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众创空间发展现状_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11)02-0013-07
2011年第2期总第118期
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王丰龙,刘云刚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
AREVIEWOFRESEARCHESONTHEPRODUCTIONOFSPACE
WANGFeng-long,LIUYun-gang
(SchoolofGeographySciencesandPlanning,SunYat-sen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needsformoredetailedandcomprehensiveexplanationsofcurrenttransitionsinChinaandtheconvergentmerging"turns"ingeographyandsociology,moreintegratedexplorationsofsocial-spatialprocessesarecalledfortoconfrontthecomplicatedchallengesinChina.Underthisbackground,theresearchesontheproductionofspacearebecomingacentralissueinChinesehumangeography.Tomakebetterunderstandingofpreviousmainresearchesontheproductionofspace,thispapersortsthemoutintothreemainstreamsandtriestogiveabriefintroductionofthetwofrommacroandmicroperspectives.Forthemacro-researches,capitalflows,peopleandspaceinteractioncanpartlyexplainsthe"specialfix","scalarfix"and"gentrification".Forthemicro-researches,actors,networkandspaceplayimportantroleinthe"collectivemovements"and"everydaylifepractices".Thephilosophicalresearchesconcernthespatialepistemology,ontologyanddialects.Thispaperfocusonthefirsttwostreams.BorrowingtheideasfromCastells,theauthorsgeneralizeananalyticframeworkoftheproductionofspace,whichcontainstheprocessesofterritorializationanddelocalizationofcapitalflows,socialactionsandinstitutionalstructures.Basedonthisframework,theauthorspointoutthattheresearchtopics,whicharesuitableforChinainthefuture,shouldincludethe"detailedprocessofcapitalcircuits",the"socialmovementsintheperiodofChina'ssocialtransition",the"entrepreneurialgovernments"and"landusepolicies,planningandspatialjustice".
Keywords:productionofspace;socialnetwork;territerialization;delocalization
提要:伴随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社会转向"和社会学中的"空间转向",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空间的生产"理论则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所认同和运用。然而,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缺乏一个整体的、能够跨越学科界限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国内外有关空间的生产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将现有理论归纳为三大方向(宏观、微观和一般研究),然后,重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借鉴卡斯特
尔斯等人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在地化和去地化两大核心过程的空间的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框架指出,资本的循环过程、转型期的社会运动、政府的企业化和土地利用政策、规划和空间正义是顺应中国实际需求的、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化的研究话题。最后,作者也指出了空间生产研究方法上需要注意的集中倾向。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社会网络;在地化;
去地化
中图分类号:K90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04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70558072);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7FY140800);留
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王丰龙(1988—),男,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政治地理和规划理论。通讯作者:刘云刚(197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E-mail:liuyung@mail.sysu.edu.cn。
收稿日期:2010-09-23;修订日期:2010-11-01
HUMANGEOGRAPHYVol.26.No.22011/4
13
2011年第2期总第118期
人文地理
