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岷江上游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6 20:13

  本文选题:生态位 切入点:山地聚落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落生态位总面积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3.98%,单个面积也较小,平均仅为0.61 km~2,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特征,且集中分布于15~35°之间的缓斜坡及斜坡,45~135°与225~315°的半阳坡以及135~225°的阳坡面上;景观格局指数也显示出聚落生态位分布随地形变化的梯度特征.由此可见,高程、坡度和坡向这三类地形因子对山地聚落生态位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rrain factor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ttlement niche distribution in minority mountain areas, taking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as an example, based on DEM,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GIS technology,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niche on different topographic factors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ttlement niche pattern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wa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six landscape indi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settlement niche was smaller, accounting for only 3.98 of the regional area, and a single area was smaller, with an average of only 0.61 km2, and the distribution had obvious vertical gradient characteristics.And it is concentrated on the gentle slope between 15 掳and 35 掳, the semi-sunny slope at 45135 掳and 225 掳315 掳and the positive slope at 135 掳and 225 掳on the slope, 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also shows the grad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ic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with the change of topography.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levation, slope and slope dire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ize, shap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settlement niche.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01587,4137118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11BAK12B04)
【分类号】:K90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俊洪;;试论明代岷江上游的“番”与“羌”[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江仁弘;岷江上游野钓用面饵[J];中国钓鱼;2004年02期

3 孙吉;邓文;;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J];四川文物;2006年05期

4 白剑;;探寻岷江上游的圣都雒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张泽洪;熊永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为例[J];宗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6 李汝能;岷江上游羌族的来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7 罗拓;;岷江上游的“石爬子”[J];钓鱼;2005年08期

8 杨国庆;;岷江上游看都江堰[J];四川文学;2005年12期

9 杨国庆;;岷江上游的天人合一——乐齐弘油画作品的震慑之美[J];中国油画;2007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3 李锦;;岷江上游城镇功能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丁瑞华;;岷江上游鱼类及其保护问题[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志琦;岷江上游六家水电厂结盟[N];华中电力报;2004年

2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长江上游生态之“伤”怎样愈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四川记者站;再造岷江秀美山河[N];科技日报;2003年

4 王代林;岷江源种树人力与天力的五年拉锯战[N];四川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京涛;岷江上游植被蒸散时空格局及其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严代碧;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化植被特征及其恢复重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李梅;岷江上游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4 徐留兴;岷江上游径流变化特性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张炜银;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生态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真;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对林树下线变化的影响[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杨意志;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

3 杨丽华;先秦岷江上游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关系[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4 张启东;岷江上游水沙变化与森林破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孙吉;岷江上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D];四川大学;2006年

6 全Oz;岷江上游民族分布与环境特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卢涛;岷江上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秦嘉励;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冬贵;岷江上游水源区地质背景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蕾;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8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18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7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