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2 03:57
本文以天山北坡地区为研究范围,探讨绿洲的人文性,由历史的表层升入到历史的底层去探索绿洲人居景观的历史发展渊源。研究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解读历史景观对象,从“自然—人文”、“有形—无形”立体模式去梳理“自然”和“文态”的绿洲人居历史脉络。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绿洲人居景观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梳理天山北坡历史时期人居景观演进阶段性特征和过程性特征”、“提炼天山北坡历史时期人居景观演进动力机制”三方面的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天山北坡位于新疆地理骨架的中间位置,既是天山自然生态廊道,又处于文化地域“丝绸之路”北道。区域内涵盖了新疆多种的地貌类型,东部的吐鲁番盆地绿洲被戈壁和哈顺沙漠所包围,中部是天山山地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间的冲积扇平原,西部是伊犁河流域绿洲。同时,“丝绸之路”带动区域多元文化发展,人居景观历史底蕴丰富、特色鲜明。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对相关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二章是“文...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干旱区绿洲城镇人居——亟待加强研究的领域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绿洲人居发展史的反思
1.1.3 总体思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绿洲史地相关研究
1.3.2 人居景观相关研究
1.3.3 人文视角下地域人居演进机制研究
1.3.4 绿洲人居景观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研究方法探析
2.1 绿洲历史人居景观的呈现特征与研究框架
2.1.1 物质与文化的一体
2.1.2 空间与时间的并进
2.1.3 绿洲人居景观分析框架
2.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物质要素
2.2.1 环境
2.2.2 构筑物
2.2.3 空间
2.2.4 人的行为
2.3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文化维度
2.3.1 自然环境的“文态性”
2.3.2 社会环境的“生态性”
2.3.3 人居景观的文化性
2.4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空间维度
2.4.1 环境景观
2.4.2 城镇格局
2.4.3 聚落景观
2.4.4 地标景观
2.5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时间维度
2.5.1 时态性
2.5.2 时段性
2.6 本章小结
3 史前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3.1 人文起源、依附自然的环境景观
3.1.1 人类社会起源
3.1.2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
3.2 环境主导、功能区分的聚落格局
3.2.1 区位分布
3.2.2 功能格局
3.3 均质模糊、文化初现的聚落景观
3.3.1 居住形式
3.3.2 聚落空间
3.4 原始意识、形态质朴的地标景观
3.4.1 景观属性
3.4.2 景观分布
3.4.3 景观形态
3.5 本章小结
4 西汉至明末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4.1 畜逐水草、点状农耕的环境景观
4.1.1 社会环境
4.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4.2 防御为主、分布稀疏的城镇格局
4.2.1 区位分布
4.2.2 功能格局
4.3 聚集与自然、随机自由的聚落景观
4.3.1 建筑形态
4.3.2 聚落空间
4.4 功能为先、形态单一的地标景观
4.4.1 景观属性
4.4.2 景观分布
4.4.3 景观形态
4.5 本章小结
5 清代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5.1 且耕且牧、边防与屯政相维的环境景观
5.1.1 社会环境
5.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5.2 多城毗连、点状聚合的城镇格局
5.2.1 区位分布
5.2.2 功能格局
5.3 繁荣与转型、尺度多样的聚居景观
5.3.1 居住形式
5.3.2 聚落空间
5.4 礼仪凸显、同类细化的地标景观
5.4.1 景观属性
5.4.2 景观分布
5.4.3 景观形态
5.5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6.1 变牧为耕、生态恶化的环境景观
6.1.1 社会环境
6.1.2 人环境关系模式
6.2 点轴发展、密度增加的城镇布局
6.2.1 区位分布
6.2.2 功能格局
6.3 风格转型、形式多变的聚居景观
6.3.1 居住形式
6.3.2 聚落空间
6.4 边缘废弃、多元混杂的地标景观
6.4.1 景观属性
6.4.2 景观位置
6.4.3 景观形态
6.5 本章小节
7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时空变迁特征
7.1 人居景观演变时间历时性
7.1.1 人文初曦——史前时期人居景观
7.1.2 文化之脉——汉初至明末时期人居景观
7.1.3 城镇之维——清代时期人居景观
7.1.4 边疆之链——民国时期人居景观
7.2 人居景观演变空间特异性
7.2.1 环境景观的变迁
7.2.2 格局景观的调整
7.2.3 聚落景观的适变
7.2.4 地标景观的更新
7.3 发展模式
7.3.1 动态式模式
7.3.2 断裂式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变机制
8.1 影响因素分析
8.1.1 生态环境决定城镇区位选择
8.1.2 政治军事的城镇发展决定性
8.1.3 经济贸易是人居兴旺的依托
8.1.4 科技文化提升人居内涵的凝聚力
