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下的克鲁格曼式城市体系模拟分析
本文选题:克鲁格曼城市体系模型 + 地理空间构造 ; 参考:《地理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构造一种能刻画地理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的地理空间,修正克鲁格曼城市体系模型的均质空间假设,以期观察城市体系模型在经济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表现。模拟结果显示:1地理环境对模拟城市数目的波动具有持续、稳定的推动效应,但波动幅度不大,说明即使存在外生差异,城市体系演化仍旧主要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2在经济或地理环境下,模拟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均衡结构,均呈现近乎对称的六边形格局。但纳入地理环境,能明显提高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吻合程度。3在地理环境下,4种权重模式的模拟结果各不相同。其中模拟城市的空间分布对经济权重占优模式的反应结果与真实环境比较一致,说明经济地理因素对浙江城市体系演化有较大的影响。
[Abstract]: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fuzzy set method, 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a kind of spatial space which can describ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eographical influence degre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homogeneous spatial hypothesis of Krugman urban system model is modified.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the urban system model in the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1: 1 has a continuous and stable driving effect on the fluctuation of the number of simulated cities, but the fluctuation is not large, indicating that even if there is an exogenous difference,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still mainly depends on the endogenous force of economic system .2 in the economic o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imulated cities has a balanced structure, and all of them show a nearly symmetrical hexagonal pattern.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degree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actual results .3 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four weight models are different. The response result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imulated cities to the dominant economic weight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al environment, indicating that the economic geographical factor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347)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经费资助项目(201005)资助
【分类号】:K9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安国,杨开忠;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2 盛科荣;樊杰;;自然资源与城市的区位——兼论大河发展轴的经济机理[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3 黄泽民;我国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分析——克鲁格曼模型借鉴与泉州地区城市演化例证[J];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6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7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8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9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10 甘卓亭;马亚兰;周旗;程晓;;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宝鸡市马营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叶立梅;;对北京旧城功能调整的认识和建议[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7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祖群;;廊道分合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的生态效应及启示——荆州古城的实证研究[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5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安国,杨开忠;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2 何春阳,陈晋,史培军,于章涛;基于CA的城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3 余娟清,汤小华;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福建地理;2003年04期
4 蔡宁,杨闩柱,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5 谭遂,杨开忠,谭成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两种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模型比较[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6 陈芳;资源枯竭型独立工矿区产业转型与再就业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7 黄泽民;福建省急速城市化实证及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8 薛领,杨开忠;城市演化的多主体(multi-agent)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12期
9 樊杰,孙威,傅小锋;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海;瑞安墜,
本文编号:2035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3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