目前,中国的发展无疑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中国始终要受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力量左右,后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和霸权政治仍然深刻影响着后现代语境、“核心—边缘”的世界体系、领土逻辑和地缘局势,国际资本入侵和贸易壁垒更强烈塑造着劳动分工、发展依附、区域极化以及空间剥夺的城市化过程[1-7];另一方面,各种新兴的社会运动、环境问题和基础设施投资凸显了地方潜在的社会危机和产能过剩[8-11],人民对个人自由、经济社会福利和社团参与三个层次权力[12]的争取可能同时兴起。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是资本、权力、社会公平与空间问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这就使得精细化的学科体系难以提供完整的认识[13],单纯的地理或社会、经济分析已经无法解释和解决这类复杂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伴随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社会转向”[14]和社会学中的“空间转向”[15],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空间的生产”理论则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所认同和运用。自新千年开始,陆续有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和介绍空间的生产理论[16,17],自2005年起相关研究开始大量涌现[18-31]。2010年《学习与探索》第1期邀请了陈忠、高峰、车玉玲等6位学者就空间生产与空间批判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32-37],将这一理论的探讨推向了新的高潮。可见,空间的生产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整合的要求,有可能为中国的复杂的社会—空间现象与问题提供一个解释思路。
但是,当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研究还缺乏更全面、细致、深刻的考察,无论在系统化还是中国化方面都有待改善。一方面,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介绍集中于宏观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19-22],不同介绍的重复程度很高,而缺乏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并忽略了微观方面。实际上,空间的生产理论既非凭空产生亦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利,它与激、新自由主义和管治、后现代的进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
语言哲学和政治分析等具有密切关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厚度和庞大的理论架构,目前国内的有关研究亟待对这种架构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同时,目前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介绍、运用、模仿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微观的城市现象,对理论的适用性和原创性考虑不足—既缺乏对农村地区(次城市尺度)或全球资本流动与权力格局的宏观背景(超城市尺度)的关注,也缺乏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理论建构、政策制定和价值判断等问题的综合反思[30-32]。因而,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缺乏一个整体的、能够跨越学科界限的理论框架。本文即试图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的理论流派的归纳和评论,把这一理论纳入到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中,力图去掉目前一些对该理论的“神化”或“庸俗化”的理解,找到基本的理论内核,进而发现一些符合中国现实的研究话题。当然,本文的工作只是一种探索。
问题从古至今都始终是一个讨论的焦点。亚里士多德把“空间”作为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它是无限的、永恒的、空的区域;笛卡儿则从几何的意义上理解空间,认为它是一切存在和发生的场所;康德把空间看作是与经验领域完全分离的一种“主体的内在的、观念的、先验的、本质的结构”[21]。当然,这些哲学的定义和讨论有些过于抽象,而地理学关心一些更具体问题—空间是空的吗?是永恒的吗?是静止的吗?显然都不是。目前我们探讨地理学的空间都必然涉及到其中的要素分布、功能组合和社会活动—很难想象没有要素、没有差别、没有人的“空”能够成为地理学的核心;而这些要素和活动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进而也在不断地改变空间本身,从而需要以一种相对的、动态的、与社会经济要素相联系的和建构的角度理解地理学的空间。这其实就是空间的生产的逻辑起点。目前,,一般认为,空间的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过程”[29],是“社会阶级和特殊利益集团通过控制土地和建筑物等空间的主要特征来塑造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的过程”[38];其核心是空间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还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因此,从空间可以观察各种权力和社会变化,而反过来权力和社会运动也不断重塑空间。这一“辩证法”虽然抽象和简单,但是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结构和行动联系到一起,将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社会—空间现象和过程。
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理论介绍和实证研究主要分布在地理学和社会学中,两者沿袭不同路线而缺乏相互融合。其中,前者往往偏重于制度层面,而后者偏重于社会行动[29-31];前者侧重空间的物质景观或利用权属而后者更侧重于组织、制度、社会网络甚至交往[25-31],前者更侧重于宏观/抽象空间(如城中村、滨水区、城市特色、消费空间等)而忽略地方具体的空间特征和社会行动,后者则更侧重于各种小尺度的、具体的空间却忽略掉一般的制度环境或资本结构。这使得两类研究对空间本身的定义和理解都比较模糊且有所分歧,从而脱离了“空间—社会”综合的主旨。因此,本文试图从研究对象(而非学科归属)出发,将目前的研究。梳理分为宏观、微观和一般研究三类(如表1)
