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明演进与地理环境变迁相互关系
本文选题:地理环境 + 环境变迁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以文明演进时间维为主脉络,以各时期文化特点比较为特色,系统研究了河洛地区文化与地理环境变迁的相互影响,表征了河洛文明纵向演变系列,探索了河洛文明自仰韶到北宋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演变,表达了自仰韶以来气候环境和文化特征的变化,得出河洛地区是一个独特的人地桕关系统,宋代以前为中国人地关系良性发展的典型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古文明中心区.该文明中心区形成夏、商与东周三代文化(华夏文化),后来与其他文化类型融合,与其他文明地域相互作用,形成高度发达的河洛文化,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本研究是一个探索中国古文明吸收、融合及辐射、发展的典型案例.
[Abstract]:Based o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civilization evolution and the comparison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Heluo area, and characterizes the series of vertical evolution of Heluo civilizati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Heluo civilization from Yangshao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ve been explored, and the changes of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ince Yangshao have been expre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eluo area is a unique human-land Tapium sebium system. Before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a typical region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 relations, and it was an important center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China.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ivilization formed three generations of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Xia, Shang and Eastern Zhou, and then merged with other cultural types and interacted with other civilized regions to form a highly developed Heluo culture, which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is study is a typical case to explore the absorption, integration, rad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61003)
【分类号】:K901;X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俭;洪湖的环境变迁及其生态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许明祥,刘国彬;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年01期
3 杨达源;;近五千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4 谢志仁;;谈长江三角洲的环境变迁[J];遥感信息;1992年03期
5 高明辛,程岩,李雪铭;鸭绿江三角洲开发中的河口地貌演变与资源环境问题[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4年03期
6 范中桥;;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体系[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7 林珲,朱庆;虚拟地理环境的地理学语言特征[J];遥感学报;2005年02期
8 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吴绍洪;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研究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9 苏黎杰;明中晚期以来北京长河文化景观演变——以广源闸到西直门段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4期
10 春喜;陈发虎;范育新;夏敦胜;赵辉;;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环境变化[J];中国沙漠;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航;龚建华;刘慧平;;VGE支持下水土保持研究和应用初探[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立;;数字城市三维虚拟地理环境构建与应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李裕元;石辉;;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4 王五一;杨林生;谭见安;李日邦;李海蓉;;地理环境与长寿健康的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民;张英;;近年来高校地理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与知识结构演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海山;;相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辨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邹晓燕;李永华;王五一;吕金妹;李海蓉;杨林生;;中国长寿之乡—河南省夏邑县地理环境调查[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五一;谭见安;;地理学研究的新前沿领域——环境、健康、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9 周立;;三维虚拟地理环境构建与应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国旭;;行为地理学视角下的古代游记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莉;罗布泊大型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蒋波涛;地理设计漫谈[N];中国测绘报;2011年
3 记者 于德福;青藏高原:冰川消减加速[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郭军;昌吉之“古”[N];酒泉日报;2007年
5 郭立;长江三峡地区地貌演化研究取得新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晓娜;倾心绘制高昌故城地图的梁匡一[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8年
7 寇静行 博磊;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交通运输中的应用[N];中国测绘报;2009年
8 崔静;我国有望绘制出全球首张南极陆地“景观图”[N];中国改革报;2009年
9 李文东;做好测绘工作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N];太行日报;2010年
10 李瑛 崔昌平 邹益申;江西成立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协会[N];中国测绘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枫;基于GIS的宁波城市肌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戴露;煤矿地测数据的地理本体与网络服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范燕敏;天山北坡中段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土壤质量的演变与评价及预警系统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5 杜震洪;近海环境地物认知模型与智能服务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韩志刚;地理超媒体数据模型及Web服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淑霞;地名本体及其在地理空间数据组织中的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岳利群;基于分布式存储的虚拟地理环境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王晓理;地理信息数据结构处理优化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10 陈新保;基于对象、事件和过程的时空数据模型及其时变分析模型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岩;鸭绿江河口地貌的形成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倩;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标准化设计研究与实践[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3 武琛;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分类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丽敬;地理案例的空间相似性计算[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西勤;战场地理环境综合保障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年
6 胡浩杰;地理PDF地图制图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郭瑶琴;基于弹性网络的出生缺陷多维地理环境因子探索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韩晓庆;河北省近百年海岸线演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英;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定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贵博;移动民众地理信息获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7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6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