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下清水江流域生态脱贫的教育突围
发布时间:2021-07-31 12:28
清水江流域贵州、湖南两省区2013年统计贫困人口1385万人,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率低且返贫率高,扶贫难度大,脱贫需求迫切等问题突出。通常,贫困与资源匮乏互为因果,但清水江温润的气候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保存得十分完好的文化,使得该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清水江流域的贫困主要表现在自然人文资源富集与经济、科技、教育水平滞后这一对矛盾当中。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清水江流域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自明清以来,清水江一直都是整个流域物质流通的主要渠道。明朝时期“皇木进京”促进了当地以木材贸易为核心的经济繁荣发展。庞大的森林覆盖面积以及活立木蕴藏量,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汇聚于此,形成了以清水江这条黄金水道为核心的“水上丝绸之路”。木材贸易自清水江中下游运往荆楚、江淮等地,木材的向外流通带动了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回流格局,形成了清水江流域独具特色的多种经营并存模式。资金流通带动到了银号、银行、典当行的发展;人才汇聚一方面是形成了以区域商团为纽带的会馆、商行,另一方面,人才汇聚也促进了书院教育在清水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长和发展。多种...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统计图12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创业模式对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以“有牛米”合作社创业模式为例[J]. 石玉昌,张诗亚. 中国民族教育. 2017(05)
[2]互联网经济下清水江流域民族地区生态脱贫的教育突围[J]. 石玉昌,张诗亚. 民族教育研究. 2017(01)
[3]不同形式的教育投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苏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
[4]都柳江流域糯稻品种多样性与少数民族用米多样性需求调查[J]. 石玉昌. 民族论坛. 2016(07)
[5]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J]. 张爱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1)
[6]浅谈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结构化学教学[J]. 蒙昌宇,周能,朱立刚. 广东化工. 2016(05)
[7]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湖南为例[J]. 刘峰,刘晓敏,肖翔. 湖南社会科学. 2016(01)
[8]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J]. 张俊超,陈琼英.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2)
[9]“学在野”之“化”——兼论民族教育田野调查法[J]. 石玉昌,张诗亚. 民族教育研究. 2015(06)
[10]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J]. 赵立昌. 当代经济管理. 2015(12)
博士论文
[1]云南少数民族人权进步与边疆稳定关系研究[D]. 卢双喜.云南大学 2015
[2]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社区应灾能力研究[D]. 吴燕红.中央民族大学 2015
[3]基于效益转换的中国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D]. 张翼然.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D]. 陈达云.华中科技大学 2014
[5]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 张媛.浙江大学 2014
[6]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D]. 李丽娜.辽宁大学 2014
[7]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建设研究[D]. 李冰心.南开大学 2014
[8]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与战略选择[D]. 张兰廷.中共中央党校 2014
[9]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D]. 何乃柱.兰州大学 2013
[10]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孝蓉.中国地质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D]. 张世琦.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旅游景区利益分享机制研究[D]. 杜懿然.重庆工商大学 2015
[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研究[D]. 贾瑞仙.大连海事大学 2015
[4]转型期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与社会稳定研究[D]. 雷晓竹.重庆理工大学 2014
[5]云南农村职业教育适应“新生代”农民培育研究[D]. 赵涛.云南农业大学 2014
[6]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路径研究[D]. 张志豪.广西师范大学 2014
[7]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张勇.安徽大学 2014
[8]网络经济影响下的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 李金鑫.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9]互联网技术、金融包容与经济增长[D]. 余点点.广东财经大学 2014
[10]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研究[D]. 黄伟.贵州民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1346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统计图12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创业模式对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以“有牛米”合作社创业模式为例[J]. 石玉昌,张诗亚. 中国民族教育. 2017(05)
[2]互联网经济下清水江流域民族地区生态脱贫的教育突围[J]. 石玉昌,张诗亚. 民族教育研究. 2017(01)
[3]不同形式的教育投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苏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
[4]都柳江流域糯稻品种多样性与少数民族用米多样性需求调查[J]. 石玉昌. 民族论坛. 2016(07)
[5]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J]. 张爱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1)
[6]浅谈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结构化学教学[J]. 蒙昌宇,周能,朱立刚. 广东化工. 2016(05)
[7]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湖南为例[J]. 刘峰,刘晓敏,肖翔. 湖南社会科学. 2016(01)
[8]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J]. 张俊超,陈琼英.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2)
[9]“学在野”之“化”——兼论民族教育田野调查法[J]. 石玉昌,张诗亚. 民族教育研究. 2015(06)
[10]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J]. 赵立昌. 当代经济管理. 2015(12)
博士论文
[1]云南少数民族人权进步与边疆稳定关系研究[D]. 卢双喜.云南大学 2015
[2]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社区应灾能力研究[D]. 吴燕红.中央民族大学 2015
[3]基于效益转换的中国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D]. 张翼然.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D]. 陈达云.华中科技大学 2014
[5]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 张媛.浙江大学 2014
[6]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D]. 李丽娜.辽宁大学 2014
[7]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建设研究[D]. 李冰心.南开大学 2014
[8]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与战略选择[D]. 张兰廷.中共中央党校 2014
[9]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D]. 何乃柱.兰州大学 2013
[10]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孝蓉.中国地质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D]. 张世琦.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旅游景区利益分享机制研究[D]. 杜懿然.重庆工商大学 2015
[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研究[D]. 贾瑞仙.大连海事大学 2015
[4]转型期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与社会稳定研究[D]. 雷晓竹.重庆理工大学 2014
[5]云南农村职业教育适应“新生代”农民培育研究[D]. 赵涛.云南农业大学 2014
[6]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路径研究[D]. 张志豪.广西师范大学 2014
[7]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张勇.安徽大学 2014
[8]网络经济影响下的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 李金鑫.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9]互联网技术、金融包容与经济增长[D]. 余点点.广东财经大学 2014
[10]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研究[D]. 黄伟.贵州民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13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1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