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互动—四川民族城镇巴塘城市景观空间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2 05:23
本文以四川藏族地区的巴塘县县城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为依据,以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本土文化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从夏邛镇的聚落形成之初、土司统治时期、改土归流时期、民国时期和解放后至今这五个阶段(纵向研究)来分析夏邛镇在各个时期的城镇景观空间演变的过程并总结每一时期的城镇景观空间特点。提出和分析了造成这种演变的六个主要因素,分别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政策导向、城市规划引导(属于外部因素),“内地化”过程影响以及宗教信仰(内部因素)。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构成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的各个元素,包括道路、边界、区域、标志物和节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横向分析),探讨其在夏邛镇整体景观空间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巴塘夏邛镇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总而言之,本文是希望通过对巴塘县夏邛镇的城镇景观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试图挖掘与总结一些川西民族城镇发展的规律,以期对巴塘夏邛镇及其类似城镇的发展与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研究
1.3.1 景观和景观空间
1.3.1.1 景观和城市景观
1.3.1.2 城市景观空间
1.3.2 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理论
1.3.2.1 国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
1.3.2.2 国内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
1.3.3 四川藏区民族城镇的研究
1.3.4 川西藏区的“内地化”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巴塘概述
2.1 巴塘县概况
2.1.1 区位与自然资源
2.1.2 历史人文背景
2.2 巴塘县夏邛镇概况
2.2.1 地理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演变
3.1 清之前的聚落形成时期
3.2 清朝的土司统治时期(1703~1906)
3.2.1 巴塘土司制度的建立
3.2.2 土司统治时期的城镇建设
3.2.3 土司统治时期的城镇空间特点
3.3 改土归流时期(1906~1912)
3.3.1 改土归流的起因
3.3.2 改土归流时期的城镇建设
3.3.3 改土归流时期的城镇空间特点
3.4 民国时期(1912~1949)
3.4.1 民国时期的城镇建设
3.4.2 民国时期的城镇空间特点
3.5 解放后至今(1949至今)
3.5.1 解放后的城镇建设
3.5.2 解放后的城镇空间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1.1 建设用地
4.1.2 农业用地
4.2 社会经济的发展
4.3 政治政策的导向
4.4 城市规划的引导
4.5 “内地化”过程的影响
4.5.1 早期“内地化”的影响
4.5.2 近现代“内地化”的影响
4.6 宗教信仰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元素分析
5.1 道路
5.1.1 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
5.1.2 现代道路的形成
5.1.3 心灵之路——转经道
5.2 边界
5.2.1 边界上的水体
5.2.2 边界上的桥梁
5.2.3 边界上的城墙
5.3 区域
5.3.1 传统聚居区
5.3.2 新兴聚居区
5.4 标志物
5.4.1 转型的传统标志物——康宁寺
5.4.2 消失的传统地标——大营官寨
5.4.3 新兴的标志物
5.5 结点
5.5.1 大营官寨的外部空间
5.5.2 康宁寺的内部广场
5.5.3 关帝庙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夏邛镇传统景观保护与发展
6.1 存在的问题
6.1.1 对传统景观的保护意识薄弱
6.1.2 文化断层对传统景观保护的影响
6.1.3 “内地化”对传统景观的冲击
6.1.4 旅游发展对传统景观保护的影响
6.1.4.1 旅游开发正面影响
6.1.4.2 旅游开发负面影响
6.2 保护和发展的原则
6.3 保护的具体措施
6.3.1 传统聚居区的保护
6.3.2 康宁寺片区的保护
6.3.3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6.3.3.1 自然环境保护对策
6.3.3.2 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6.3.3.3 污染源的控制对策
6.3.4 社会文化资源保护
6.3.4.1 加大对民俗风情等社会文化资源的发掘
6.3.4.2 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6.4 夏邛镇的发展方向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201064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研究
1.3.1 景观和景观空间
1.3.1.1 景观和城市景观
1.3.1.2 城市景观空间
1.3.2 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理论
1.3.2.1 国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
1.3.2.2 国内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
1.3.3 四川藏区民族城镇的研究
1.3.4 川西藏区的“内地化”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巴塘概述
2.1 巴塘县概况
2.1.1 区位与自然资源
2.1.2 历史人文背景
2.2 巴塘县夏邛镇概况
2.2.1 地理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演变
3.1 清之前的聚落形成时期
3.2 清朝的土司统治时期(1703~1906)
3.2.1 巴塘土司制度的建立
3.2.2 土司统治时期的城镇建设
3.2.3 土司统治时期的城镇空间特点
3.3 改土归流时期(1906~1912)
3.3.1 改土归流的起因
3.3.2 改土归流时期的城镇建设
3.3.3 改土归流时期的城镇空间特点
3.4 民国时期(1912~1949)
3.4.1 民国时期的城镇建设
3.4.2 民国时期的城镇空间特点
3.5 解放后至今(1949至今)
3.5.1 解放后的城镇建设
3.5.2 解放后的城镇空间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1.1 建设用地
4.1.2 农业用地
4.2 社会经济的发展
4.3 政治政策的导向
4.4 城市规划的引导
4.5 “内地化”过程的影响
4.5.1 早期“内地化”的影响
4.5.2 近现代“内地化”的影响
4.6 宗教信仰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邛镇城镇景观空间元素分析
5.1 道路
5.1.1 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
5.1.2 现代道路的形成
5.1.3 心灵之路——转经道
5.2 边界
5.2.1 边界上的水体
5.2.2 边界上的桥梁
5.2.3 边界上的城墙
5.3 区域
5.3.1 传统聚居区
5.3.2 新兴聚居区
5.4 标志物
5.4.1 转型的传统标志物——康宁寺
5.4.2 消失的传统地标——大营官寨
5.4.3 新兴的标志物
5.5 结点
5.5.1 大营官寨的外部空间
5.5.2 康宁寺的内部广场
5.5.3 关帝庙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夏邛镇传统景观保护与发展
6.1 存在的问题
6.1.1 对传统景观的保护意识薄弱
6.1.2 文化断层对传统景观保护的影响
6.1.3 “内地化”对传统景观的冲击
6.1.4 旅游发展对传统景观保护的影响
6.1.4.1 旅游开发正面影响
6.1.4.2 旅游开发负面影响
6.2 保护和发展的原则
6.3 保护的具体措施
6.3.1 传统聚居区的保护
6.3.2 康宁寺片区的保护
6.3.3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6.3.3.1 自然环境保护对策
6.3.3.2 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6.3.3.3 污染源的控制对策
6.3.4 社会文化资源保护
6.3.4.1 加大对民俗风情等社会文化资源的发掘
6.3.4.2 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6.4 夏邛镇的发展方向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201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0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