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地理学与地理教育之肇端——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与地理新知识东传的回溯及其思考
[Abstract]: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Jesuit Ricci introduced the map of the world, and the following new geographical knowledge was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earth circle; the theory of cosmology of crystal sphere system;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measurement; the division of the five climatic zones; the new view of the earth and the lower world of the five continents; Map science drawing law; new knowledge of world geography; translation of foreign geographical names, etc. The new knowledge of geography brought by Ricci stormed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of China at that time, and its influence was various. Unfortunately, this kind of influence soon fell into silence, and then was gradually submerged in the argument of "the loss of courtesy and seeking the wild", "the source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east". However, it laid an indispensable foundation for China's geograph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embark on the road of modern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modern geography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K9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疏仁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平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何新华;;试析古代中国的天下观[J];东南亚研究;2006年01期
3 侯汉清;王雅戈;;中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引得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5期
4 葛焕礼;石介儒学思想析论[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5 王立诚;;19世纪中国人历史观念的新旧过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杜永吉,徐长安;“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7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上)[J];河北学刊;2005年05期
8 王盛恩;黄秋啸;;北宋中期的唐史研究述略[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葛荃;晚明东林党人“生命意识”析论——关于士人精神的一种政治文化阐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的新趋向[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庞乃明;;从对欧称谓看明人欧洲观[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2 郑大华;;略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强;庆历士风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丁进;周礼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5年
5 柳向春;陈奂交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D];暨南大学;2005年
8 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丹;元白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大顺;欧梅唱和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尚英;刘敞《春秋》学术论[D];四川大学;2002年
4 赵玲;苏舜钦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5 张荷群;北宋孟子学案[D];四川大学;2005年
6 顾宝林;《须溪词》遗民心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丁国;北宋前期经学家—孙Ym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8 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D];河北大学;2006年
9 曹瑞娟;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石增银;燕京大学历史学会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芬 ,王恩涌 ,张同铸 ,武吉华 ,刘树人 ,陈尔寿;我国地理教育三十年[J];地理学报;1980年02期
2 何肇发;英国对东南亚历史的研究[J];世界历史;1980年04期
3 安延明,吴晓明;试论普列汉诺夫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J];哲学研究;1980年08期
4 王季深,黎联;地理学先驱者徐霞客[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5 唐锡仁 ,黄德志;试论我国早期阴阳五行说与地理的关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陈尔寿,吴履平;从国内外经验中,探索改革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7 王祖望;南斯拉夫世界语学者迪波尔·舍契伊[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8期
8 井上幸治 ,何培忠;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9 赵永复;郦道元生年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10 叶昌刚;;日本史学刊物简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序[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2 陆大道;;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与地理学理论发展[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3 李秀彬;郑度;;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4 王五一;谭见安;;地理学研究的新前沿——环境、健康、发展[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5 廖克;;21世纪的地球信息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6 郑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前沿领域[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文华;;生态学的发展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周桂钿;;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9 吴立f;;汉夜郎首邑考[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赵荣达;;晋国祁地初探[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生地系 凌申;不该小的“小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王建国;打开人文与科学的通道[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记者 胡博理;我省今年成人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确定[N];河北日报;2000年
4 记者 吴伟农;火星上可能存在地下水[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何惠昂;凸现区域文化景观研究的价值[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刘家鸿 李双伍;古老而又年轻的地缘政治学[N];学习时报;2000年
7 常绍民;布罗代尔在中国:幸耶,非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吴瀛;徐霞客学术研究有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长 韩绍祥 总编辑 魏国栋;高歌猛进 继往开来[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ICA目标和任务[N];中国测绘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刁红军;基于GIS的市场网络拓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朱晓华;中国主要地貌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维及其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崔军;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朱华友;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扬乐;中国Internet用户人口学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白景锋;面临知识经济的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余佶;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4 林华;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立彦;中国橙衣属(caloplaca Th.Fries)地衣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文秀;长春市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9 孙淼;沈阳工业区位变迁与城市工业结构的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杜晓初;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71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7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