其中,宏观的空间主要指城市、区域、国家、全球尺度或某类空间(如城中村);微观的空间主要指具体的地方、社区甚至邻里空间或相应的个案研究;一般性的空间则关注哲学层面,不论具体空间尺度的大小,试图从中提炼空间的一般特征或普遍关系。具体地,宏观尺度的研究主要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全球—地方”管治理论(以Har-vey、Castells和Brenner为代表);微观尺度的研究包括规训政治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Castells、Foucault和deCerteau为代表)等;哲学层面的研究关注空间的本体论和辩证法(以Lefebvre、Jameson和Soja为代表)。其中,Har-vey、Castells和Lefebvre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强调资本的作用和结构的力量,是目前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流方向;而deCerteau、Foucault、Jameson和Soja属于后现代主义学派,更强调解构和行动以及文化的力量,对文学、政治学等都有影响。
当然,本文的分类只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所确
1研究范畴与主要方向
空间的生产源于一个哲学性的话题—空间是什么?这一
14
HUMANGEOGRAPHYVol.26.No.22011/4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表1空间生产的主要理论方向
Tab.1TheMainStreamsofTheorieson“ProductionofSpace”
注:Fix具有固定和修复的双重含义,目前还没有准确的中文词组与其对应,故保留英文格式。
定,对于空间的生产学科分类已经十分模糊,且很多时候不同学者之间、甚至同一学者的不同时期之间都有很大的偏差,因此这种分类只是便于理解,而不能绝对化。鉴于篇幅和笔者专业所限,本文不想对相关的哲学研究详加介绍,而只是将一部分讨论归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中,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表1归纳的空间的生产理论做简要介绍和评价。
现出了同质化和断裂性的双重特征[24]。
2宏观视角的研究
总的来说,宏观层面包含了人、资本两大要素对空间的作用,并形成了资运动、阶层流动和制度调控等三种空间的生产机制(如图1)。其中,资本运动对空间的塑造往往表现为世界体系的出现和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注重对重点区域的培育和资本的吸引,资本也开始通过空间的流动重获生机;而人作为消费者和劳动力,其在空间流动过程中形成了地方或国家的认同和阶层的分异,而阶层分异与地理的空间差异有相近的意义[39],并促进了空间的塑造,如“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结为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这对矛盾的作用”[40],再如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更新的关系[41]和中国中产阶层化的“时空共轭性”[42];最后,资本与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从而通过空间增长战略、城乡户籍管理等影响空间结构。目前西方主流的空间的生产理论主要集中于资本运动,因此,本文将着重对该部分研究加以介绍。2.1资本运动的双重社会空间特征
马克思指出,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及其存续主要是来自“历时性”的积累。现代资本则把不断突破空间壁垒、征服和占有空间作为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方式和克服内在积累危机的重要途径。因此,空间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具有使用价值并能创造剩余价值。从生产的角度①,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实现哈维所谓的资本“次级循环(circuit)”的工具,因此,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过程实质是资本的城市化;而从消费的角度,社会支出的投资和商品的消费是资本“三级循环”的基础,它决定了劳动力的再生产、税收和储蓄等资本的形成,尤其是资本主义后期的城市的消费(卡斯泰尔将其等同于劳动力再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城市集体消费品的提供,因此,空间(如公园和海滨)成为了消费对象,通过消费过程对空间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城市规划也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43]。在资本的这种强大的消灭空间障碍的力量下,全球社会空间呈
图1空间的生产的宏观视角
Fig.1TheMacro-Perspectiveofthe“ProductionofSpace”
注:Fix具有固定和修复的双重含义,目前还没有准确的中文词组与其对应,故保留英文格式。
2.2资本流动与空间的同质化
在资本征服的市场上,商品交换以抽离了具体劳动之间质的差别的价值量作为标准,因此,作为资本产物的社会空间的同质化也就不可避免。“同质化”在全球尺度通过时空压缩实现了市场整合和资本的空间修复,形成了统一的世界经济体;在区域尺度通过一体化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侵蚀着人们的地方感和民族性,通过消费主义打造的空间模式逐渐模糊并瓦解了地域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城市之间的竞争造、“标准化”、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成城市的“企业家化”
对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财政的依赖[44]使得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在城市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地方尺度形成了“无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28]与无差异的城市文化,建筑风格难以对地域文化充分响应,“机械复制”则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空间不再是上帝的“作品”(work)而变成标准化的“产品”(product)[45]。对此,国内学者已经在对上海“新天地”[18]、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26]、798艺术区[27]等的研究中加以证实。
2.3资本吸引与空间的断裂性
国家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或增强竞争力,会采取非均衡的发展策略吸引资本的进入,进而产生了空间的“断裂性”。这在全球尺度上形成了“核心—边缘”的空间剥夺和、“超国家”联盟(如欧世界城市体系,进而产生“依附”
