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 ——以福建省永春县岵山盆地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5 00:12
2000年后,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提高,以通讯技术和交通方式为核心的变革将城市与乡村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开放型网络中,而且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开始明显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特征。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旅游成为城市消费体系中重要的环节,而且近年来乡村旅游研究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多方面的关注,成为区域城乡统筹供需关系中的经济支点。本文在对空间生产、消费文化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对福建省区域旅游时空修复以及对岵山盆地的旅游开发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方面,对列菲伏尔和哈维等西方新马克思学派理论学者以及对布迪厄和鲍德里亚等后现代消费文化学者的观点和主要模型进行回顾,并指出国内现阶段研究不足,为实证分析部分提供理论依据。在宏观实证方面,本文从空间的供给与需求两个层面对福建省区域时空修复过程进行分析,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对区域旅游消费空间特征进行度量,指出旅游生产与消费的在资本时空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在微观实证方面,本文运用空间生产三元论对岵山盆地的原居民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时期和政府与开发商主导时期的空间生产过程进行解读,以说明在岵山空间生产不同阶段中原居民、政府与开...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岵山盆地现状高程分析 (4)建成环境 在岵山盆地中分布了建设年份从明代至民国的350间古厝,而且每栋古厝保护价值
‐2岵山盆地古厝综合历史价值评价图
‐3现状古树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发展对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拉动效应研究[J]. 苏建军,孙根年,徐璋勇. 旅游学刊. 2014(02)
[2]“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 曹迎春,张玉坤. 建筑学报. 2013(12)
[3]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经济重构——开放的村落和被消费的乡村[J]. 王瑗.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10)
[4]周庄古镇创造性破坏与地方身份转化[J]. 姜辽,苏勤. 地理学报. 2013(08)
[5]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 李亚娟,陈田,王婧,汪德根. 地理研究. 2013(08)
[6]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J]. 桂榕,吕宛青. 人文地理. 2013(03)
[7]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 赵晨.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3)
[8]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J]. 封志明,杨玲,杨艳昭,游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01)
[9]当代城市空间的符号价值[J]. 季松. 建筑与文化. 2013(01)
[10]乡村旅游客源结构分析——以西安市上王村农家乐为例[J]. 杨新军,李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硕士论文
[1]杭州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互动过程研究[D]. 周文丝.浙江大学 2013
[2]乡村旅游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 陈江妹.浙江农林大学 2012
[3]空间生产视角下风景名胜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特征与机制研究[D]. 阮梦乔.南京大学 2012
[4]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生产与社会再造[D]. 邵祁峰.南京大学 2013
[5]厦门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 张岳军.华侨大学 2011
[6]城郊地区的空间生产及其实践逻辑[D]. 李树礼.吉林大学 2011
[7]城市商业步行街设计研究[D]. 邹瑜.重庆大学 2010
[8]乡村旅游景观的本土化规划设计研究[D]. 郭涛.东北林业大学 2009
[9]永定县洪坑村土楼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 林爱明.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0]福州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D]. 李贤金.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6681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岵山盆地现状高程分析 (4)建成环境 在岵山盆地中分布了建设年份从明代至民国的350间古厝,而且每栋古厝保护价值
‐2岵山盆地古厝综合历史价值评价图
‐3现状古树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发展对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拉动效应研究[J]. 苏建军,孙根年,徐璋勇. 旅游学刊. 2014(02)
[2]“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 曹迎春,张玉坤. 建筑学报. 2013(12)
[3]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经济重构——开放的村落和被消费的乡村[J]. 王瑗.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10)
[4]周庄古镇创造性破坏与地方身份转化[J]. 姜辽,苏勤. 地理学报. 2013(08)
[5]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 李亚娟,陈田,王婧,汪德根. 地理研究. 2013(08)
[6]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J]. 桂榕,吕宛青. 人文地理. 2013(03)
[7]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 赵晨.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3)
[8]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J]. 封志明,杨玲,杨艳昭,游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01)
[9]当代城市空间的符号价值[J]. 季松. 建筑与文化. 2013(01)
[10]乡村旅游客源结构分析——以西安市上王村农家乐为例[J]. 杨新军,李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硕士论文
[1]杭州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互动过程研究[D]. 周文丝.浙江大学 2013
[2]乡村旅游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 陈江妹.浙江农林大学 2012
[3]空间生产视角下风景名胜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特征与机制研究[D]. 阮梦乔.南京大学 2012
[4]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生产与社会再造[D]. 邵祁峰.南京大学 2013
[5]厦门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 张岳军.华侨大学 2011
[6]城郊地区的空间生产及其实践逻辑[D]. 李树礼.吉林大学 2011
[7]城市商业步行街设计研究[D]. 邹瑜.重庆大学 2010
[8]乡村旅游景观的本土化规划设计研究[D]. 郭涛.东北林业大学 2009
[9]永定县洪坑村土楼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 林爱明.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0]福州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D]. 李贤金.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6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7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