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21 21:50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动机,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状态和趋势不仅决定着地区自身而且决定着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人地关系对应公式进行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的总体评价。评价的结果表明:第一,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的实际紧张状态严峻的多,人地关系演进系数达到了2.13 (表观);第二,在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中,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起着决定影响,其中尤以经济活动的作用最为关键,其贡献度达到75%;第三,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和改善主要取决于地区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扩展和改造能力。
[Abstract]:As the main engine of China's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determines not only the region itself but also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evolu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rough the corresponding formula of human-land relation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compared with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actual ten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s much more severe, and the evolution coefficient of human-land relations has reached 2.13 (apparent); Secondly,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human-land relations,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play a decisive role, especially the rol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s the most critical, its contribution to 75%; Third, the coordin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human-land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mainly depend on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ability of the region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KCXZ2-30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90210037)~~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倪绍祥,刘彦随,张贵祥,王杰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2 许自策;沿海开放地区地理研究的现状与今后的任务[J];地理学报;1994年S1期

3 方创琳,董锁成;中国沿海地区矿产资源态势与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1997年01期

4 袁雯,,杨凯;我国沿海高强度开发区水资源政策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地理;1996年04期

5 应玉飞,郑铣鑫,吴梁;中国沿海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持续利用战略[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3期

6 王舒曼,曲福田;水资源核算及对GDP的修正——以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张雷;我国现代人地关系与资源环境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4期

8 张雷;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国际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年08期

9 傅立新,郝吉明,周学龙,何东全,赵磊;中国东部地区能耗和SO_2排放趋势预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向东,彭补拙,濮励杰,王波;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质量变化的初步研究——以锡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2 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东南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3 李善祥,杜可喜;河北省生产力布局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4期

4 樊杰,许豫东,邵阳;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蔡国田;张雷;;中国能源保障基本形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6 孙强;蔡运龙;王文博;;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控途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7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8 姜逢清,朱诚,穆桂金,胡汝骥;新疆绿洲当代人地关系紧张情势与缓解途径[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9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10 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渝;张俊飚;;湖北农业资源环境安全及宏观管理现状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谷树忠;姚予龙;;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3 Zheng Xianxin Hou Yansheng Feng Yiwei Zhejiang General Monitoring Station for Geo-environment,Hangzhou,310007,P.R.China;STUDY ON SYSTEM CONTROL STRATEGIES FOR LAND SUBSIDENCE IN NINGBO CITY[A];Land Subsidence--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Vol.Ⅱ)[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侯满平;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沈玉志;中国能源发展的决策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4 王彬;短缺与治理:对中国水短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蒋益民;湖南省城市与森林的大气湿沉降化学及其作用机理[D];湖南大学;2005年

6 王海滨;生态资本及其运营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艳;区域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高玉芳;沿海缺水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配理论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王耕;基于隐患因素的生态安全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孙义鹏;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红;土地持续利用的经济利益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钱军强;基于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1年

3 陈焕珍;莱芜市矿产资源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袁记平;我国饮用水保护立法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5 吴忠东;淄博市污水处理与排放的监测和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孟国涛;昆明南市区地面沉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7 张龚;湖南省城市大气湿沉降化学与典型污染物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8 彭留英;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县评价与情景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力平;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杨秀杰;区域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玉川,傅涛;我国水污染及饮用水源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3期

2 彭可珊;中国耕地资源严重失衡与摆脱困境之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3 张寿全,王思敬,黄巍;人类活动与中国沿海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地学前缘;1996年01期

4 陈梦熊;关于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效应[J];地学前缘;1996年02期

5 李国敏,陈崇希;海水入侵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1996年02期

6 沈红心;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年03期

7 吴祖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初步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8年11期

8 刘春蓁;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可能影响[J];水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9 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10 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亮;冯革群;;社会转型阶段的乡村地理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年03期

2 王社教;冯勰;;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3 丁超;;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4 马蓓蓓;薛东前;张雷;;历史时期关中地区都城迁移的资源环境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文荣;武友德;潘玉君;;基于控制论的人地关系系统调控与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孟华;秦耀辰;;科学发展观的地理学透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陈烈;王世豪;;县(市)域发展研究、规划与地理学科的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吴映梅;武友德;;民族交接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马秋芳;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袁书琪;廉晓利;;新时期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任美锷;;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颜廷真;陈喜波;曹小曙;孙鲁健;;人文地理学与风水文化之间关系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书评人 媛媛;第一手资料呈现中国历史环境变迁[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管彦波;民族地理学:新兴边缘学科的构想[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包广静;基于人地关系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罗雁;地理教育与提高少数民族女性人口素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灵超;历史乡村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韩献珍;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周亚;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燕;重庆市铜梁县乡村人居环境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景艳;忻州市地名与人地关系实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62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62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7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