盟)和新帝国主义;在国家尺度形成了新区域主义、管治、
HUMANGEOGRAPHYVol.26.No.22011/4
15
2011年第2期总第118期
人文地理
“尺度修复”[46]、“增长机器”[47]、“中央—地方”分权、边界开发区和国家城镇体系等级序列,持续的地域化和城市化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48];在区域尺度形成了城乡景观分异、区域发展差异和地方保护主义;在“空间的表征”(多体现为宏观的控制)层面则表现为一种建构的民族主义和地方认同;在地方尺度则表现为空间隔离,例如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25]与封闭社区的出现,使得城市的空间破碎化、私有化并产生排斥性。但是,这种空间的断裂性是不稳定的,它随着空间不断被“创造性破坏”而可能发生转变,表现为世界城市的衰落和替换、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融合与重组等。
意义、空间形式的意义以及城市内容的冲突是理解城市变迁的基本视角,空间的生产与微观的社会运动③密切相关[49],。他把城市社会运动看作城市“变化和革新的源泉”3.2日常生活实践与空间的权力
虽然Lefebvre从哲学角度建构了空间的生产理论,他却在“社会—历史—空间”三元辩证法[50]中回归到微观的日常实践。他认为空间是个体抵抗的工具,是在商品化和官僚化框架下日常生活的实践对象,通过这种从感知的绝对空间状态(SpatialPractice)到概念化的占统治地位的空间(Rep-resentationofSpace,多体现为一种个体的抵抗)再到反抗统治秩序的差异性空间(SpaceofRepresentation)这种“回溯式进步”[21],Lefebvre强调人类真正解放的动力和源泉来自既充满异化又满载希望的日常生活。Foucault则侧重于空间与身体、空间与权力、空间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空间的组织和分配,认为空间是权力实践的重要机制,既是统治阶级实施社会控制的和权力运作的工具,又能够反映和影响社会权力和利益格局,个体往往不得不屈从于无所不在的规训空间[51]。deCerteau则从个人创造的日常生活空间和大众沉默抵抗的生活诗学出发,认为日常生活并没有在技术专家政治的规训网络之中趋于同质化,人们亦非毫无抵抗能力[52]。消费者通过流动的、非正式化的实践和微小的、即身的抵抗来进行创造性的生产,这些实践利用统治精英所提供的空间和场所,改写了原来的脚本,把社会中原本包含的符号的、制度化的空间改造为另一种形态[53]。3.3实证研究
目前,从微观角度对空间的生产的理论的实证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的研究,地理学者也开始对此加以关注,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54-56,29,30]。其中,有关社会冲突的研究大多关注弱势群体,他们在城市中分配的资源和生存空间往往不平等,常常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抵抗和基于社会网络的尺度化的地方政治来争夺空间资源和权利,使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异化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克服,能量无穷的、永恒轮回的存在论世界”[57]、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场持续的、变动的、围绕权力对比的实践运作;而有关地方特定产业集群等的形成与地方社会网络与文化嵌入关系的研究则关注社会资本对空间的塑造能力,强调微观的社会活动能够支
3微观视角的研究
微观方面的空间的生产主要借助行动者或社会网络实现。同宏观的空间的生产机制类似,行动者与社会网络分别通过即身的在地抵抗或联合的集体行动来维护和重塑空间,空间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地方认同或“大地依恋”以及基于社会网络的新的利益联盟;同时,行动者和社会网络间相互支持,形成了各种社会性组织和社会资本,从而进一步改造空间(如图2)。这一视角同前一类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本身的尺度比较微观—大多是具体的、贴近日常生活实践的空间;其塑造力量更多表现地为社会网络和个体的行动者,而非宏大的资本运动或政治、规划政策;同时,这一视角的研究注重个体或弱势群体对空间的使用权利,但是不如宏观视角的研究成熟和系统,并以社会学者的研究居多。
图2空间的生产的微观视角
持和改变空间的基本特征。
Fig.2TheMicro-Perspectiveofthe“ProductionofSpace”3.1阶级斗争与社会运动
实际上,法国的几位理论大师(Lefebvre、deCerteau、Castells②和Foucault)都很关注微观的理论视角。Lefebvre认为,“空间”作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创造的中介和手段,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而被生产出来的,它既受抽象的交换价值的主导,也受具体的使用价值的改造。因此,城市空间是统治阶级实施社会统治和权力运作的工具,是利益角逐的场所和产物,是国家借以对社会进行控制的政治工具。在这一背景下,空间成为阶级斗争的目标和场所,弱势群体会通过微观的社会运动来摆脱国家的控制和获取自身的利益,进而塑造空间。Castells(1983)认为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对城市
4理论的评价与整合
4.1现有理论研究的评价
尽管宏观视角的研究目前已经较为系统、完善,并得到了大量实证,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这种结构性的分析过于笼统,并具有结构/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它掩盖了整个过程中丰富的片段和空间内部多元的差异,其分析对象是经过简化的抽象空间(如城市)而掩饰了空间内部的具体的、不平等的元素,其分析结果也过于关注同质化的过程而忽略了其它的很多种可能。第二,目前该理论大多侧重资本的空间生产的一种逻辑,忽视了其它可能的、相背离解释。例如,现代生活中,一方面商品化在消灭地方差异,另一方
16
HUMANGEOGRAPHYVol.26.No.22011/4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面品牌却在购物活动中的重要性得到空前强化,符号性已经成为“物”被消费的主要目标[58],这又创造了新的个性和差异,因此资本的空间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考虑到其辩证的力量。最后,资本与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这也能够影响空间的生产,尤其在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背景下,制度往往比资本和社会团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强烈,而这在目前的理论构建中鲜有涉及。
