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众创空间文献_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表1空间生产的主要理论方向
Tab.1TheMainStreamsofTheorieson“ProductionofSpace”
注:Fix具有固定和修复的双重含义,目前还没有准确的中文词组与其对应,故保留英文格式。
定,对于空间的生产学科分类已经十分模糊,且很多时候不同学者之间、甚至同一学者的不同时期之间都有很大的偏差,因此这种分类只是便于理解,而不能绝对化。鉴于篇幅和笔者专业所限,本文不想对相关的哲学研究详加介绍,而只是将一部分讨论归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中,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表1归纳的空间的生产理论做简要介绍和评价。
现出了同质化和断裂性的双重特征[24]。
2宏观视角的研究
总的来说,宏观层面包含了人、资本两大要素对空间的作用,并形成了资运动、阶层流动和制度调控等三种空间的生产机制(如图1)。其中,资本运动对空间的塑造往往表现为世界体系的出现和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注重对重点区域的培育和资本的吸引,资本也开始通过空间的流动重获生机;而人作为消费者和劳动力,其在空间流动过程中形成了地方或国家的认同和阶层的分异,而阶层分异与地理的空间差异有相近的意义[39],并促进了空间的塑造,,如“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结为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这对矛盾的作用”[40],再如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更新的关系[41]和中国中产阶层化的“时空共轭性”[42];最后,资本与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从而通过空间增长战略、城乡户籍管理等影响空间结构。目前西方主流的空间的生产理论主要集中于资本运动,因此,本文将着重对该部分研究加以介绍。2.1资本运动的双重社会空间特征
马克思指出,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及其存续主要是来自“历时性”的积累。现代资本则把不断突破空间壁垒、征服和占有空间作为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方式和克服内在积累危机的重要途径。因此,空间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具有使用价值并能创造剩余价值。从生产的角度①,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实现哈维所谓的资本“次级循环(circuit)”的工具,因此,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过程实质是资本的城市化;而从消费的角度,社会支出的投资和商品的消费是资本“三级循环”的基础,它决定了劳动力的再生产、税收和储蓄等资本的形成,尤其是资本主义后期的城市的消费(卡斯泰尔将其等同于劳动力再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城市集体消费品的提供,因此,空间(如公园和海滨)成为了消费对象,通过消费过程对空间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城市规划也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43]。在资本的这种强大的消灭空间障碍的力量下,全球社会空间呈
图1空间的生产的宏观视角
Fig.1TheMacro-Perspectiveofthe“ProductionofSpace”
注:Fix具有固定和修复的双重含义,目前还没有准确的中文词组与其对应,故保留英文格式。
2.2资本流动与空间的同质化
在资本征服的市场上,商品交换以抽离了具体劳动之间质的差别的价值量作为标准,因此,作为资本产物的社会空间的同质化也就不可避免。“同质化”在全球尺度通过时空压缩实现了市场整合和资本的空间修复,形成了统一的世界经济体;在区域尺度通过一体化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侵蚀着人们的地方感和民族性,通过消费主义打造的空间模式逐渐模糊并瓦解了地域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城市之间的竞争造、“标准化”、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成城市的“企业家化”
对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财政的依赖[44]使得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在城市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地方尺度形成了“无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28]与无差异的城市文化,建筑风格难以对地域文化充分响应,“机械复制”则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空间不再是上帝的“作品”(work)而变成标准化的“产品”(product)[45]。对此,国内学者已经在对上海“新天地”[18]、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26]、798艺术区[27]等的研究中加以证实。
2.3资本吸引与空间的断裂性
国家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或增强竞争力,会采取非均衡的发展策略吸引资本的进入,进而产生了空间的“断裂性”。这在全球尺度上形成了“核心—边缘”的空间剥夺和、“超国家”联盟(如欧世界城市体系,进而产生“依附”
盟)和新帝国主义;在国家尺度形成了新区域主义、管治、
HUMANGEOGRAPHYVol.26.No.22011/4
15
本文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1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