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台比较视野下贵州山地旅游的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1:45
山地旅游是依托山地自然环境的地景、水景、生景、气景资源以及山地人文环境的民族、民俗、民风等,为人们提供山地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生活方式和产业形态。随着大众旅游和休闲时代的到来,山地旅游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贵州和台湾作为祖国两大山地型省份,在自然地理、人文特征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两地的山地旅游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本文首先选取贵州和台湾山地旅游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分析贵州的困境及台湾的经验。而后利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两地山地旅游发展的对比研究,分析两地存差异及原因。最后,运用系统分析法,结合台湾发展经验,探索贵州山地旅游的转型发展的途径。禀赋优势和发展驱动为贵州山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在产业融合、配套设施、产业带动、开发方式和区域联动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台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山地民宿型、国家公园型、休闲农场型和山地综合体等典型类型。通过两地政策导向侧重、旅游资源禀赋、产业经济效益、产品结构特征及人才储备质量的对比,总结出台湾山地旅游发展经验对贵州的启示包括:凝聚空间文化共识、注重打造意识资源、融合文...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技术背景下大数据、共享信息等对高寒旅游山区产生的影响[13]。GeorgePanagiotopoulos 等人(2016)根据扎格里山区的资源特征和体系结构,提出了面向山地旅游区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模型[14]。1.3.2 国内研究综述通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相关重要报纸文章、相关会议论文等资源库进行检索,其中以“山地旅游”为关键字进行主题检索,找到 2308 条文献,其中期刊 1262 篇,博硕士论文 552 篇,169 篇文献为学术论文,其他为相关会议或报纸。由此可知,山地旅游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图 4.1 2002—2016 年台湾合法民宿数量统计数据来源:交通部观光局行政资讯系统民宿相关统计,数据截止 2016 年 12 月与贵州相比,此时期两地的山地旅游都迎来了发展的高潮,且逐渐成为一种完整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中一个内涵、外延都比较清晰的重要部分,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此阶段,台湾山地旅游迈入多元整合发展,除了实现第一产业多功能性发展、原住民扶贫外,在概念与实践上也实现了文旅融合的旅游形式,并开辟出了新的山地民宿旅游市场。此阶段的山地旅游已非原住民小农单独经营的简单形态,而是结合了更多元的休闲资源并形成游憩休闲网络,链接其他各式旅游相关系统,走入理性主导的专业、质量道路,而这正是贵州山地旅游需参考借鉴的发展模式。4.2 山地旅游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北省山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野三坡百里峡为例[J]. 胡叶星寒,赵惠娟. 农业经济. 2013(11)
[2]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 陈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2)
[3]山地旅游业态影响因素及规划实证研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银元,李晓琴. 热带地理. 2012(06)
[4]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J]. 陈兴,覃建雄,李晓琴,史先琳. 经济地理. 2012(09)
[5]高山、极高山地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康定木雅贡嘎地区为例[J]. 李晓琴,缪寅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05)
[6]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J]. 李晓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02)
[7]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 谢春山,孟文,李琳琳,朱易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8]我国山地度假旅游区开发探讨——以甘肃省和政县松鸣岩度假旅游区为例[J]. 唐利文,吴柏清,陈玲. 技术与市场. 2009(06)
[9]浅谈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J]. 王军.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06)
[10]金华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J]. 王敏. 山地学报. 2008(S1)
博士论文
[1]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 李娴.成都理工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山地型世界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三元模式研究[D]. 闫丽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3
[2]都市群依托型山岳休闲度假地发展探讨[D]. 李洪.山东大学 2008
[3]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夏小江.成都理工大学 2007
[4]山岳型旅游地生态旅游评价与规划研究[D]. 许春霞.同济大学 2007
[5]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D]. 王瑞花.昆明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60624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技术背景下大数据、共享信息等对高寒旅游山区产生的影响[13]。GeorgePanagiotopoulos 等人(2016)根据扎格里山区的资源特征和体系结构,提出了面向山地旅游区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模型[14]。1.3.2 国内研究综述通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相关重要报纸文章、相关会议论文等资源库进行检索,其中以“山地旅游”为关键字进行主题检索,找到 2308 条文献,其中期刊 1262 篇,博硕士论文 552 篇,169 篇文献为学术论文,其他为相关会议或报纸。由此可知,山地旅游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图 4.1 2002—2016 年台湾合法民宿数量统计数据来源:交通部观光局行政资讯系统民宿相关统计,数据截止 2016 年 12 月与贵州相比,此时期两地的山地旅游都迎来了发展的高潮,且逐渐成为一种完整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中一个内涵、外延都比较清晰的重要部分,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此阶段,台湾山地旅游迈入多元整合发展,除了实现第一产业多功能性发展、原住民扶贫外,在概念与实践上也实现了文旅融合的旅游形式,并开辟出了新的山地民宿旅游市场。此阶段的山地旅游已非原住民小农单独经营的简单形态,而是结合了更多元的休闲资源并形成游憩休闲网络,链接其他各式旅游相关系统,走入理性主导的专业、质量道路,而这正是贵州山地旅游需参考借鉴的发展模式。4.2 山地旅游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北省山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野三坡百里峡为例[J]. 胡叶星寒,赵惠娟. 农业经济. 2013(11)
[2]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 陈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2)
[3]山地旅游业态影响因素及规划实证研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银元,李晓琴. 热带地理. 2012(06)
[4]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J]. 陈兴,覃建雄,李晓琴,史先琳. 经济地理. 2012(09)
[5]高山、极高山地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康定木雅贡嘎地区为例[J]. 李晓琴,缪寅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05)
[6]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J]. 李晓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02)
[7]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 谢春山,孟文,李琳琳,朱易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8]我国山地度假旅游区开发探讨——以甘肃省和政县松鸣岩度假旅游区为例[J]. 唐利文,吴柏清,陈玲. 技术与市场. 2009(06)
[9]浅谈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J]. 王军.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06)
[10]金华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J]. 王敏. 山地学报. 2008(S1)
博士论文
[1]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 李娴.成都理工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山地型世界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三元模式研究[D]. 闫丽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3
[2]都市群依托型山岳休闲度假地发展探讨[D]. 李洪.山东大学 2008
[3]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夏小江.成都理工大学 2007
[4]山岳型旅游地生态旅游评价与规划研究[D]. 许春霞.同济大学 2007
[5]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D]. 王瑞花.昆明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60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6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