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31 20:49
北京市浅山区是山区中较为特殊的部分,是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区,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浅山区乡村的发展对区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发展中面临着盲目性、趋同性等问题,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风貌遭到破坏。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在系统性和针对性方面尚有欠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以及浅山区这一特殊地理区位的乡村景观关注较少。本文立足北京市浅山区,对乡村景观评价及优化策略进行针对性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国内外浅山区以及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发掘我国相关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局限性,总结国外理论实践经验,为浅山区乡村景观评价及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其次,通过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梳理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的历史沿革、景观要素、功能以及特点。在系统研究现有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特点和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选择8个样点村落进行评价,并对结果分别进行村...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市浅山区:城市过渡地带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双重压力
1.1.2 浅山区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求
1.1.3 乡村景观发展:推动浅山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浅山区
1.3.2 乡村景观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浅山区
2.1.1 国外浅山区相关研究
2.1.2 国内浅山区相关研究
2.2 乡村景观评价相关研究
2.2.1 国外乡村景观评价研究
2.2.2 国内乡村景观评价研究
2.3 乡村景观发展
2.3.1 乡村景观资源
2.3.2 乡村景观的发展与规划
2.3.3 乡村景观的传承与保护
2.4 小结
3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解析
3.1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历史沿革
3.1.1 乡村景观的形成机制
3.1.2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变迁
3.2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要素
3.2.1 自然景观
3.2.2 聚落景观
3.2.3 农业景观
3.2.4 人文景观
3.3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的功能
3.3.1 生产功能
3.3.2 生态功能
3.3.3 游憩功能
3.3.4 文化功能
3.4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特点
3.4.1 资源丰富性
3.4.2 格局不稳定
3.4.3 功能多样性
3.4.4 发展动态性
3.5 小结
4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框架
4.1.3 指标体系权重
4.1.4 评价指标标准
4.2 样点选择
4.3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
4.3.1 村落分析
4.3.2 自然景观要素分析
4.3.3 聚落景观要素分析
4.3.4 农业景观要素分析
4.3.5 人文景观要素分析
4.3.6 综合分析
4.4 小结
5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优化策略
5.1 优化原则
5.1.1 生态优先
5.1.2 以人为本
5.1.3 文化传承
5.2 基于综合评价的优化模式
5.2.1 依托优势创新发展
5.2.2 强化优势均衡发展
5.2.3 环境整治基础提升
5.3 浅山区乡村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5.3.1 保持大型斑块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5.3.2 增加小型斑块,丰富景观异质性
5.3.3 不同尺度增加联系,构建区域生态网络
5.4 自然景观优化策略
5.4.1 山林景观优化策略
5.4.2 水体景观优化策略
5.5 聚落景观优化策略
5.5.1 聚落建筑优化
5.5.2 聚落空间优化
5.6 农业景观优化策略
5.6.1 注重综合开发
5.6.2 突出产业特色
5.7 人文景观优化策略
5.7.1 传承保护
5.7.2 开发利用
5.7.3 创新发展
5.8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及对策[J]. 刘荣胜,廖珂.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6)
[2]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 陈琴,李名扬,李月臣,李沙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北京浅山区香山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探索[J]. 黄剑. 风景园林. 2018(12)
[4]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 余慧容,刘黎明. 城市规划. 2018(12)
[5]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以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绿道规划设计为例[J]. 李运远,饶成之,冯君明. 风景园林. 2017(12)
[6]乡村景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 刘芝兰. 农业工程. 2017(04)
[7]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 林箐. 风景园林. 2016(08)
[8]乡村景观价值评价要素及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J]. 王南希,陆琦. 风景园林. 2015(12)
[9]陂塘景观研究进展与评述[J]. 俞孔坚,姜芊孜,王志芳,李明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3)
[10]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 华中建筑. 2013(05)
博士论文
[1]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发展模式及规划设计研究[D]. 吕桂菊.山东农业大学 2018
[2]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D]. 冯艺佳.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生态敏感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任卓.武汉大学 2014
[4]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 陈英瑾.清华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旅游开发导向下的北京浅山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 郭秋萌.北京建筑大学 2018
[2]广西金秀县平道村瑶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D]. 聂珍臻.广西大学 2018
[3]集雨型绿地视角下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D]. 张恒玮.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4]陕北传统窑居村落乡土景观分析与保护发展研究[D]. 宦烨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5]基于感知觉分析的北京地区乡村景观研究[D]. 朱撼仑.北方工业大学 2017
