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西方主义与实证主义幻象: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透视

发布时间:2016-12-26 16:08

  本文关键词:从台湾《地理学报》看两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原文参考文献:

  [1]张景秋。1900—1970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回顾[J].人文地理,1998,13(1):65-70.

  [2]王恩涌,周一星,秦勇。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概况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J].人文地理,1991,6(2):1-7.

  [3]张文奎。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硕果简述[J].人文地理,1988,3(2):7-10.

  [4]杨开忠。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人文地理,1991,6(2):8-15.

  [5]陆大道。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J].地理学报,2004,59(S):3-7.

  [6]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地理学报,2004,59(S):132-138.

  [7]刘云刚,许学强。实用主义VS科学主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取向[J].地理研究,2010,29(11):2059-2069.

  [8]刘云刚,许学强。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J].地理科学,2008,28(5):587-593.

  [9]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J].人文地理,2010,25(4):1-6.

  [10]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11]顾朝林,陈璐。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J].地理学报,2004,59(S):11-20.

  [12]顾朝林。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J].地理学报,2009,64(10):1175-1183.

  [13]朱竑,陈晓亮。从台湾《地理学报》看两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J].地理学报,2009,64(12):1534-1548.

  [14]方创琳,周尚意,柴彦威,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470-1478.

  [15]李小建。七十年代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学研究[J].人文地理,1986,1(1):37-41.

  [16]张文奎,倪维素。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J].人文地理,1986,1(2):45-48.

  [17]吴缚龙。西方国家城市地理学的发展[J].人文地理,1988,3(1):14-18.

  [18]刘妙龙。苏联的政治地理学研究[J].人文地理,1990,5(4):34-39.

  [19]李旭旦,陆诚。论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的统一性观点[J].地理研究,1983,2(3):1-7.

  [20]C D哈里斯(著)。张文奎(译)。美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83,2(3):11-15.

  [21]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文地理学[J].人文地理,1988,3(2):1-6.

  [22]胡序威。中国工业布局与区域规划的经济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1985,5(4):308-316.

  [23]李文彦。我国工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报,1986,41(4):370-379.

  [24]许学强,朱剑如。努力发展中国的城市地理学[J].经济地理,1986,6(1):10-14.

  [25]郭焕成。乡村地理学的性质与任务[J].经济地理,1988,8(2):125-129.

  [26]林炳耀。论发展我国计量地理学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1984,4(2):141-146.

  [27]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人文地理,1988,3(1):43-46.

  [28]侯仁之。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J].地理学报,1983,38(2):171-175.

  [29]陆大道。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84,39(4):397-408.

  [30]鲍觉民。再论政治地理学的几个问理论问题[J].人文地理,1988,3(1):9-13.

  [31]草志豪。现代人文地理学新趋势之一——行为地理学的兴起[J].经济地理,1983,3(3):234-236.

  [32]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探讨[J].地理学报,1984,39(2):163-172.

  [33]胡序威。中国工业布局与区域规划的经济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1985,,5(4):308-316.

  [34]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1986,41(2):97-111.

  [35]许学强,叶嘉安。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1986,41(1):8-21.

  [36]陈田。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J].地理学报,1987,42(4):308-318.

  [37]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44(4):385-399.

  [38]费洪平。企业地理研究综述[J].地理研究,1993,12(1):111-119.

  [39]李小建。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及研究特点[J].人文地理,1998,13(4):5-9.

  [40]陆大道。50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0,20(1):2-6.

  [41]沈道齐,崔功豪。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J].地理学报,1990,45(2):163-171.

  [42]周一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评价与展望[J].人文地理,1991,6(2):54-58.

  [43]阎小培。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1994,49(6):533-542.

  [44]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19(8):320-331.

<CMS><CMS>


  本文关键词:从台湾《地理学报》看两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7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7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a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