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01 12:21
  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具有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保护区内丰富的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有着比较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以及多种生态防护效益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价值。保护区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众多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也日趋为人们所利用。进一步正确认识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及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的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全文共分三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本部分通过分析国内外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现状,以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理论为基础,从遗产的价值与作用出发,对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进行研究分析,指出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出现的问题以及新趋势,为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的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打下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本部分选取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区域概况,在对保护区内的遗产资源分类调查的基础上,将其与世界其它遗产地及自然保护区进行比较后,指出了木兰围场遗产资源的价值;引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方法对木兰围场保护区内的小滦河景区内的遗产资源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为例


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图

木兰围场,遗产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图 5-1 木兰围场遗产资源空间结构分析图①5.5.2 资源开发空间规划5.5.2.1 一个中心、两环线一个中心是指利用围场县县城作为资源管理、保护、集散中心。建立中心是要平衡木兰围场东西两部分的结构,从而能更合适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确定这个中心,可以有利于木兰围场的资源配置,主要资源保护地①参照《木兰围场狩猎规划》改编36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旅游人数,走势图


省和承德市旅游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适当修正。2004 年,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共接待游客 52.5 万人次,比 2003 年增长 8.25%。2005 年木兰围场接待的游客数量约为 56.83 万人次。从 2005 年到 2020年,预计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区发展将经历三个发展过程:快速增长期(2005~2008 年),次快速增长期(2008~2015 年)和平稳发展期(2016~2020 年)。根据河北省和承德市旅游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同时考虑到旅游区自身的项目开发周期等因素,确定旅游区这三个发展过程的游人年递增率分别为 10%、8%和4%。根据以上数据,由此推断 2015 年游客规模发展为 129.59 万人次①。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人将逐步增加,如何有效的控制保护区的旅游发展规模,对于保护区的遗产资源的保护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遗产资源整合与保护[J]. 孙克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2]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例[J]. 刘旭阳.  资源与产业. 2009(05)
[3]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框架构建[J]. 周树林,崔国发,李全基,宋连城,孟庆丰,唐明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04)
[4]河北木兰围场油松年轮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 崔明星,何兴元,陈玮,陈振举,周长虹,吴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1)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J]. 于慧,赵永涛,陈学华,马月伟,刘明.  山地学报. 2008(S1)
[6]试谈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文化底蕴[J]. 高姿,魏天波.  河北林业. 2008(03)
[7]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孙克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8]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价值、存在问题及实施对策[J]. 杨絮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5)
[9]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比较与可持续发展思考[J]. 陈世清.  林业资源管理. 2008(02)
[10]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于景金,谷建才,项广瑞,刘红霞,张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7)



本文编号:3259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59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