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融合风水理论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21:31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建筑行业的生态化转型。中国传统风水理论,长期处于大众科学和建筑学关注的热点领域之外,但它却是中国本土的生态建筑思想沃土之一。本文通过风水理论和生态建筑相关要素的对比,把传统风水理论的相关科学原则融入到当今的生态建筑设计体系当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生态建筑发展道路。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概述一些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阐述生态建筑相关理论——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过程、生态建筑的定义和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的适宜性技术;然后介绍传统风水相关理论、传统风水理论的发展过程、原型的现代意义和特点;最后,从理论上概括比较了场地选址、人文文脉、单体造型三大方面,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生态建筑设计和风水理论相关要素进行分析,主要通过生态建筑场地设计要素和风水选址要素、生态建筑人文设计和风水人文要素、生态建筑单体设计要素和风水单体要素间的对比分析来阐述。第四章则通过对川蜀阆中古城、湘北张谷英村、皖南宏村、东海南岙村四个不同地区的聚落,分析传统风水建设中具有现代生态意义的原则措施。第五...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融合风水理论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


风水原型图

要素关系,风水,生态建筑


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要素间内容概念的相互对照是理清两个学科体系的着手点。经过对要素说包含内容的深入了解,可以直观的得出(如图3.1)所示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1)生态建筑场地设计“风”要素和风水选址要素“山形、风气、方位”结合紧密,山形能阻挡和引导风流,风气本身就是因风而成,方位则是季风气候下需要考虑的重要气候因素。相对而言,风和其他风水选址要素关联不大,不直接。2)生态建筑场地设计“日照”要素和风水选址要素“方位”结合紧密,方位能确定日照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对建筑不同朝向上的强度。相对而言,日照和其他风水选址要素关联不大,不直接。3)生态建筑场地设计“水系统”要素和风水选址要素“水系、地质”结合紧密,水系是水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地质能确定图

变化图,变化图,风水,山形


有以下两个方面:1)风水的“藏风聚气”。风水中认为阴阳二气运行地下则为生气,喷发而出则为风(图3.2)。因此,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如果风被吹散荡尽就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某地就需要环绕吉地的层层山体。2)山形的环绕。风水中因为要“藏风聚气”要求山形环绕建筑的基址。北方(玄武方)的龙脉延伸而来的主山及左右神砂(青龙方、白虎方的护山)南方(朱雀方)相对矮小的朝山、案山将内凹的盆地包围起来。因此,生态场地设计中“风”与传统风水中的“山形”和“风气”密切相关。风水上的对山形环境的要求正好可以满足生态场地设计的季度性用风要求——北方主山及左右神砂可以有效阻挡冬季来自北方的寒风。而这种寒风是不利于生态建筑的节能的。南方的朝山、案山和东南方的水口能把夏季主导的东南季风很好的引入基地中起到降温的作用。3.1.2.2 日照在生态场地设计中,为满足建筑对日照的要求,应在场地设计时按照使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区气候条件、日照特点、地形环境等[18]。在日照充足的地方,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宏村水系的规划、建设与管理[J]. 王浩锋.  小城镇建设. 2008(07)
[2]建筑师的生态设计工具[J]. 姜涌,张志勇,宋晔皓,侯新元.  时代建筑. 2008(02)
[3]绿色与建筑[J]. 宋晔皓,林波荣,姜涌.  时代建筑. 2008(02)
[4]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历史变迁初探[J]. 李文兵.  云梦学刊. 2008(02)
[5]从文化的角度客观看待建筑中的风水[J]. 姚毅,王卓男.  山西建筑. 2008(08)
[6]从宏村到碧水青城——传统水系规划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 赵红蕾.  四川建筑. 2007(03)
[7]近十年国内建筑学与风水相关诸方面研究述评[J]. 韦宝畏,许文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浅谈风水在住宅建筑平面布局中的应用[J]. 吴硕.  山西建筑. 2007(02)
[9]从徽州民居看现代住宅的生态节能设计[J]. 张亮.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10]安徽宏村古民居的建筑美学[J]. 马昆林,陈敬良.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 杨柳.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6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46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