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重庆本土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0 15:36
随着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三峡库区移民区的建设、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重庆面临巨大的建设契机,但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建设方面的问题,如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不足,文化表达错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缘于未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作为设计的依据而进行考量,但这恰恰是本土建筑设计立足的基础,当下对本土建筑设计的研究具有实时的意义。由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是本土建筑形成的基础,文章通过对影响重庆本土建筑创作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分析,以及对传统建筑应对自然生态的策略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应方式的总结,从而试图寻找本土建筑的实质内涵,以此对当代本土建筑创作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结合当代重庆的时代特征,提出当代重庆典型的场地设计策略、适宜性气候策略和回归本土文化的建造策略。文章最后通过实际案例的解读,为策略进行一定的佐证与解释,并表达在策略使用过程中综合权衡的设计思路。以此期望对重庆正在广泛开展的城乡建设提供当代本土建筑设计的理论与策略。论文共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作为整个论文导引,主要阐述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是对重庆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特征分析,...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课题的来源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方法
1.3 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本土建筑研究综述
1.3.2 国内本土建筑研究综述
1.3.3 重庆地区山地建筑研究综述
1.3.4 既往研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1.4 论文框架
2 重庆本土建筑创作的背景分析
2.1 自然生态
2.1.1 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2 人文生态
2.2.1 传统巴渝文化特征
2.2.2 当代重庆的时代特征
2.3 重庆传统建筑表现特征
2.3.1 群体布局特征
2.3.2 单体建筑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契合山地的当代重庆建筑场地策略
3.1 传统建筑接地原则及启示
3.1.1 传统建筑的接地策略
3.1.2 传统接地策略启示
3.2 以多台为主的“筑台”策略
3.3 适应滨水山地的“架空”策略
3.4 建筑景观化的“入地”策略
3.5 化整为零的“山地庭院”策略
3.6 建筑与交通功能的整合策略
3.6.1 建筑与车行交通空间的整合
3.6.2 建筑与人行交通空间的整合
3.7 本章小结
4 应对特殊气候的当代重庆建筑适宜性气候策略
4.1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及启示
4.1.1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
4.1.2 重庆当代建筑的适宜性气候策略的启示
4.2 注重山地微气候的总体布局策略
4.2.1 利用水陆风的建筑布局
4.2.2 利用地形风的建筑布局
4.3 以隔热为主的形态设计策略
4.3.1 以隔热策略为侧重点的思辨
4.3.2 建筑形态的自遮阳设计
4.3.3 立体绿化的隔热设计
4.4 利于通风的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4.4.1 以通风策略为侧重点的思辨
4.4.2 利于通风的“分层天井”设计
4.4.3 利于通风的“现代抱厅”设计
4.4.4 利于通风的“中介空间”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回归本土文化的当代重庆建筑建造策略
5.1 传统建筑对地域文化表达与启示
5.2 “地域心理”审美主导的造型策略
5.2.1 影射山水环境的象征表达
5.2.2 隐喻自然元素的抽象表达
5.2.3 唤起集体记忆共鸣的隐喻表达
5.2.4 对民俗意念及图腾的物化表达
5.3 建筑空间的传承策略
5.3.1 对传统空间组织模式的因借
5.3.2 对传统细部空间形态的移植
5.4 适宜技术的应用策略
5.4.1 传统技术的当代创新
5.4.2 当代技术的批判吸收
5.5 本土材料的更新策略
5.5.1 本土材料的异化使用
5.5.2 当代材料的置换表达
5.6 本章小结
6 实践解读——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艺术馆设计
6.1 项目背景解读
6.2 场地策略解读
6.2.1 用地现状
6.2.2 利用地形高差的场地设计策略
6.3 气候策略解读
6.3.1 微气候环境
6.3.2 利于隔热、通风的形态设计策略
6.4 文化策略解读
6.4.1 呼应具体环境的建筑造型策略
6.4.2 乡土文化的隐喻表达
6.4.3 建筑细部表达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艺术馆设计方案》文本及施工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悠闲与轻松的意境——重庆江北嘴聚贤岩景观建筑[J]. 戴志中. 建筑与文化. 2011(12)
[2]重庆山地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 何静,田永中,高阳华,明小鸿,陈志军,杨世琦.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3]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 卢健松. 建筑学报. 2008(07)
[4]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J]. 戴志中. 城市建筑. 2006(08)
[5]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J]. 刘家琨. 世界建筑. 2006(06)
[6]国内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J]. 袁牧. 建筑师. 2005(03)
[7]回归建筑本质的山地建筑创作[J]. 戴志中. 重庆建筑. 2005(01)
[8]批判的地域主义[J]. 沈克宁. 建筑师. 2004(05)
[9]在“建构”之外——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引发的批评[J]. 彭怒. 时代建筑. 2003(05)
[10]篇首语[J]. 林少伟. 世界建筑. 2003(0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D]. 郝曙光.东南大学 2006
