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9 0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向外扩张的压力持续增加;但在中央政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要求下,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必将逐渐从“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在此时代背景下,旧城更新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空间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相应地,旧居住区更新必然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议题。针对以往旧居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研究中,搭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从使用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角,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前和更新后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首先,本文对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并以评价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框架。再次,本文重点研究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分别以南京市秦淮区三个旧居住区和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以“评价”为基础分别从整体层面、物质空间层面和社会空间层面提出了旧居...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0-2新旧建筑展现综合景观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认为只有通过群众智慧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进而推进更新项目有序发展[1]。甘欣悦(2015)则以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复兴为例(图 0-2,图 0-3),提出以保护为前提的现代性规划设计思路,以及融合多元互通的沟通交流机制是实现旧城空间活化的重要基础[2]。 表 0-5 “国外经验分析与借鉴”部分文献计量统计(单位:篇) 方向 更新发展历程的总结 更新理论发展的阐述 具体更新案例的评议 数量 11 10 38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 CNKI 数据库整理绘制
绪论19图0-5中文文献共引作者的知识图谱资料来源:朱轶佳,李慧,王伟.城市更新研究的演进特征与趋势[J].城市问题,2015(9):30-35与空间密度面临的问题,借鉴了国外密度空间坐标(Spacemate)分析方法,探索了旧城人口密度和空间密度分析和控制的方法[1]。总体而言,我国对旧城更新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相比之下,国外则十分注重社会调查(问卷、访谈、电话等)、数理模型、量化分析、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在旧城更新研究中的应用。从研究跨越的时间限度看,大部分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横向的静态研究方法,即在某一时间点对旧城的某一典型区域进行研究,而采用纵向动态研究方法的文献相对较少。4)共引作者关系特征共引作者图谱一定程度上可以清晰地表征某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根据朱轶佳[2]等(2015)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3]对我国旧城更新领域相关文献的共引作者关系进行了研究(图0-5)。研究发现:旧城更新相关文献共引作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度较为紧密的网络特征,相反呈现出一定的离散状态,局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聚类分布。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学术界对旧城更新尚未形成一致的共识基矗从文献作者背景分析,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学者居多,这与国外的知识图谱存在较大反差。根据统计,东南大学阳建强教授成为共引频数最多的作者,达到52频次,说明其在旧城更新领域发挥了重要贡献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此外,南京大学张京祥、同济大学的赵民、清华大学的方可等多位学者也获得了较高的共引频数,说明了以上学者对旧城更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程晓曦.混合居住视角下的北京旧城居住密度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2]朱轶佳,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基因植入理念的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以淮南上窑古镇保护规划为例[J]. 汪平西. 城市问题. 2017(03)
[2]城市规划评价的类型与基本范畴:文献评述及相关思考[J]. 袁也.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6)
[3]街区制与封闭社区制规划的对比研究[J]. 周岩,王学勇,苏婷,邵勇,刘志明.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16(04)
[4]关注旧城公共空间·城市微空间再生[J]. 侯晓蕾,郭巍. 北京规划建设. 2016(01)
[5]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J]. 阳建强,杜雁,王引,段进,李江,杨贵庆,杨利,王嘉,袁奇峰,张广汉,朱荣远,王唯山,陈为邦. 城市规划. 2016(01)
[6]“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比较与转型路径[J]. 张磊. 城市发展研究. 2015(12)
[7]产业导向下存量空间的城市片区更新统筹—以深圳梅林地区为例[J]. 樊华,盛鸣,肇新宇. 规划师. 2015(11)
[8]城市更新研究的演进特征与趋势[J]. 朱轶佳,李慧,王伟. 城市问题. 2015(09)
[9]空间正义、社区赋权与城市更新范式的社会形塑[J]. 邓智团. 城市发展研究. 2015(08)
[10]白云山风景区摩星岭景观使用后评价研究[J]. 孟妍君,秦鹏,王伟烈.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6)
博士论文
[1]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及设计要素研究[D]. 黄翼.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日常生活视角下旧城复兴设计策略研究[D]. 陈晓虹.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 黄慧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既有住宅更新改造环境绩效分析和潜力评价[D]. 张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5]“有机·互融”:城市集聚混合型既有住区更新研究[D]. 张祥智.天津大学 2014
[6]西方城市更新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伟.山东大学 2013
[7]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模式研究[D]. 陈向荣.华南理工大学 2013
[8]基于低碳目标的杭州既有城市住区改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 田轶威.浙江大学 2012
[9]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互馈研究[D]. 康红梅.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10]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 黄健文.华南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会交往的既有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杨儒.重庆大学 2017
[2]我国北方大中型历史文化名城中旧城居住区更新研究[D]. 郝瑞生.北京建筑大学 2015
[3]工矿城市社区空间老化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性研究[D]. 康建博.中国矿业大学 2015
[4]基于居民需求的居住区建成环境评价研究[D]. 金璐.合肥工业大学 2014
[5]旧城更新的政治经济学解析[D]. 何鹤鸣.南京大学 2013
