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7 12:19
建筑作为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和定居的主要手段,与特定的地点和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聚落与建筑形态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当时当地自然及社会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具有时间、空间的限定和不断发展、自我更新的特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建筑的地域性作为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建筑学界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巴渝文化由于其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人文个性。在当前重庆直辖、三峡库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巴渝文化的本土意识及地域特征逐渐得到重视和发掘。重庆地区的建筑创作作为地域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日益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建筑创作体系,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与迫切性。论文从微观—个体建筑、中观—建筑群、宏观—城市整体三个层面对本课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论文首先界定了重庆地区的文化地域概念,对重庆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意义、目的、主要课题及研究现...
【文章页数】:2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重庆地区文化地域概念及地理范围
1.2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研究的意义、目的与范围
1.3 重庆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现状
1.3.1 相关学科的研究概述
1.3.2 建筑学及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概述
1.4 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探索
1.4.1 国外地域性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并行发展的探索历程
1.4.2 国内地域性建筑-从民族形式探索到多元共存:
1.5 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框架
1.5.1 人文地理学理论发展评述
1.5.2 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发展评述
1.5.3 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框架
2 重庆地区建筑地域性背景分析
2.1 重庆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1.1 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2 巴渝文化的特征
2.2.1 独特、融合的多元文化特征:
2.2.2 滨水和山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2.2.3 开放、突变的近代文化特征:
2.2.4 兼容、强调地域特色的当代文化特征:
2.3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成就及特点
2.3.1 秦以前,以巴文化为中心的土著文化时期:
2.3.2 战国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和同化时期:(秦、汉、唐、宋)
2.3.3 明清:多元文化融合时期:
2.3.4 重庆开埠前后西方文化影响时期:
2.3.5 重庆设市至抗日战争时期:本土多元文化的融合。
2.3.6 解放初期至1970年代末:曲折缓慢发展的几个时期:
2.3.7 1980年代以来,地域性与多元化发展时期:
2.4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2.4.1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总体布局特征:
2.4.2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单体特征
3 地形、气候与建筑创作-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自然环境的地域性表现
3.1 建筑对地形的适应
3.1.1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对山地适应的差异
3.1.2 当前山地建筑对地形适应的创作特征分析:
3.1.3 多重复合、立体的交通解决方式:
3.1.4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
3.2 建筑对地方气候的适应
3.2.1 建筑总体布局对气候的适应
3.2.2 建筑单体设计对气候的适应:
3.2.3 建筑细部设计对气候的适应:
4 地方文脉、时代特征与建筑创作-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人文特征的地域性表现
4.1 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发展
4.1.1 街道空间的复兴与整合
4.1.2 新旧建筑的协调与更新;
4.2 当前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倾向
4.2.1 当前重庆地区建筑创作时代特征分析:
4.2.2 当前重庆地区建筑造型风格倾向及其处理手法分析
5 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与共生--重庆地区城市设计及公共景观特色塑造策略
5.1 当前重庆地区城市公共景观塑造的主要特征及问题
5.1.1 局部行为多于全局观念,政府行为多于民间自觉行为
5.1.2 观赏性多于实用性,眼前利益多于长远利益
5.1.3 现有景观设施没有体现出重庆地区的山水文化特征:
5.1.4 对城市中的零散公共用地和特殊景观用地的价值认识不足
5.1.5 城市街道的空间品质及步行特征逐步衰退。
5.2 当前重庆地区城市公共景观特色的塑造策略
5.2.1 保持城市自然轮廓线的措施
5.2.2 城市山地道路的景观设计
5.2.3 恢复垂直街道空间在城市景观中的骨架作用
5.2.4 结合历史建筑保护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5.2.5 将滨水地带作为今后城市景观开发的重点:
5.2.6 将零散分离的景观资源系统化
5.2.7 地域性特色的细节表达
5.2.8 屋顶、阳台、坡坎等垂直绿化的开发与利用
5.2.9 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关系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 沈清基. 城市规划. 2001(11)
[2]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 赵钢. 华中建筑. 2001(02)
[3]“镶嵌”于巴黎老街区中的新建筑[J]. 金卫钧. 建筑学报. 2001(04)
[4]德国图宾根城南新区建设给我们的启示[J]. 黄琲斐. 世界建筑. 2001(04)
