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研究 ——以福建省永泰县嵩口古镇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1 23:4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历史古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的古镇传统文化,与凝结了先人勤劳与智慧而建成的历史建筑,一同构成了历史古镇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它们同时记录着古镇发展的足迹以及承载了古镇文明的积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历史古镇的传统风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即使是留存有较好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也难以幸免于难,甚至由于不合理保护所带来的二次冲击,导致传统风貌无奈地面临消亡。如何寻求一条永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真正的得以保护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以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检索、田野调查、总结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结合福建省永泰县嵩口古镇的保护规划实践,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首先对研究对象的定义进行界定,通过分析我国现有历史文化名镇的具体情况,从自然、文化及经济三个方面对影响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形成的因素进行探究。随后,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分析总结国内外优秀成果,提炼出适合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2)依据理论的指导,结合前...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1 国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基础研究
2.1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历史文化名镇
2.1.2 传统风貌
2.2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然地理环境
2.2.2 地域文化特征
2.2.3 社会经济水平
2.3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相关理论
2.3.1 系统理论
2.3.2 场所理论
2.3.3 愈合理论
3.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构成要素及特点研究
3.1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构成要素
3.1.1 古镇景观要素
3.1.2 自然环境要素
3.1.3 人文环境要素
3.2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特点
3.2.1 历史性
3.2.2 地域性
3.2.3 可识别性
3.2.4 不可逆性
3.2.5 生活原真性
4.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原则与对策分析
4.1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保护制度与管理问题
4.1.2 社会与建设问题
4.1.3 居住与生态环境问题
4.1.4 旅游与开发问题
4.2 国内外保护规划优秀实例借鉴
4.2.1 德国巴伐利亚州村落风貌保护——公众参与的优秀案例
4.2.2 日本白川乡合掌村保护——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优秀案例
4.2.3 台湾高雄美浓镇保护——社区总体营造的优秀案例
4.2.4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国内古镇保护的经典案例
4.3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原则
4.3.1 原真性原则
4.3.2 整体性原则
4.3.3 动态性原则
4.3.4 永续性原则
4.4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对策
4.4.1 合理制定保护政策引导公众参与
4.4.2 正确处理地域特征与保护的关系
4.4.3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古镇环境
4.4.4 重塑古镇传统文化的氛围与表达
4.5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模式研究
4.5.1 分离式
4.5.2 融合式
4.5.3 综合式
5. 综合式保护模式实例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嵩口古镇为例
5.1 嵩口古镇概况
5.1.1 嵩口古镇基础概况
5.1.2 嵩口古镇历史沿革
5.1.3 嵩口古镇地方特色
5.2 嵩口古镇传统风貌特色
5.2.1 古镇景观要素
5.2.2 自然环境要素
5.2.3 传统文化要素
5.3 嵩口古镇传统风貌保护与发展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5.3.1 历史建筑分散,风貌缺乏整体性
5.3.2 保护重心偏离,新建筑风格混乱
5.3.3 居住方式变化,街巷空间遭破坏
5.3.4 生活方式改变,历史要素遭遗弃
5.3.5 现代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缺重视
5.4 嵩口古镇传统风貌保护策略与规划方案实践
5.4.1 古镇传统风貌整体“愈合”
5.4.2 古镇传统风貌细节“愈合”
5.4.3 古镇传统风貌的“造血再生”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熊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2]农村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景观开发为例[J]. 顾小玲. 建筑与文化. 2013(03)
[3]永泰嵩口古民居建筑装饰赏析[J]. 黄善勇.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2(05)
[4]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四种模式[J]. 罗杨.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2(04)
[5]基于场所理论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以武夷山市五夫镇为例[J]. 袁丽,傅林,黄俊,李蓉. 中外建筑. 2012(05)
[6]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J]. 李枝秀. 江西社会科学. 2012(01)
[7]基于地域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特征分析[J]. 周旭,何兆阳,金熙,王燕,王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8]德国农村更新中的村落风貌保护策略——以巴伐利亚州农村为例[J]. 黄一如,陆娴颖. 建筑学报. 2011(04)
[9]小城镇更新中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延承探析[J]. 杨航. 小城镇建设. 2011(01)
[10]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 地理学报. 2010(12)
博士论文
[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 黄家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D]. 罗瑜斌.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 李贺楠.天津大学 2006
[4]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 蔡晓丰.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风貌的保护研究[D]. 梁琦.河北农业大学 2014
