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

发布时间:2021-07-28 04:44
  本研究课题“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一个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以“中华民族”及其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采用偏向于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质,利用历史文化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对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作深入考察。力图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更深的层次对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和外化形态等做相对全面的探讨。力图超越对文化现象的表面描述,从而为深入探讨文化形成的“深层结构”开辟新的途径。 本研究中还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与他民族文化参照系的横向比较,引发我们同其他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类型的一种互为“易位”的思考,以帮助我们反思自身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局限和不足,更好地去认识自我文化,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音乐审美心理学。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受自然系统中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社会系统中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思想、宗法、原始神话、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共性与个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在...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之缘起
        1.1.1 释名与研究的性质、范围
        1.1.2 课题之缘起
            1.1.2.1 心理学&民族学──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1.1.2.2 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心理学层面
            1.1.2.3 民族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拓展
            1.1.2.4 美学&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层面
            1.1.2.5 美学、心理学、民族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预设
        1.1.3 相关研究状况的述评
    1.2 本研究的方法论
        1.2.1 关于实证性方法
            1.2.1.1 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
            1.2.1.2 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1.2.1.3 审美心理学和心理美学
            1.2.1.4 小结语
        1.2.2 关于宏观与微观研究
        1.2.3 关于跨文化方法
        1.2.4 关于跨学科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几点说明
        1.4.1 关于研究对象的特质──“松散”之嫌
        1.4.2 关于研究对象的范围──“宏大”之嫌
        1.4.3 关于写作表述风格──“散文”之嫌
        1.4.4 结语
第2章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2.1 自然系统的作用
        2.1.1 地理环境的作用
            2.1.1.1 山脉、水系的影响──寄情山水
            2.1.1.2 气候因素的影响──乐分南北
        2.1.2 人种特征的作用
    2.2 社会系统的作用
        2.2.1 生产方式的制约
        2.2.2 社会政治结构的规范
        2.2.3 哲学、伦理思想的浸润
        2.2.4 宗教、宗法的分流
        2.2.5 原始神话的滋养
    2.3 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第3章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
    3.1 世界性
        3.1.1 自然规律
            3.1.1.1 律制
            3.1.1.2 节奏
        3.1.2 心理期待
            3.1.2.1 音强、音高
            3.1.2.2 速度
            3.1.2.3 调式
        3.1.3 思维方式
            3.1.3.1 旋律
            3.1.3.2 结构
        3.1.4 音响心理
    3.2 民族性
        3.2.1 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之辨析
        3.2.2 民族性与“西─中”音乐文化误读
        3.2.3 民族性与“中─西”音乐文化误读
    3.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3.3.1 交融的发展进程
        3.3.2 交融的实例分析
        3.3.3 交融的条件选择
        3.3.4 交融的理想模式
第4章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4.1 稳定性
    4.2 变异性
        4.2.1 历时性变异
            4.2.1.1 音色审美的变异性
            4.2.1.2 调式审美的变异性
        4.2.2 共时性变异
    4.3 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
        4.3.1 外向融合与内向固守
        4.3.2 偏离创新与回归继承
第5章 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
    5.1 形式要素
        5.1.1 音色
            5.1.1.1 近人声
            5.1.1.2 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
            5.1.1.3 偏高频的清、亮、透
            5.1.1.4 甜、脆、圆
            5.1.1.5 重鼻音
        5.1.2 音程
    5.2 组织手段
        5.2.1 调式从宫
            5.2.1.1 社会背景
            5.2.1.2 美学背景
            5.2.1.3 宫调理论
            5.2.1.4 调式理论
        5.2.2 旋律至上
            5.2.2.1 旋律是体现音乐民族性的第一要素
            5.2.2.2 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旋律至上
        5.2.3 中国音乐旋法规律的文化心理阐释
            5.2.3.1 游
            5.2.3.2 圆
        5.2.4 音乐结构
            5.2.4.1 音乐结构的统一与重复
            5.2.4.2 中西音乐结构思维的差异
            5.2.4.3 程式中的规范与创新
第6章 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
    6.1 联觉──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
        6.1.1 对我国以往艺术通感研究的综述
        6.1.2 中国人通感心理的描述与心理学分析
            6.1.2.1 古代文献中相关描述
            6.1.2.2 近现代文献中相关描述
        6.1.3 中国人音乐通感心理的内在成因探悉
            6.1.3.1 整体思维、多觉互用
            6.1.3.2 艺术综合、同构共生
            6.1.3.3 “成于乐”、“游与艺”
    6.2 味觉──味觉与中国音乐审美
        6.2.1 中西美学对照下的味觉地位
            6.2.1.1 对西方美学“唯耳眼论”的辨析
            6.2.1.2 中国美学中对味觉感知的重视
        6.2.2 中国音乐中的味觉审美
            6.2.2.1 中国音乐审美中味觉感知的传统
            6.2.2.2 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
            6.2.2.3 口味─性格─审美偏向─音乐风格
第7章 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
    7.1 优美范畴的阴柔偏向
        7.1.1 阴柔偏向的文化背景
        7.1.2 月之母题与阴柔偏向
        7.1.3 民歌中的阴柔偏向
        7.1.4 戏曲中的阴柔偏向
        7.1.5 当代乐坛的阴柔偏向
        7.1.6 性别视角的学理阐释
        7.1.7 阴阳共济、行天地之道
    7.2 悲剧范畴的尚悲偏向
        7.2.1 尚悲心理的历史渊源
            7.2.1.1 先秦
            7.2.1.2 两汉
            7.2.1.3 魏晋
            7.2.1.4 明清
        7.2.2 悲情音乐的题材分类
            7.2.2.1 政怨
            7.2.2.2 士怨
            7.2.2.3 思愁
            7.2.2.4 别恨
            7.2.2.5 闺怨
            7.2.2.6 悲秋
            7.2.2.7 暮愁
            7.2.2.8 夜怅
        7.2.3 尚悲心理的民族特点
            7.2.3.1 中西美学悲剧性之比较
            7.2.3.2 中国悲剧的民族性
            7.2.3.3 中国音乐悲情的表现手段
            7.2.3.4 结语
第8章 民族性格与音乐民族审美心理
    8.1 普通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中的气质、性格的类型化
        8.1.1 个体气质、性格的类型划分
        8.1.2 民族性格与个体性格的关系
    8.2 民族气质、性格类型与音乐审美心理关系的宏观比较
        8.2.1 中西比较
        8.2.2 世界民族比较
            8.2.2.1 意大利
            8.2.2.2 法国
            8.2.2.3 德国
            8.2.2.4 英国
            8.2.2.5 俄罗斯
            8.2.2.6 美国
            8.2.2.7 非澳
    8.3 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制约的个案研究
        8.3.1 傣族
        8.3.2 苗族
        8.3.3 畲族
        8.3.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从国民性看中西悲剧意识[D]. 李葛送.安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07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07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