[5]面向生态的住区绿化设计[J]. 周铁军,王雪松. 世界建筑. 2001(04)
[6]重庆近代建筑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J]. 刘川. 建筑学报. 2000(11)
[7]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 王路. 建筑学报. 2000(11)
[8]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 桂丹,毛其智. 世界建筑. 2000(10)
[9]重庆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余颖. 新建筑. 2000(05)
[10]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J]. 丁沃沃. 时代建筑. 2000(03)
本文编号:3679210
【文章页数】:2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重庆地区文化地域概念及地理范围
1.2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研究的意义、目的与范围
1.3 重庆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现状
1.3.1 相关学科的研究概述
1.3.2 建筑学及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概述
1.4 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探索
1.4.1 国外地域性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并行发展的探索历程
1.4.2 国内地域性建筑-从民族形式探索到多元共存:
1.5 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框架
1.5.1 人文地理学理论发展评述
1.5.2 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发展评述
1.5.3 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框架
2 重庆地区建筑地域性背景分析
2.1 重庆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1.1 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2 巴渝文化的特征
2.2.1 独特、融合的多元文化特征:
2.2.2 滨水和山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2.2.3 开放、突变的近代文化特征:
2.2.4 兼容、强调地域特色的当代文化特征:
2.3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成就及特点
2.3.1 秦以前,以巴文化为中心的土著文化时期:
2.3.2 战国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和同化时期:(秦、汉、唐、宋)
2.3.3 明清:多元文化融合时期:
2.3.4 重庆开埠前后西方文化影响时期:
2.3.5 重庆设市至抗日战争时期:本土多元文化的融合。
2.3.6 解放初期至1970年代末:曲折缓慢发展的几个时期:
2.3.7 1980年代以来,地域性与多元化发展时期:
2.4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2.4.1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总体布局特征:
2.4.2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单体特征
3 地形、气候与建筑创作-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自然环境的地域性表现
3.1 建筑对地形的适应
3.1.1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对山地适应的差异
3.1.2 当前山地建筑对地形适应的创作特征分析:
3.1.3 多重复合、立体的交通解决方式:
3.1.4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
3.2 建筑对地方气候的适应
3.2.1 建筑总体布局对气候的适应
3.2.2 建筑单体设计对气候的适应:
3.2.3 建筑细部设计对气候的适应:
4 地方文脉、时代特征与建筑创作-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人文特征的地域性表现
4.1 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发展
4.1.1 街道空间的复兴与整合
4.1.2 新旧建筑的协调与更新;
4.2 当前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倾向
4.2.1 当前重庆地区建筑创作时代特征分析:
4.2.2 当前重庆地区建筑造型风格倾向及其处理手法分析
5 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与共生--重庆地区城市设计及公共景观特色塑造策略
5.1 当前重庆地区城市公共景观塑造的主要特征及问题
5.1.1 局部行为多于全局观念,政府行为多于民间自觉行为
5.1.2 观赏性多于实用性,眼前利益多于长远利益
5.1.3 现有景观设施没有体现出重庆地区的山水文化特征:
5.1.4 对城市中的零散公共用地和特殊景观用地的价值认识不足
5.1.5 城市街道的空间品质及步行特征逐步衰退。
5.2 当前重庆地区城市公共景观特色的塑造策略
5.2.1 保持城市自然轮廓线的措施
5.2.2 城市山地道路的景观设计
5.2.3 恢复垂直街道空间在城市景观中的骨架作用
5.2.4 结合历史建筑保护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5.2.5 将滨水地带作为今后城市景观开发的重点:
5.2.6 将零散分离的景观资源系统化
5.2.7 地域性特色的细节表达
5.2.8 屋顶、阳台、坡坎等垂直绿化的开发与利用
5.2.9 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关系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 沈清基. 城市规划. 2001(11)
[2]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 赵钢. 华中建筑. 2001(02)
[3]“镶嵌”于巴黎老街区中的新建筑[J]. 金卫钧. 建筑学报. 2001(04)
[4]德国图宾根城南新区建设给我们的启示[J]. 黄琲斐. 世界建筑. 2001(04)
[5]面向生态的住区绿化设计[J]. 周铁军,王雪松. 世界建筑. 2001(04)
[6]重庆近代建筑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J]. 刘川. 建筑学报. 2000(11)
[7]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 王路. 建筑学报. 2000(11)
[8]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 桂丹,毛其智. 世界建筑. 2000(10)
[9]重庆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余颖. 新建筑. 2000(05)
[10]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J]. 丁沃沃. 时代建筑. 2000(03)
本文编号:3679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7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