[2]基于场所理论的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环境空间设计研究[D]. 章腾.北京交通大学 2013
[3]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研究[D]. 王娜.江南大学 2009
[4]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 康健.太原理工大学 2008
[5]历史古镇保护与规划研究[D]. 祁艳.东南大学 2005
[6]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 王今琪.北京林业大学 2005
[7]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 谭晓红.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9775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1 国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基础研究
2.1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历史文化名镇
2.1.2 传统风貌
2.2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然地理环境
2.2.2 地域文化特征
2.2.3 社会经济水平
2.3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相关理论
2.3.1 系统理论
2.3.2 场所理论
2.3.3 愈合理论
3.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构成要素及特点研究
3.1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构成要素
3.1.1 古镇景观要素
3.1.2 自然环境要素
3.1.3 人文环境要素
3.2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特点
3.2.1 历史性
3.2.2 地域性
3.2.3 可识别性
3.2.4 不可逆性
3.2.5 生活原真性
4.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原则与对策分析
4.1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保护制度与管理问题
4.1.2 社会与建设问题
4.1.3 居住与生态环境问题
4.1.4 旅游与开发问题
4.2 国内外保护规划优秀实例借鉴
4.2.1 德国巴伐利亚州村落风貌保护——公众参与的优秀案例
4.2.2 日本白川乡合掌村保护——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优秀案例
4.2.3 台湾高雄美浓镇保护——社区总体营造的优秀案例
4.2.4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国内古镇保护的经典案例
4.3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原则
4.3.1 原真性原则
4.3.2 整体性原则
4.3.3 动态性原则
4.3.4 永续性原则
4.4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对策
4.4.1 合理制定保护政策引导公众参与
4.4.2 正确处理地域特征与保护的关系
4.4.3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古镇环境
4.4.4 重塑古镇传统文化的氛围与表达
4.5 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模式研究
4.5.1 分离式
4.5.2 融合式
4.5.3 综合式
5. 综合式保护模式实例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嵩口古镇为例
5.1 嵩口古镇概况
5.1.1 嵩口古镇基础概况
5.1.2 嵩口古镇历史沿革
5.1.3 嵩口古镇地方特色
5.2 嵩口古镇传统风貌特色
5.2.1 古镇景观要素
5.2.2 自然环境要素
5.2.3 传统文化要素
5.3 嵩口古镇传统风貌保护与发展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5.3.1 历史建筑分散,风貌缺乏整体性
5.3.2 保护重心偏离,新建筑风格混乱
5.3.3 居住方式变化,街巷空间遭破坏
5.3.4 生活方式改变,历史要素遭遗弃
5.3.5 现代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缺重视
5.4 嵩口古镇传统风貌保护策略与规划方案实践
5.4.1 古镇传统风貌整体“愈合”
5.4.2 古镇传统风貌细节“愈合”
5.4.3 古镇传统风貌的“造血再生”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熊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2]农村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景观开发为例[J]. 顾小玲. 建筑与文化. 2013(03)
[3]永泰嵩口古民居建筑装饰赏析[J]. 黄善勇.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2(05)
[4]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四种模式[J]. 罗杨.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2(04)
[5]基于场所理论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以武夷山市五夫镇为例[J]. 袁丽,傅林,黄俊,李蓉. 中外建筑. 2012(05)
[6]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J]. 李枝秀. 江西社会科学. 2012(01)
[7]基于地域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特征分析[J]. 周旭,何兆阳,金熙,王燕,王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8]德国农村更新中的村落风貌保护策略——以巴伐利亚州农村为例[J]. 黄一如,陆娴颖. 建筑学报. 2011(04)
[9]小城镇更新中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延承探析[J]. 杨航. 小城镇建设. 2011(01)
[10]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 地理学报. 2010(12)
博士论文
[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 黄家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D]. 罗瑜斌.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 李贺楠.天津大学 2006
[4]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 蔡晓丰.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风貌的保护研究[D]. 梁琦.河北农业大学 2014
[2]基于场所理论的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环境空间设计研究[D]. 章腾.北京交通大学 2013
[3]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研究[D]. 王娜.江南大学 2009
[4]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 康健.太原理工大学 2008
[5]历史古镇保护与规划研究[D]. 祁艳.东南大学 2005
[6]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 王今琪.北京林业大学 2005
[7]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 谭晓红.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9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8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