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看黄秉维先生论断的前瞻性
本文关键词: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478 KB)
HTML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在简述“未来地球”的重要内容和宗旨基础上,分析了这个文件产生的大背景,指出这份框架文件最为不寻常的地方是强调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文章认为钱学森和黄秉维先生20 年前的一系列教导具有惊人的前瞻性和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环境变化的严峻态势和近年来地理学的发展状况,着重论述了实现地理学研究转型和发展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的机遇、方向和任务.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14-06-07 出版日期: 2014-11-18
作者简介: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S110001709H).E-mail: ldd@igsnrr.ac.cn
引用本文:
陆大道. “未来地球”框架文件与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从“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看黄秉维先生论断的前瞻性[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043-1051.
LU Dadao. The framework document of "Future Ea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The foresight of Academician HUANG Bingwei's statemen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8): 1043-1051.
链接本文:
或
[1] Messerli B, Martin Grosjean, Thomas Hofer et al. From nature-dominated to human-domina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GU Bulletin, 2000, 50(1): 23-38.
[2] Huang Bingwei. viewpoints on the earth surface system//Qian Xuesen.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4: 47-58. [黄秉维. 关于地球表层的一些看法//钱学森等. 论地理科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4: 47-58.]
[3] Huang Bingwei.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uang Bingwei's Collected Work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黄秉维. 地理学综合研究. 黄秉维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4]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5] Qian Xuesen et al.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4: 67-68, 92. [钱学森等. 论地理科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4: 67-68, 92.]
[1]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5, 70(2): 186-201.
[2] 方创琳,王岩. 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J]. 地理学报, 2015, 70(2): 234-247.
[3] 樊杰.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060-1068.
[4]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武友德, 赵健霞. 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探讨[J]. 地理学报, 2013, 68(2): 268-283.
[5] 陆大道. 科学巨人宝贵遗产[J]. 地理学报, 2013, 68(1): 15-17.
[6] 林珍铭, 夏斌. 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1): 45-57.
[7] 魏敏, 冯永军, 李芬, 郑玉清. 泰安市旅游生态能值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181-1189.
[8] 张鸿辉, 曾永年, 谭荣, 刘慧敏. 多智能体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及其应用[J]. 地理学报, 2011, 66(7): 972-984.
[9] 肖建红, 于庆东, 刘康, 陈东景, 陈娟, 肖江南. 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6): 842-852.
[10] 唐志鹏, 张进, 刘卫东. 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模拟之差异比较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581-1590.
[11] 段春青; 刘昌明; 陈晓楠; 柳文华; 郑红星.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 地理学报, 2010, 65(1): 82-90.
[12] 郭伟, 李书恒, 朱大奎. 深圳东部海岸地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地理学报, 2007, 62(4): 377-386.
[13] 刘小平,黎夏,艾彬,陶海燕,伍少坤,刘涛. 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J].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101-1112.
[14] 路甬祥.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的发展形势 ——视察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时的讲话[J]. 地理学报, 2005, 60(3): 355-360.
[15] 戴全厚, 刘国彬, 刘明义, 王跃邦. 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2005, 60(2): 209-218.
本文关键词: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1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2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