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中地理教育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09:3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与物质文化同等重要,是我们中华民族现存的记忆,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承载着我国悠久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多样化的经济体制中遭遇到很大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灭亡,这将导致我们失去祖先传承下来的灿烂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与损失。正确的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尤其加强对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至关重要,他们是未来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因此,在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常必要。学校是实行非遗教育的重要场所,地理课程本身的综合性与地域性,更是使地理课堂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播的不二之选。本文以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主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意义;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对目前高中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行了了解与评估;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可行性;最后,对河北高中在地理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出了一些策略。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调查状况
注:A 没有组织过 B 专题讲座 C 课堂讲解D 文艺活动 E 邀请非遗艺人 F 到文化地实地考察图 4.6 学校进行“非遗”教育途径(4)教师对“非遗”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很多教师对“非遗”知识如何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提出了宝贵议,有一部分教师建议在课堂中提供与本区域联系密切的,被师生所熟知的项目为素材,进行相关地理课本知识的讲解,将“非遗”与书本地理知识相,重点放入旅游地理之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编写相关的校本课程,地理拓展课堂,讲述“非遗”知识,使其更好地的到宣传与发扬;也有教师应该从技术上提升课堂装备效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非遗知识以此为进行展现,与地理知识相融合;更有一部分教师提出,要进行“非遗”知识,需要对地理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升教师水平。4.3.2 学生问卷分析
图 4.7 学生对“非遗”知识了解程度统计调查问卷中列举了一些河北省的“非遗”项目,以此来判断学生所了解”项目类型,其中孟姜女传说的比例占到了 56%,其次是河北梆子(52(51%)、吴桥杂技(41%)。其他地市的“非遗”的知名度稍有欠缺,学程度较低。(如图 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 谭宏. 重庆高教研究. 2015(01)
[2]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 郑雪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3]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 王晓梅.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2)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J]. 魏崇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5]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路径——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 牟延林,谭宏,王天祥,刘壮,钟代军. 民族艺术研究. 2011(01)
[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制度初探[J]. 田艳. 贵州民族研究. 2010(04)
[7]河北省文化产业与文化环境优势研究[J]. 王曦. 社会科学论坛. 2010(14)
[8]建构主义理论: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方法论[J]. 魏良福,石光兵,向长军.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5)
[9]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J]. 赵明奇.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 申茂平. 教育文化论坛. 2009(01)
硕士论文
[1]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D]. 孙雅坤.河北经贸大学 2014
[2]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 李翠.苏州大学 2014
[3]从南丰傩舞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D]. 聂冰心.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探究[D]. 夏宁博.云南艺术学院 2011
[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整合[D]. 周冰.云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88121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调查状况
注:A 没有组织过 B 专题讲座 C 课堂讲解D 文艺活动 E 邀请非遗艺人 F 到文化地实地考察图 4.6 学校进行“非遗”教育途径(4)教师对“非遗”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很多教师对“非遗”知识如何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提出了宝贵议,有一部分教师建议在课堂中提供与本区域联系密切的,被师生所熟知的项目为素材,进行相关地理课本知识的讲解,将“非遗”与书本地理知识相,重点放入旅游地理之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编写相关的校本课程,地理拓展课堂,讲述“非遗”知识,使其更好地的到宣传与发扬;也有教师应该从技术上提升课堂装备效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非遗知识以此为进行展现,与地理知识相融合;更有一部分教师提出,要进行“非遗”知识,需要对地理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升教师水平。4.3.2 学生问卷分析
图 4.7 学生对“非遗”知识了解程度统计调查问卷中列举了一些河北省的“非遗”项目,以此来判断学生所了解”项目类型,其中孟姜女传说的比例占到了 56%,其次是河北梆子(52(51%)、吴桥杂技(41%)。其他地市的“非遗”的知名度稍有欠缺,学程度较低。(如图 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 谭宏. 重庆高教研究. 2015(01)
[2]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 郑雪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3]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 王晓梅.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2)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J]. 魏崇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5]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路径——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 牟延林,谭宏,王天祥,刘壮,钟代军. 民族艺术研究. 2011(01)
[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制度初探[J]. 田艳. 贵州民族研究. 2010(04)
[7]河北省文化产业与文化环境优势研究[J]. 王曦. 社会科学论坛. 2010(14)
[8]建构主义理论: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方法论[J]. 魏良福,石光兵,向长军.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5)
[9]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J]. 赵明奇.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 申茂平. 教育文化论坛. 2009(01)
硕士论文
[1]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D]. 孙雅坤.河北经贸大学 2014
[2]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 李翠.苏州大学 2014
[3]从南丰傩舞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D]. 聂冰心.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探究[D]. 夏宁博.云南艺术学院 2011
[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整合[D]. 周冰.云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88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8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