8.2 戈壁荒漠、内依绿洲——生态依赖
8.2.1 依绿而定
8.2.2 逐水而居
8.3 孤悬塞外、武备边防——政治主导
8.3.1 筑城守边、扼守要地
8.3.2 整修驰道、多层防御
8.4 戍边生业、拓居边疆——社会秩序
8.4.1 寄田仰谷、因地制宜
8.4.2 戍边安居、屯城一体
8.5 异质交融、往复回授——人文交融
8.5.1 人居文化的传承借鉴
8.5.2 制度文化的主导推进
8.5.3 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
8.5.4 多元文化的交融变异
8.6 本章小结
9 后记与后记
9.1 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后记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乌拉泊古城新考[J]. 李树辉. 敦煌研究. 2016(03)
[2]2008年新疆伊吾峡沟墓地发掘简报[J]. 张玉忠,尼加提,周晓明,玉素甫,习通源,任萌,马健,亚合甫·江尼加提. 考古与文物. 2016(01)
[3]2015年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考古工作的新收获[J]. 王永强,阮秋荣. 西域研究. 2016(01)
[4]坛庙与神祇: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文化构建[J]. 许建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5]喀什民居的生态适应性[J]. 宋辉,王小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1)
[6]绿洲旅游文化景观资源场域生成机制探析[J]. 黄佛君,段汉明,金海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3)
[7]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乡土聚落形态特征研究——以吐鲁番麻扎村为例[J]. 岳邦瑞,李玥宏,王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10)
[8]气候主导下的吐鲁番麻扎村绿洲乡土聚落营造模式研究[J]. 岳邦瑞,李春静,李慧敏,陈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9]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J]. 王云才. 地理研究. 2011(01)
[10]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J]. 王云才,史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博士论文
[1]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D]. 任萌.西北大学 2012
[2]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结构研究[D]. 刘宁.吉林大学 2010
[3]隔离下的融合[D]. 黄达远.四川大学 2006
[4]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 蔡晴.东南大学 2006
[5]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 阚耀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初步科技研究[D]. 井明.西北大学 2012
[2]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D]. 韩璐.新疆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0936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干旱区绿洲城镇人居——亟待加强研究的领域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绿洲人居发展史的反思
1.1.3 总体思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绿洲史地相关研究
1.3.2 人居景观相关研究
1.3.3 人文视角下地域人居演进机制研究
1.3.4 绿洲人居景观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研究方法探析
2.1 绿洲历史人居景观的呈现特征与研究框架
2.1.1 物质与文化的一体
2.1.2 空间与时间的并进
2.1.3 绿洲人居景观分析框架
2.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物质要素
2.2.1 环境
2.2.2 构筑物
2.2.3 空间
2.2.4 人的行为
2.3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文化维度
2.3.1 自然环境的“文态性”
2.3.2 社会环境的“生态性”
2.3.3 人居景观的文化性
2.4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空间维度
2.4.1 环境景观
2.4.2 城镇格局
2.4.3 聚落景观
2.4.4 地标景观
2.5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时间维度
2.5.1 时态性
2.5.2 时段性
2.6 本章小结
3 史前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3.1 人文起源、依附自然的环境景观
3.1.1 人类社会起源
3.1.2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
3.2 环境主导、功能区分的聚落格局
3.2.1 区位分布
3.2.2 功能格局
3.3 均质模糊、文化初现的聚落景观
3.3.1 居住形式
3.3.2 聚落空间
3.4 原始意识、形态质朴的地标景观
3.4.1 景观属性
3.4.2 景观分布
3.4.3 景观形态
3.5 本章小结
4 西汉至明末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4.1 畜逐水草、点状农耕的环境景观
4.1.1 社会环境
