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30 14:15
  我国的新世纪将是城市化世纪,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城市化将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从自身因素到经济体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区域城镇空间空间结构问题已越来越上升为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将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要避免不利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引导其向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化。因此,要认真研究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机理,动力和影响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以科学调控城市化和区域的发展,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推动区域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选择此问题作为博士论文进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是个混沌系统,其优化是个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包括地理学、经济学、城市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分形几何、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本文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变化和发展观点贯穿全文,是研究的哲学思想。此外,在研究中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研究...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0.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方法和框架结构
        0.3.1 研究目的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框架
    0.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界定
    1.1 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涵义
        1.1.1 区域的基本涵义
        1.1.2 空间的基本涵义
        1.1.3 结构的基本涵义
        1.1.4 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1.2 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
        1.2.1 节点及其体系
        1.2.2 线及网络
        1.2.3 域面要素
        1.2.4 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1.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
        1.3.1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1.3.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1.3.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1.4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界定及基本涵义
        1.4.1 一组相关概念
        1.4.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界定
        1.4.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涵义
第二章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2.1 单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2.1.1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2.1.2 霍伊特的扇形城市模式
        2.1.3 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2.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2.2.1 中心地理论
            2.2.1.1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2.1.2 廖什的市场网络理论
            2.2.1.3 克里斯泰勒与廖什理论的比较
            2.2.1.4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2.2.1.5 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点——轴系统理论
            2.2.3.1 点-轴系统的形成过程
            2.2.3.2 发展轴的类型
            2.2.3.3 点-轴系统的适用范围
            2.2.3.4 对点-轴系统理论的评价
        2.2.4 都市圈理论
            2.2.4.1 都市圈的概念
            2.2.4.2 都市圈的空间界定
            2.2.4.3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形式
            2.2.4.4 对都市圈的评价
    2.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理论
        2.3.1 当代系统科学概貌
            2.3.1.1 一般系统论
            2.3.1.2 信息论
            2.3.1.3 控制论
            2.3.1.4 耗散结构理论
            2.3.1.5 协同论
            2.3.1.6 突变论
        2.3.2 混沌理论
            2.3.2.1 混沌理论的产生过程
            2.3.2.2 混沌的特征、判别与随机的区别
            2.3.2.3 混沌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混沌序
            2.3.2.4 混沌系统中的奇怪吸引子
            2.3.2.5 混沌现象的普遍性
        2.3.3 分形理论
            2.3.3.1 分形理论产生过程的简要回顾
            2.3.3.2 分形体的基本特征
            2.3.3.3 分形的定义和分形集的类型
            2.3.3.4 分形的测度及维数计算方法
            2.3.3.5 分形现象普遍性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影响因素
    3.1 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
        3.1.1 平原地区(近似)中心地系统的空间结构
        3.1.2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中小城市(镇)、多中心”空间结构
        3.1.3 江河沿线的轴线型城镇空间结构
        3.1.4 矿业地区的“小、散”型城镇空间结构
        3.1.5 山区沿河谷走向分布的城镇空间结构
    3.2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3.2.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促联动关系
        3.2.2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
            3.2.2.1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3.2.2.2 唐富藏的区域空间演变理论
            3.2.2.3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3.3 交通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
        3.3.1 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简要回顾
        3.3.2 交通方式的进步与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3.3.3 交通方式的进步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
    3.4 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
        3.4.1 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含义
        3.4.2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3.4.3 信息时代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第四章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4.1 城市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4.2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4.2.1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内涵
        4.2.2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
        4.2.3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4.2.4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2.5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条件
    4.3 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
        4.3.1 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4.3.2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形式
第五章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与实证研究
    5.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5.1.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5.1.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5.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5.2.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
        5.2.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形化
        5.2.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5.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5.3.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5.3.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功能
        5.3.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4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
        5.3.5 熵技术修正下的指标权系数赋值方法
        5.3.6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模型
    5.4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5.4.1 淮安市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5.4.2 熵技术修正的层次分析法权系数的计算
        5.4.3 区域城镇空间分形分布的分形维数的测算
        5.4.4 其它指标值的确定
        5.4.5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的计算
        5.4.6 计算结果的分析
            5.4.6.1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维分析
            5.4.6.2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功效值及协调度分析
第六章 淮安市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6.1 淮安市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6.1.1 淮安市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点
        6.1.2 淮安市城市化发展趋势分析
    6.2 淮安市域城镇等组规模分布
        6.2.1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6.2.2 淮安市的城镇位序—规模分布特征
    6.3 淮安市中心城市性质和主中心空间扩展方向研究
        6.3.1 淮安市中心城市的历史沿革与建设现状
        6.3.2 淮安市中心城市性质的拟定
        6.3.3 淮安市主中心空间扩展方向研究
    6.4 淮安市县城和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
        6.4.1 县城的发展
        6.4.2 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
    6.5 淮安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式构建
    6.6 淮安市与南京、徐州两大都市圈的关系融合
    6.7 淮安市经济、交通、信息与环境保护战略
        6.7.1 淮安市的经济发展
        6.7.2 淮安市的交通与信息建设
        6.7.3 淮安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令人关注的复杂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J]. 方锦清.  自然杂志. 2002(01)
[2]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J]. 陈彦光,周一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6)
[3]铁路、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略论美国西部开发模式[J]. 王磊,伍新木,Michael Latham.  城市规划汇刊. 2001(06)
[4]地理系统优化论[J]. 巫锡良.  福州师专学报. 2001(05)
[5]关于地学中分形理论应用的思考[J]. 朱晓华,王建,陆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
[6]佩鲁的经济空间理论[J]. 郑道文.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1(05)
[7]复杂性的刻画与“复杂性科学”[J]. 郝柏林.  物理. 2001(08)
[8]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  城市规划. 2001(08)
[9]分形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 叶俊,陈秉钊.  城市规划汇刊. 2001(04)
[10]中国城市的对称分布[J]. 叶大年,赫伟,徐文东,李哲.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07)



本文编号:3416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16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1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