微观视角往往强调个体行动与社会网络对空间生产的重要作用,是对宏观视角的重要补充,但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由于中西方的社会背景差异较大,因此相关理论有待“中国化”。中西方的制度、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环境差异较大,例如在中国NGO相对弱势、中产阶级的相对弱小、“关系”的作用凸显,儒家文化深厚等,这就使得西方的一部分理论对中国的实际并不适用或没有涉及。第二,微观角度的期望过于积极。目前微观角度的研究往往针对弱势群体,而选取的大多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实际上,正如Foucault所指出,空间及其规训往往具有压迫性的力量,在此环境下,微观的抵抗往往只是暂时性、局部性的微小胜利,它不能取代资本和制度的影响[59]。第三,由于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者,故对空间本身的关注不够,空间的概念不够明确,并往往忽略了空间对社会的反作用。最后,这方面研究缺乏对正义的界定。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具有正义追求和批判性,而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理论或现象的研究却很少关注有关的社会-空间的伦理/正义问题,常常避而不谈或模棱两可。这一方面源于阶级概念的模糊,因为很多阶层、群组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冲突,另一方面则源于所谓的科学的价值判断。但是,只要涉及到政治或社会冲突,就必然要涉及到资源的公正、合理分配(即政治问题[12]),避开价值判断终究无法解决冲突。4.2理论的整合与扩展
Castells(1972)和Soja(1980)将社会体系分为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个层次[49,60],空间结构在这三个层次的作用下相应地形成了经济(消费、生产和流通)空间、制度空间和象征空间/符号空间。本文认为,目前的空间的生产中市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宜加上公民空间,而象征/符号空间可以被制度结构以及社会行动所替代,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制度结构—社会行动—资本流动三者与空间相互塑造的理论框架(如图3)。在这一框架下,三个要素与空间之间都相互建构,并且都同时包含了“去地化”和“在地化”两个主要的过程。
首先是最基本也是发展最成熟的资本与空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流动能够不断超越国家或区域的边界,产生空间压缩和去地化,而同时,资本能够通过商品化、金融控制和区位选择而塑造空间;另一方面,空间能够通过不断提供资本盈利的场所而改变资本的流动,如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关税壁垒、提供廉价土地等吸纳资本的流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从而完成对资本固化和内在积累的危机进行修复的过程。其次是社会运动与空间的互动。一方面,社会运动能够通过动用尺度化的手段而超越地方的尺度和逃避空间的监视与管制,形成一种去地化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地
方边界以及对空间本身的控制,强势者能够限制地方运动的影响和话语权[61-64]。第三是制度与空间的关系。一方面,制度能够通过政府机构和国家机器的力量对空间进行管理、规划甚至创造,如对边界的控制、对区域的规划、甚至政府主导的特区建设、城市更新和“造城运动”[65];另一方面,空间也对制度结构产生影响,如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和封闭社区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变迁和不平等的加深、空间一体化对行政边界调整[66]和区域统筹规划的需要。最后,社会行动和资本流动之间也发生交互作用—个人能通过储蓄和消费生成资本或通过社会运动抵制资本的进入、而资本也具有控制社会行动和越过地方抵制的能力,同时,两者还受到制度的管制或引导,并能够结构或强化某些制度结构。总之,四者相互建构,形成了空间的生产的整个架构,而在中国,制度结构对空间的塑造则最为直接和强烈。
图3空间的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
Fig.3TheoreticalFrameworkoftheProductionofSpace
注:每两个要素之间都具有双向的联系,而箭头两边的文字则按顺时针方向表示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或影响。
5时代需求与研究话题展望
在上述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可以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5.1资本的空间循环过程
目前,虽然大量学者致力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流动对空间的塑造,但是很多情况下基于一种定性的或理论的分析,缺乏翔实数据的支撑,这也造成了前面提到的问题—同一过程可以有相反的解释。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定量的实证研究和详细的过程分析,从而使得逻辑更为严谨,甚至能够发现类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Smith的“租金缺口”[41]等有强大解释力的变量。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汲取营养,应用于诸如全球城市网络结构、城市扩张与更新、区域差异与结构、产业集群以及各种开发区的形成等问题,考察各类资本逻辑和财政分配对城市空间的塑造,解释新区域主义和管治理念下不同国家的空间发展政策。5.2社会转型与社会运动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这种转型至少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从计划控制到市场调控、从自给自足到全球分工,并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快速流动
HUMANGEOGRAPHYVol.26.No.22011/4
17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表格模板、出国留学、高中教育、经管营销、IT计算机、教学研究、农林牧渔、求职职场以及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_王丰龙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1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