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

发布时间:2022-08-10 19:57
  梅山地区涵盖湘中大部,影响到四川、贵州等中国西南地区,蕴于其地的梅山文化源于中华始祖之一蚩尤帝,是一种宝贵的地域文化。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是梅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价值多重,类型多样,遗产原生,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呈现变迁性特点。如何保护、利用这些景观?在现代语境下怎样促进这些景观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它关系到梅山地区景观建设、文化传承、社会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对地域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建构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综合性强、内容复杂的课题,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文化景观再现”是该课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以“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为论题,研究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复兴的理论及方法,从一个侧面保护梅山文化,促进该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同时探索这一主题广泛的理论应用可行性。全文共七章,主体分为四大部分:基础研究、总体策略、技术方法、评价体系。绪论中的“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及“相关概念”阐释,明晰了研究的范畴和起点,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二章“基于生成发展、现状分析的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缘起
        1.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 相关概念阐释
        1.2.1 梅山地区
        1.2.2 历史文化景观
        1.2.3 再现
        1.2.4 适应性再现
    1.3 选题
        1.3.1 意义及创新点
        1.3.2 研究内容
        1.3.3 调研情况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2章 基于生成发展、现状分析的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导向研究
    2.1 生成发展语境
        2.1.1 自然语境
        2.1.2 人文语境
    2.2 景观现状分析
        2.2.1 以遗产和资源为组分的景观价值“多重性”
        2.2.2 自然、人文基底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
        2.2.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景观风貌的“变迁性”
        2.2.4 遗产价值视野下景观内质的“原生性”
    2.3 生成发展、现状分析的适应性再现导向意义
    2.4 小结
第3章 梅山文化核心对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分析
    3.1 梅山文化核心
    3.2 梅山地区原始宗教观念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2.1 梅山原始宗教观念概述
        3.2.2 “梁”“柱”崇拜对住屋竖向空间功能层次的影响
        3.2.3 土地庙景观
        3.2.4 理想景观模式
    3.3 梅山地区审美观念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3.1 时空合一
        3.3.2 整体合一
        3.3.3 精神、物质合一
    3.4 梅山地区营造观念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4.1 木构
        3.4.2 布局灵活
        3.4.3 巧妙防潮
    3.5 梅山地区环境观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5.1 聚落选址布局——“山环水抱”型风水结构模式
        3.5.2 住屋与整体环境协调
    3.6 梅山地区朴实民风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6.1 茶亭
        3.6.2 风雨桥
    3.7 小结
第4章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总体策略
    4.1 目标与原则
        4.1.1 目标
        4.1.2 原则
    4.2 总体策略一:内在关系的协调
        4.2.1 保护与发展之“度”的平衡
        4.2.2 现代与传统的巧妙结合
    4.3 总体策略二:基本要素的整合
        4.3.1 自然与文化要素的有机融合
        4.3.2 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转化整合
    4.4 总体策略三: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
    4.5 小结
第5章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技术方法
    5.1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途径探索
        5.1.1 原住民地再现
        5.1.2 非原住民地再现
        5.1.3 再现途径拟用举例
    5.2 “原型”优化再现
        5.2.1 技术理论依据——从建筑类型学到景观类型学
        5.2.2 “原型”优化法
    5.3 “原型”优化法在原生地再现中的运用——以城步桃林村项目为例
        5.3.1 城步桃林村项目简介
        5.3.2 原住民地再现中“原型”优化法运用要点
        5.3.3 桃林村景观“原型”分析
        5.3.4 “原型”转化设计分析
    5.4 “原型”优化法在非原住民地再现中的运用——以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项目为例
        5.4.1 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项目简介
        5.4.2 非原住民地再现中“原型”优化法运用要点
        5.4.3 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景观“原型”分析
        5.4.4 “原型”转化设计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梅山地区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的技术方法
    6.1 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意义
    6.2 梅山地区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分类与特点
        6.2.1 资源分类
        6.2.2 资源特点
    6.3 梅山地区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技术方法
        6.3.1 基本方法:文化载体提炼再现
        6.3.2 重要方法:文化意境营造重现
        6.3.3 特别方法:文化类型物化转变
    6.4 小结
第7章 历史文化景观再现”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
    7.1 历史文化景观评价概述
        7.1.1 景观价值评价
        7.1.2 历史文化景观价值评价
    7.2 历史文化景观再现“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
        7.2.1 评价体系建构必要性
        7.2.2 评价体系特点
        7.2.3 历史文化景观再现“适应性”评价体系
    7.3 评价体系应用分析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作品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造与延续——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概念的界定[J]. 刘旻.  建筑学报. 2011(05)
[2]以类型学引导的徽派景观体系的现代复兴[J]. 吴敏,江海东,吴前宏.  建筑学报. 2011(S1)
[3]风景区建筑改造的类型学方法研究——以福建邵武天成岩风景区锦溪坊为例[J]. 戴代新,汤里平,倪亦南.  新建筑. 2011(02)
[4]基于类型学方法的北京四合院的保护和再生[J]. 任晋锋,吕斌.  城市规划. 2010(10)
[5]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J]. 李凡,朱竑,黄维.  人文地理. 2010(04)
[6]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 殷帆,刘鲁,汪芳.  国际城市规划. 2010(03)
[7]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J]. 陈飞.  建筑学报. 2010(04)
[8]数理,空间与光——泽纳基斯给我们的启示[J]. 孟刚.  华中建筑. 2010(03)
[9]论新化山歌的传承与艺术特点[J]. 周涵,杨建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01)
[10]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与国际共识(二)[J]. 单霁翔.  建筑创作. 2009(07)

硕士论文
[1]城步苗族自治县桃林村民居改造与地域文化的保护[D]. 刘巧梅.湖南大学 2010
[2]古梅山峒区域梅山教探究[D]. 田艳.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城市景观设计类型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 杨隽伟.同济大学 2008
[4]试论园林静态观赏空间视觉秩序的构建[D]. 蒋天洁.华中农业大学 2007
[5]我国当代乡村设计初探[D]. 徐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6]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乡村意境的营造及研究[D]. 陈丽红.湖南大学 2006
[7]土地庙与乡村环境景观的研究[D]. 张莎.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74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74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