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一定数量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其数量和范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而扩大。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出于辨别方位等目的,人类已经开始用不同的形式来记录地名。文字出现后,地名的数量不断增加,命名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作为影响地名形成和命名的两个基本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区域亦各有千秋。中国历史悠久,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疆域辽阔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特点将中国地名的起源和变迁烙上了独具特色的烙印。上到都城王畿,下至乡野村郭,其地名的形成和演变都不尽相同。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影响着居民和日常生活和生产变迁。而这一系列影响一定程度上映射在地名命名和变动上,包括旧地名的继承、变迁和新地名的出现。庐州府位于南北交界处,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这使得庐州府境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有南北特色。有清一代,庐州府初领无为、六安二州,合肥、庐江、舒城、巢、英山、霍山六县。自雍正二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庐州府疆域固定下来,领无为州、合肥、舒城、庐江、巢县五地。庐州府辖境内的地名数量众多,想搜集到全部地名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将地方志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是比较可行的途径。清代保留至今的地方志数量众多,虽然不同区域编纂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总体上还是较为完整的记载了当地的历史概况。庐州府下辖州县的方志和总志互相补充,收录了数量众多的地名,并对部分地名的渊源作了解释,为地名渊源的推演提供了思路。庐州府自然实体类地名主要有以山为主体的地形地名和以河流为主的水文地名。其中山名等多以直观外形命名,这也是山名命名的普遍形式,而部分因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而得名也丰富了当地的历史底蕴。主要河流得名多与流经区域有关,而泉、井等小地名则多因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得名。这些地名主要保留了庐州府的历史上的自然环境信息,而人文信息的挖掘同样重要。地名的产生和演变跟庐州府当地的农业、工业、商业、军事、交通等方面息息相关。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方面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难看出当年的盛况。地名的相对稳定性为我们研究庐州府清代社会概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大量的通名地名保留了当地最具特色的历史信息。庐州府境内农业地名多跟当地水利建设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地水旱灾害频发的历史隐情。商业地名则多位于跟交通要道附近,通过这些地名的研究可以再现清代庐州府要道两旁店铺林立的盛况。军事地名则保留了当时庐州府境内的战争情况,战争爆发导致人口的迁移,出现了多地重名的历史现象。当下某一区域存在另一区域独有的通名地名,正是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印证。庐州府这些人文历史信息都蕴藏在地名中,对清代庐州府地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未来地名的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9;K92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正青;;明清时期社会激励的探究——以庐州府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2 王申生;;明代庐州府自然灾害特征及其成因探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诸伟奇;;《(嘉庆)庐州府志》校点说明[J];古籍研究;2007年01期
4 诸伟奇;;《(嘉庆)庐州府志》略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金家年;;肥水源问题讨论述评[J];安徽史学;1988年02期
6 疏义梅;;略谈《(光绪)续修庐州府志》[J];传承;2010年18期
7 唐乐;;清代合肥的城垣建设[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荻秋;;缚猫索[J];上海故事;2013年09期
9 许科;;大美庐州府 同庆楼庐州府[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年11期
10 康健;;清代安徽名媛述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效霞;;李鸿章:以意进退,病机凭虚构象,非实测而得其真[A];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杨赛君 黎静;重建庐州府学 复建李鸿章典当行[N];合肥晚报;2018年
2 马娜娜 王弘毅;庐阳:在辐射带动中续写繁华[N];合肥日报;2013年
3 李雅楠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 杨赛君 蒋瑜香 黎静;建议启动老城风貌提升工程[N];合肥晚报;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葛旭;清代庐州府地名研究(1724-1911)[D];安徽大学;2018年
2 朱正青;明清时期庐州府社会激励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3 疏义梅;明清庐州府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程诚;清代安徽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丁旭东;清代巢湖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张晓纪;明清时期安徽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90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79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