5 胡水君;;中国法治的人文道路[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6 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J];法学研究;1998年01期
7 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J];政法论坛;2001年03期
8 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J];中国法学;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765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6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