[2]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 卢峰.重庆大学 2004
[3]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 杨宇振.重庆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本土化建筑表皮的材料建构研究[D]. 薛欣慰.大连理工大学 2012
[2]从本土建筑师的师承关系解读本土设计的发展历程[D]. 李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1
[3]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D]. 唐康硕.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巴蜀本土建筑的回归[D]. 杨(炎炎).重庆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73898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课题的来源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方法
1.3 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本土建筑研究综述
1.3.2 国内本土建筑研究综述
1.3.3 重庆地区山地建筑研究综述
1.3.4 既往研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1.4 论文框架
2 重庆本土建筑创作的背景分析
2.1 自然生态
2.1.1 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2 人文生态
2.2.1 传统巴渝文化特征
2.2.2 当代重庆的时代特征
2.3 重庆传统建筑表现特征
2.3.1 群体布局特征
2.3.2 单体建筑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契合山地的当代重庆建筑场地策略
3.1 传统建筑接地原则及启示
3.1.1 传统建筑的接地策略
3.1.2 传统接地策略启示
3.2 以多台为主的“筑台”策略
3.3 适应滨水山地的“架空”策略
3.4 建筑景观化的“入地”策略
3.5 化整为零的“山地庭院”策略
3.6 建筑与交通功能的整合策略
3.6.1 建筑与车行交通空间的整合
3.6.2 建筑与人行交通空间的整合
3.7 本章小结
4 应对特殊气候的当代重庆建筑适宜性气候策略
4.1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及启示
4.1.1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
4.1.2 重庆当代建筑的适宜性气候策略的启示
4.2 注重山地微气候的总体布局策略
4.2.1 利用水陆风的建筑布局
4.2.2 利用地形风的建筑布局
4.3 以隔热为主的形态设计策略
4.3.1 以隔热策略为侧重点的思辨
4.3.2 建筑形态的自遮阳设计
4.3.3 立体绿化的隔热设计
4.4 利于通风的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4.4.1 以通风策略为侧重点的思辨
4.4.2 利于通风的“分层天井”设计
4.4.3 利于通风的“现代抱厅”设计
4.4.4 利于通风的“中介空间”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回归本土文化的当代重庆建筑建造策略
5.1 传统建筑对地域文化表达与启示
5.2 “地域心理”审美主导的造型策略
5.2.1 影射山水环境的象征表达
5.2.2 隐喻自然元素的抽象表达
5.2.3 唤起集体记忆共鸣的隐喻表达
5.2.4 对民俗意念及图腾的物化表达
5.3 建筑空间的传承策略
5.3.1 对传统空间组织模式的因借
5.3.2 对传统细部空间形态的移植
5.4 适宜技术的应用策略
5.4.1 传统技术的当代创新
5.4.2 当代技术的批判吸收
5.5 本土材料的更新策略
5.5.1 本土材料的异化使用
5.5.2 当代材料的置换表达
5.6 本章小结
6 实践解读——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艺术馆设计
6.1 项目背景解读
6.2 场地策略解读
6.2.1 用地现状
6.2.2 利用地形高差的场地设计策略
6.3 气候策略解读
6.3.1 微气候环境
6.3.2 利于隔热、通风的形态设计策略
6.4 文化策略解读
6.4.1 呼应具体环境的建筑造型策略
6.4.2 乡土文化的隐喻表达
6.4.3 建筑细部表达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艺术馆设计方案》文本及施工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悠闲与轻松的意境——重庆江北嘴聚贤岩景观建筑[J]. 戴志中. 建筑与文化. 2011(12)
[2]重庆山地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 何静,田永中,高阳华,明小鸿,陈志军,杨世琦.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3]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 卢健松. 建筑学报. 2008(07)
[4]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J]. 戴志中. 城市建筑. 2006(08)
[5]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J]. 刘家琨. 世界建筑. 2006(06)
[6]国内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J]. 袁牧. 建筑师. 2005(03)
[7]回归建筑本质的山地建筑创作[J]. 戴志中. 重庆建筑. 2005(01)
[8]批判的地域主义[J]. 沈克宁. 建筑师. 2004(05)
[9]在“建构”之外——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引发的批评[J]. 彭怒. 时代建筑. 2003(05)
[10]篇首语[J]. 林少伟. 世界建筑. 2003(0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D]. 郝曙光.东南大学 2006
[2]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 卢峰.重庆大学 2004
[3]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 杨宇振.重庆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本土化建筑表皮的材料建构研究[D]. 薛欣慰.大连理工大学 2012
[2]从本土建筑师的师承关系解读本土设计的发展历程[D]. 李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1
[3]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D]. 唐康硕.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巴蜀本土建筑的回归[D]. 杨(炎炎).重庆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73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7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