[6]综合性医院住院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D]. 王任重.华南理工大学 2012
[7]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研究[D]. 刘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8]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D]. 张为先.重庆大学 2012
[9]“宜居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D]. 吕晓田.重庆大学 2011
[10]国内外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比较分析[D]. 金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91813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0-2新旧建筑展现综合景观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认为只有通过群众智慧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进而推进更新项目有序发展[1]。甘欣悦(2015)则以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复兴为例(图 0-2,图 0-3),提出以保护为前提的现代性规划设计思路,以及融合多元互通的沟通交流机制是实现旧城空间活化的重要基础[2]。 表 0-5 “国外经验分析与借鉴”部分文献计量统计(单位:篇) 方向 更新发展历程的总结 更新理论发展的阐述 具体更新案例的评议 数量 11 10 38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 CNKI 数据库整理绘制
绪论19图0-5中文文献共引作者的知识图谱资料来源:朱轶佳,李慧,王伟.城市更新研究的演进特征与趋势[J].城市问题,2015(9):30-35与空间密度面临的问题,借鉴了国外密度空间坐标(Spacemate)分析方法,探索了旧城人口密度和空间密度分析和控制的方法[1]。总体而言,我国对旧城更新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相比之下,国外则十分注重社会调查(问卷、访谈、电话等)、数理模型、量化分析、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在旧城更新研究中的应用。从研究跨越的时间限度看,大部分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横向的静态研究方法,即在某一时间点对旧城的某一典型区域进行研究,而采用纵向动态研究方法的文献相对较少。4)共引作者关系特征共引作者图谱一定程度上可以清晰地表征某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根据朱轶佳[2]等(2015)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3]对我国旧城更新领域相关文献的共引作者关系进行了研究(图0-5)。研究发现:旧城更新相关文献共引作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度较为紧密的网络特征,相反呈现出一定的离散状态,局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聚类分布。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学术界对旧城更新尚未形成一致的共识基矗从文献作者背景分析,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学者居多,这与国外的知识图谱存在较大反差。根据统计,东南大学阳建强教授成为共引频数最多的作者,达到52频次,说明其在旧城更新领域发挥了重要贡献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此外,南京大学张京祥、同济大学的赵民、清华大学的方可等多位学者也获得了较高的共引频数,说明了以上学者对旧城更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程晓曦.混合居住视角下的北京旧城居住密度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2]朱轶佳,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基因植入理念的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以淮南上窑古镇保护规划为例[J]. 汪平西. 城市问题. 2017(03)
[2]城市规划评价的类型与基本范畴:文献评述及相关思考[J]. 袁也.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6)
[3]街区制与封闭社区制规划的对比研究[J]. 周岩,王学勇,苏婷,邵勇,刘志明.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16(04)
[4]关注旧城公共空间·城市微空间再生[J]. 侯晓蕾,郭巍. 北京规划建设. 2016(01)
[5]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J]. 阳建强,杜雁,王引,段进,李江,杨贵庆,杨利,王嘉,袁奇峰,张广汉,朱荣远,王唯山,陈为邦. 城市规划. 2016(01)
[6]“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比较与转型路径[J]. 张磊. 城市发展研究. 2015(12)
[7]产业导向下存量空间的城市片区更新统筹—以深圳梅林地区为例[J]. 樊华,盛鸣,肇新宇. 规划师. 2015(11)
[8]城市更新研究的演进特征与趋势[J]. 朱轶佳,李慧,王伟. 城市问题. 2015(09)
[9]空间正义、社区赋权与城市更新范式的社会形塑[J]. 邓智团. 城市发展研究. 2015(08)
[10]白云山风景区摩星岭景观使用后评价研究[J]. 孟妍君,秦鹏,王伟烈.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6)
博士论文
[1]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及设计要素研究[D]. 黄翼.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日常生活视角下旧城复兴设计策略研究[D]. 陈晓虹.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 黄慧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既有住宅更新改造环境绩效分析和潜力评价[D]. 张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5]“有机·互融”:城市集聚混合型既有住区更新研究[D]. 张祥智.天津大学 2014
[6]西方城市更新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伟.山东大学 2013
[7]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模式研究[D]. 陈向荣.华南理工大学 2013
[8]基于低碳目标的杭州既有城市住区改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 田轶威.浙江大学 2012
[9]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互馈研究[D]. 康红梅.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10]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 黄健文.华南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会交往的既有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杨儒.重庆大学 2017
[2]我国北方大中型历史文化名城中旧城居住区更新研究[D]. 郝瑞生.北京建筑大学 2015
[3]工矿城市社区空间老化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性研究[D]. 康建博.中国矿业大学 2015
[4]基于居民需求的居住区建成环境评价研究[D]. 金璐.合肥工业大学 2014
[5]旧城更新的政治经济学解析[D]. 何鹤鸣.南京大学 2013
[6]综合性医院住院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D]. 王任重.华南理工大学 2012
[7]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研究[D]. 刘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8]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D]. 张为先.重庆大学 2012
[9]“宜居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D]. 吕晓田.重庆大学 2011
[10]国内外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比较分析[D]. 金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91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9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