[6]地域文化在边缘村庄物质要素中的体现[D]. 耿智慧.长安大学 2014
[7]北京市浅山区旅游园融资模式研究[D]. 苏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8]日本乡村景观研究[D]. 辛泊雨.北京林业大学 2013
[9]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 陈青红.浙江农林大学 2013
[10]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浅山区环境评价及功能分区研究[D]. 彭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3699696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市浅山区:城市过渡地带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双重压力
1.1.2 浅山区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求
1.1.3 乡村景观发展:推动浅山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浅山区
1.3.2 乡村景观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浅山区
2.1.1 国外浅山区相关研究
2.1.2 国内浅山区相关研究
2.2 乡村景观评价相关研究
2.2.1 国外乡村景观评价研究
2.2.2 国内乡村景观评价研究
2.3 乡村景观发展
2.3.1 乡村景观资源
2.3.2 乡村景观的发展与规划
2.3.3 乡村景观的传承与保护
2.4 小结
3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解析
3.1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历史沿革
3.1.1 乡村景观的形成机制
3.1.2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变迁
3.2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要素
3.2.1 自然景观
3.2.2 聚落景观
3.2.3 农业景观
3.2.4 人文景观
3.3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的功能
3.3.1 生产功能
3.3.2 生态功能
3.3.3 游憩功能
3.3.4 文化功能
3.4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特点
3.4.1 资源丰富性
3.4.2 格局不稳定
3.4.3 功能多样性
3.4.4 发展动态性
3.5 小结
4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框架
4.1.3 指标体系权重
4.1.4 评价指标标准
4.2 样点选择
4.3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
4.3.1 村落分析
4.3.2 自然景观要素分析
4.3.3 聚落景观要素分析
4.3.4 农业景观要素分析
4.3.5 人文景观要素分析
4.3.6 综合分析
4.4 小结
5 北京市浅山区乡村景观优化策略
5.1 优化原则
5.1.1 生态优先
5.1.2 以人为本
5.1.3 文化传承
5.2 基于综合评价的优化模式
5.2.1 依托优势创新发展
5.2.2 强化优势均衡发展
5.2.3 环境整治基础提升
5.3 浅山区乡村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5.3.1 保持大型斑块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5.3.2 增加小型斑块,丰富景观异质性
5.3.3 不同尺度增加联系,构建区域生态网络
5.4 自然景观优化策略
5.4.1 山林景观优化策略
5.4.2 水体景观优化策略
5.5 聚落景观优化策略
5.5.1 聚落建筑优化
5.5.2 聚落空间优化
5.6 农业景观优化策略
5.6.1 注重综合开发
5.6.2 突出产业特色
5.7 人文景观优化策略
5.7.1 传承保护
5.7.2 开发利用
5.7.3 创新发展
5.8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及对策[J]. 刘荣胜,廖珂.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6)
[2]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 陈琴,李名扬,李月臣,李沙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北京浅山区香山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探索[J]. 黄剑. 风景园林. 2018(12)
[4]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 余慧容,刘黎明. 城市规划. 2018(12)
[5]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以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绿道规划设计为例[J]. 李运远,饶成之,冯君明. 风景园林. 2017(12)
[6]乡村景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 刘芝兰. 农业工程. 2017(04)
[7]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 林箐. 风景园林. 2016(08)
[8]乡村景观价值评价要素及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J]. 王南希,陆琦. 风景园林. 2015(12)
[9]陂塘景观研究进展与评述[J]. 俞孔坚,姜芊孜,王志芳,李明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3)
[10]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 华中建筑. 2013(05)
博士论文
[1]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发展模式及规划设计研究[D]. 吕桂菊.山东农业大学 2018
[2]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D]. 冯艺佳.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生态敏感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任卓.武汉大学 2014
[4]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 陈英瑾.清华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旅游开发导向下的北京浅山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 郭秋萌.北京建筑大学 2018
[2]广西金秀县平道村瑶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D]. 聂珍臻.广西大学 2018
[3]集雨型绿地视角下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D]. 张恒玮.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4]陕北传统窑居村落乡土景观分析与保护发展研究[D]. 宦烨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5]基于感知觉分析的北京地区乡村景观研究[D]. 朱撼仑.北方工业大学 2017
[6]地域文化在边缘村庄物质要素中的体现[D]. 耿智慧.长安大学 2014
[7]北京市浅山区旅游园融资模式研究[D]. 苏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8]日本乡村景观研究[D]. 辛泊雨.北京林业大学 2013
[9]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 陈青红.浙江农林大学 2013
[10]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浅山区环境评价及功能分区研究[D]. 彭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3699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9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