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叠溪古堰塞湖与成都平原

发布时间:2021-03-11 02:25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并将其命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再联系到1933年8月25日发生的7级叠溪强烈地震,其诱发的众多崩滑灾害在岷江流域范围内形成了系列堰塞湖,溃决后洪水一直冲到成都平原,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一事件。通过取样测试分析和对比相关考古资料,结果表明叠溪古堰塞湖溃决始于15 ka B.P.;根据岷江河谷上发现的6级河流阶地,说明堰塞湖是经过多次溃决逐步消亡的,可划分为溃决瀑发阶段、溃决中期阶段和消亡阶段,叠溪下游还发现有同时期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古堰塞湖。岷江上游的古堰塞湖,是古人从西北进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陆通道和文化遗址的聚集地,其溃决消亡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了岷江的堵塞与改道,成为这一时期古文化地迁徙的重要因素。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7(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叠溪古堰塞湖与成都平原


茂县文镇古堰塞湖

堰塞湖


通过调查,该古堰塞坝体位于理县大桥处,与李承三先生划分的杂谷脑期冰川的“大坪冰坎”处于同一位置,主要物质组成为一套冰川和冰水堆积物(主要构成为灰绿色的泥砾,冰期后的流水沉积物覆盖于泥砾之上,漂砾的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硅质板岩等,粒径普遍在5~10 cm,粒径最大为9 cm),其中一部分来源于胆扎木沟。坝体断面揭露有明显的古堰塞湖相沉积物与坝体的接触带,其后部的湖相沉积物主要分布于理县县城沿杂谷脑河上游约1 km处,沉积物顶部距离岷江江面40 m,整体水平层理清晰可见,主要物质组成为灰色、黄色和黑色的粉砂质黏土和粉细砂,河流相的砂卵砾石土覆盖于堰塞湖相沉积物之上(图7)。2.1.5 岷江绵虒古堰塞湖

堰塞湖,理县,沉积物,阶地


岷江在灌县(都江堰)境内以游荡性河流方式进入成都平原(图9),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阶地和沉积物。本研究团队对上述阶地和沉积物进行了采样测试(图10、图11),结果如表2所示。图8 绵虒镇古堰塞湖沉积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岷江上游叠溪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与历史溃决洪峰流量[J]. 马俊学,陈剑,崔之久.  山地学报. 2018(01)
[2]岷江上游与成都平原史前文化演变及环境驱动[J]. 文星跃.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3]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J]. 赵殿增.  四川文物. 2017(01)
[4]从三星堆发现大古城论何时有“成都”——五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灭古蜀后[J]. 李殿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5]Reproduction of the Sedimentary Disturbance Phenomenon of the Diexi Ancient Landslide-Dammed Lake under Earthquake[J]. WEI Yu-feng,WANG Xiao-qun,SHENG Man,ZHOU Zhou,YUAN Y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5(05)
[6]“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J]. 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  山地学报. 2014(05)
[7]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J]. 应立朝,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刘亮,文龙,燕钟林,付小方.  中国地质. 2013(05)
[8]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J]. 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应立朝,刘亮,付小方.  第四纪研究. 2013 (04)
[9]成都地区主要粘性土壤的矿物学特征[J]. 徐速,徐冠立,孙传敏,孙遥.  科技通报. 2012(10)
[10]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J]. 王兰生,王小群,许向宁,崔杰,沈军辉,张志龙.  第四纪研究. 2012 (05)



本文编号:3075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75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