4.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4.2 防御为主、分布稀疏的城镇格局
4.2.1 区位分布
4.2.2 功能格局
4.3 聚集与自然、随机自由的聚落景观
4.3.1 建筑形态
4.3.2 聚落空间
4.4 功能为先、形态单一的地标景观
4.4.1 景观属性
4.4.2 景观分布
4.4.3 景观形态
4.5 本章小结
5 清代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5.1 且耕且牧、边防与屯政相维的环境景观
5.1.1 社会环境
5.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5.2 多城毗连、点状聚合的城镇格局
5.2.1 区位分布
5.2.2 功能格局
5.3 繁荣与转型、尺度多样的聚居景观
5.3.1 居住形式
5.3.2 聚落空间
5.4 礼仪凸显、同类细化的地标景观
5.4.1 景观属性
5.4.2 景观分布
5.4.3 景观形态
5.5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6.1 变牧为耕、生态恶化的环境景观
6.1.1 社会环境
6.1.2 人环境关系模式
6.2 点轴发展、密度增加的城镇布局
6.2.1 区位分布
6.2.2 功能格局
6.3 风格转型、形式多变的聚居景观
6.3.1 居住形式
6.3.2 聚落空间
6.4 边缘废弃、多元混杂的地标景观
6.4.1 景观属性
6.4.2 景观位置
6.4.3 景观形态
6.5 本章小节
7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时空变迁特征
7.1 人居景观演变时间历时性
7.1.1 人文初曦——史前时期人居景观
7.1.2 文化之脉——汉初至明末时期人居景观
7.1.3 城镇之维——清代时期人居景观
7.1.4 边疆之链——民国时期人居景观
7.2 人居景观演变空间特异性
7.2.1 环境景观的变迁
7.2.2 格局景观的调整
7.2.3 聚落景观的适变
7.2.4 地标景观的更新
7.3 发展模式
7.3.1 动态式模式
7.3.2 断裂式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变机制
8.1 影响因素分析
8.1.1 生态环境决定城镇区位选择
8.1.2 政治军事的城镇发展决定性
8.1.3 经济贸易是人居兴旺的依托
8.1.4 科技文化提升人居内涵的凝聚力
8.2 戈壁荒漠、内依绿洲——生态依赖
8.2.1 依绿而定
8.2.2 逐水而居
8.3 孤悬塞外、武备边防——政治主导
8.3.1 筑城守边、扼守要地
8.3.2 整修驰道、多层防御
8.4 戍边生业、拓居边疆——社会秩序
8.4.1 寄田仰谷、因地制宜
8.4.2 戍边安居、屯城一体
8.5 异质交融、往复回授——人文交融
8.5.1 人居文化的传承借鉴
8.5.2 制度文化的主导推进
8.5.3 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
8.5.4 多元文化的交融变异
8.6 本章小结
9 后记与后记
9.1 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后记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乌拉泊古城新考[J]. 李树辉. 敦煌研究. 2016(03)
[2]2008年新疆伊吾峡沟墓地发掘简报[J]. 张玉忠,尼加提,周晓明,玉素甫,习通源,任萌,马健,亚合甫·江尼加提. 考古与文物. 2016(01)
[3]2015年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考古工作的新收获[J]. 王永强,阮秋荣. 西域研究. 2016(01)
[4]坛庙与神祇: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文化构建[J]. 许建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5]喀什民居的生态适应性[J]. 宋辉,王小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1)
[6]绿洲旅游文化景观资源场域生成机制探析[J]. 黄佛君,段汉明,金海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3)
[7]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乡土聚落形态特征研究——以吐鲁番麻扎村为例[J]. 岳邦瑞,李玥宏,王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10)
[8]气候主导下的吐鲁番麻扎村绿洲乡土聚落营造模式研究[J]. 岳邦瑞,李春静,李慧敏,陈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9]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J]. 王云才. 地理研究. 2011(01)
[10]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J]. 王云才,史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博士论文
[1]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D]. 任萌.西北大学 2012
[2]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结构研究[D]. 刘宁.吉林大学 2010
[3]隔离下的融合[D]. 黄达远.四川大学 2006
[4]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 蔡晴.东南大学 2006
[5]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 阚耀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初步科技研究[D]. 井明.西北大学 2012
[2]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D]. 韩璐.新疆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0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0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