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1 13:04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制度文化等要素禀赋不同,三大地带之间,省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均衡。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成为“主流”发展价值追求的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理论方法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开发演化理论、外部性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对协调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分析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制度问题,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主体功能区划的角度出发,分析经济与生态两分工引发的区域问题,预测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功能,揭示主体功能区划下区域协调难点。以辽宁省为实证区域,对辽宁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透视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基础上,探讨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难点,构建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协调机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其发展特征,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四、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与内涵与特征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二、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三、区域协调发展特征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划分
        一、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级阶段
        三、区域经济发展高级阶段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三、区域外部性理论
        四、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五、区域开发理论
        六、其他相关理论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第一节 经济和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一、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
        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三、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两难权衡
    第二节 区域关系分析
        一、经济关联
        二、生态环境影响
        三、区域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一、非损他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合作原则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一、区域协调发展两大机制
        二、分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依据
        一、主体功能区提出背景
        二、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其划分
        三、主体功能区间的作用机制
        四、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
    第二节 两种分工引发的区域问题
        一、地域分异与区域分工
        二、承担“生态分工”区域的发展问题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功能
        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
        二、形成良性区域关系,推动共容式发展
        三、促进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相一致
        四、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区域协调难点
        一、避免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人口迁移难度大
        三、解决行政区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第四章 辽宁省区域发展问题透视
    第一节 辽宁省发展概况
        一、自然概况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辽宁省区域发展特征分析
        一、辽宁省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化
        二、辽宁省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三、区域发展现状特征
    第三节 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透视
        一、三大经济区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联动
        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三、行政分割导致协作困难
        四、生态环境压力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五、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第五章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第一节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的划分
        一、优化开发区
        二、重点开发区
        三、限制开发区
        四、禁止开发区
    第二节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分析
        一、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布
        二、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分析
    第三节 四类主体功能区发展及协调难点分析
        一、四类主体功能区发展难点
        二、协调难点
    第四节 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协调机制
        一、行政协调机制
        二、利益协调机制
        三、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四、政绩考核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政策:由区域倾斜到产业倾斜[J]. 宋玉祥,丁四保.  经济地理. 2010(01)
[2]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 丁四保.  地理科学. 2009(04)
[3]西部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新疆为例[J]. 马海霞,李慧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3)
[4]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J]. 陆大道.  经济地理. 2009(01)
[5]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管理体制变迁[J]. 袁朱.  宏观经济管理. 2009(01)
[6]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化路径[J]. 杨林,龙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7]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 方忠权.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6)
[8]从“非均衡”到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变迁[J]. 徐铁.  宏观经济管理. 2008(11)
[9]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 胡超美,朱传耿.  学习与实践. 2008(10)
[10]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看产业转移[J]. 边明明.  管理观察. 2008(15)

博士论文
[1]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王昱.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 谢晓波.浙江大学 2006
[3]基于政府行为视角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吴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4]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D]. 石声萍.西南农业大学 2004
[5]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D]. 钟茂初.南开大学 2004
[6]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D]. 朱国伟.南京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过渡期发展模式研究[D]. 李富佳.辽宁师范大学 2009
[2]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 杨凤敏.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99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99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3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