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旅行与江西人文地理研究 ——以《江右游日记》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2-11 07:17
徐霞客是我国“走出书斋、走向自然”的第一人,他用毕生践行着“朝海暮梧”的夙愿。徐霞客一生四次考察江西:第一次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从黄山经广信府,再往福建省崇安县攀武夷山;第二次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十八至二十三日,对庐山进行了全方位考察;第三次是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霞客旅行考察了南安、赣州二府;第四次是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于十月十七日进入江西省广信府,经饶州府、抚州府、建昌府、吉安府,后入湖南境。第四次考察时,徐霞客在江西考察了83天之久,并按照“游必有记”的原则,留下了一部详实的记录——《江右游日记》,其内容可靠、详实,对研究明末江西人文地理提供了丰富史料。本文在大量阅读相关史料的前提下,从徐霞客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因素三方面分析徐霞客癖好山水考察的原因。并细致研读《江右游日记》文本,将徐霞客在江西的旅行考察分为赣东北、赣中、赣西南三部分,从而得出徐霞客在江西旅行考察的精确路线。后分从交通地理、文化地理、聚落地理、经济地理、生态环境五方面对徐霞客与江西人文地理进行研究。第一,指出江西水运交通发达,特别信江、禾水(今禾水)等大江大河方...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徐霞客旅行原因与徐霞客在江西
第一节 徐霞客旅行之原因
第二节 徐霞客的江西之游
第二章 徐霞客与江西交通地理
第一节 陆路交通
第二节 水路交通
第三章 徐霞客与江西文化地理
第一节 酒文化
第二节 宗教文化
第三节 地方信仰
第四节 教育文化
第四章 徐霞客与江西聚落地理
第一节 聚落选址
第二节 聚落的规模、地理形势、布局
第五章 徐霞客与江西经济地理
第一节 手工业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集市贸易
第六章 徐霞客与江西生态地理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节 反对滥用自然资源
第三节 自然气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儒学书院祭祀述论[J]. 徐永文.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2]文化江西的巅峰[J]. 朱虹.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01)
[3]徐霞客笔下的江西古村落[J]. 胡小莲.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01)
[4]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历史价值[J]. 李林蔓. 兰台世界. 2011(31)
[5]《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融合研究[J]. 饶华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简述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和中外地图学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 杨生德,范新成,季鹏. 中国地名. 2011(02)
[7]中国古代石灰的燔烧及应用论略[J]. 容志毅.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01)
[8]徐霞客的生态观考论[J]. 张晋光. 旅游学刊. 2010(11)
[9]徐霞客旅行中的“导游”问题探讨[J]. 冯淑华,李涛珍,王红美. 旅游研究. 2010(01)
[10]石灰石矿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及生态保护[J]. 何洪伟. 四川地质学报. 2009(S2)
硕士论文
[1]明代江西地区旅游研究[D]. 刘楚.南昌大学 2012
[2]《徐霞客游记》经济史料研究[D]. 陈艳秋.安徽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8744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徐霞客旅行原因与徐霞客在江西
第一节 徐霞客旅行之原因
第二节 徐霞客的江西之游
第二章 徐霞客与江西交通地理
第一节 陆路交通
第二节 水路交通
第三章 徐霞客与江西文化地理
第一节 酒文化
第二节 宗教文化
第三节 地方信仰
第四节 教育文化
第四章 徐霞客与江西聚落地理
第一节 聚落选址
第二节 聚落的规模、地理形势、布局
第五章 徐霞客与江西经济地理
第一节 手工业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集市贸易
第六章 徐霞客与江西生态地理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节 反对滥用自然资源
第三节 自然气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儒学书院祭祀述论[J]. 徐永文.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2]文化江西的巅峰[J]. 朱虹.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01)
[3]徐霞客笔下的江西古村落[J]. 胡小莲.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01)
[4]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历史价值[J]. 李林蔓. 兰台世界. 2011(31)
[5]《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融合研究[J]. 饶华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简述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和中外地图学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 杨生德,范新成,季鹏. 中国地名. 2011(02)
[7]中国古代石灰的燔烧及应用论略[J]. 容志毅.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01)
[8]徐霞客的生态观考论[J]. 张晋光. 旅游学刊. 2010(11)
[9]徐霞客旅行中的“导游”问题探讨[J]. 冯淑华,李涛珍,王红美. 旅游研究. 2010(01)
[10]石灰石矿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及生态保护[J]. 何洪伟. 四川地质学报. 2009(S2)
硕士论文
[1]明代江西地区旅游研究[D]. 刘楚.南昌大学 2012
[2]《徐霞客游记》经济史料研究[D]. 陈艳秋.安徽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8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2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