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公民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9:27
  公民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是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础工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与社会》走进了中学课堂。这门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是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的综合课程,为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了解国情、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学习和探究,能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公民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总结该了课程实施公民教育取得的实效,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期望能够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为公民教育在实践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己有研究综述及反思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与实施公民教育的相关性
    一、课程的发展轨迹
        1、我国公民教育的轨迹概要
        2、我国社会科课程的演变
        3、当前《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情况
    二、课程中关于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分析
        1、关于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3、人教版教材中相关内容分析
第二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公民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与教学层面
        1、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2、教师教育投入的变化
        3、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4、师生关系的转变
    二、学生与学习层面
        1、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层面
        1、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3、学业考试的方式
第三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沿袭传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传统观念依旧存在
        2、传统体制的负面影响
        3、应试教育带来的阻碍
    二、操作层面的因素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1、教学方面
        2、课程标准方面
        3、教材方面
        4、课程资源方面
    三、家庭教育对公民教育实施的不利影响
        1、家长的基本文化素质方面
        2、家长的价值观念方面
        3、家长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
    四、社会大环境对实施公民教育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2、社会的制度条件不健全
        3、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对改良《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公民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组织保障
        1、加大政府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力度
        2、更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
        3、改革人事制度,增强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公民教育专任教师队伍
        2、加强对在职任课教师的培训
    三、《历史与社会》课程自身的改进和完善
        1、两个课程标准的统一
        2、教材的不断完善
        3、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四、改进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1、以公民教育的要求为评价依据
        2、改进评价的方式
        3、正确认识评价对象
    五、构建有利于实施公民教育的环境
        1、构建良好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争取家长支持,构建良好家庭环境
        3、构建有利于实施公民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结语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历史与社会》综合文科课程的前景与困惑[J]. 肖俊玲.  文教资料. 2010(20)
[2]Wiki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的点滴体会[J]. 黄小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13)
[3]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分布和利用[J]. 陈轶飞.  中学教学参考. 2010(06)
[4]互联网环境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思考[J]. 张朝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4)
[5]论综合课程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性[J]. 韩庚君.  现代企业教育. 2010(04)
[6]昨天你q了吗——让“时事”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说话[J]. 吴学俊.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09(12)
[7]社会调查:让历史与社会课焕发出勃勃生机[J]. 朱汉平.  教书育人. 2009(31)
[8]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 陈新民.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9]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探索[J]. 梁夏英.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07)
[10]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 孙军民.  中学教学参考. 2009(18)

博士论文
[1]社会科课程综合化的意蕴与追求[D]. 任京民.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D]. 崔贞姬.吉林大学 2007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 李微.复旦大学 2005
[4]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 严书宇.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的对比研究[D]. 朱小红.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我国现阶段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 仲柳靖.扬州大学 2008
[3]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 罗晓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网络时代的公民教育研究[D]. 薛艳芳.广西民族大学 2008
[5]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探讨[D]. 陈焕新.陕西师范大学 2008
[6]试论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 张彩云.贵州师范大学 2008
[7]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业评价[D]. 徐霞.上海师范大学 2008
[8]新课程实施中的校长角色研究[D]. 陈曦.东北师范大学 2007
[9]《历史与社会》学生学习状况探析[D]. 王君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0]《历史与社会》课程研究性学习研究[D]. 伍美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69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69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