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5 16:44
全球化的影响使城市建筑趋同,地域性的表达也成为与之相应的必要手段。对当今建筑来说,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实际上是全球化下的建筑表现之一,对其研究将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建筑趋同,但仍在世界各地显现地域性表现的努力,从欧美等国家的自然节能关注到发展中国家的适宜技术应用;从日本早期现代建筑的萌芽,到台湾本土意识的觉醒,再到中国大陆对乡土及地域形式的关注;从对传统空间的体会,引导人的行为,到精神场所的设计;再有对地域材料的演绎,也体现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手法的多样。 本论文旨在梳理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的现象,剖切其地域性创作层次表达的手法及手段,,并针对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加以研究,以求对建筑地域性表达有所理论支持,对其实际建筑创作有所帮助。 闽南建筑在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下并承载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建筑表现上显现富有特色的红砖文化,其建筑类型多样、建筑形式夸张、色彩浓烈、空间灵透、材料考究。在城市迅速发展的当下,本论文重点基于气候适应、形式与空间、技术和新材料等几个方面探讨闽南建筑地域性的表达,并结合对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研究进行创作实践探讨。 结论1.地域性表达是当今建...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全球化与地域化的背景
1.1.2 地域性表达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
1.1.3 当代中国地域性建筑思潮简述
1.1.4 闽南地域建筑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域要素分析
2.1 地域性的相关概念
2.2 地域自然要素分析
2.2.1 气候要素
2.2.2 自然地貌
2.2.3 自然资源
2.3 建筑地域性的人文要素
2.3.1 社会政治
2.3.2 宗教
2.3.3 民俗
2.3.4 社会心理
2.4 建筑地域性中的经济技术要素
2.5 闽南地区的气候特征
2.6 闽南人文概况
2.7 闽南建筑的地域性总结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然气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3.1 自然的关照——气候适应,地域体现
3.1.1 自然气候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共同点
3.2 基于气候关注的地域性表达倾向
3.3 相似案例分析----两种主要表达倾向
3.4 闽南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呼应
3.5 基于自然气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形式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4.1 形式的源流关系
4.1.1 传统思维与现代艺术
4.1.2 形式为文化的显现载体
4.1.3 建筑形式地域性表达的源流关系
4.2 基于形式分析的当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研究
4.2.1 驯质异化
4.2.2 “异质驯化”的心理转换
4.3 案例分析
4.4 基于形式分析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
4.4.1 闽南建筑形式地域性特征分析
4.4.2 闽南建筑地域性形式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空间形态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5.1 空间——建筑地域性场所精神
5.2 基于空间形态的地域性表达
5.2.1 空间原型的发现及再用
5.2.2 行为秩序的组合
5.2.3 感受空间,整体体验
5.3 案例分析
5.4 闽南建筑空间形态的地域性分析
5.4.1 闽南传统空间形态的成因
5.5 基于空间形态的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5.5.1 基于空间形态闽南地域性的表达
5.6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基于技术与材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6.1 技术对地域性表达的影响
6.1.1 传统技术的回归与技术的发展
6.1.2 高科技与地域化
6.1.3 适宜技术在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中的选择
6.2 材料对建筑地域性的表达
6.2.1 传统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分析
6.2.2 现代建筑材料对地域性表达分析
6.3 材料地域表达的趋向分析
6.4 案例分析
6.5 闽南建筑材料及工艺地域性分析
6.5.1 闽南传统建材及工艺地域性分析
6.5.2 闽南传统建材地域性特点
6.6 基于新材料与工艺的闽南地域性表达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理论探索
7.1“原型 现行 的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模式
7.1.1 以分析为创作的基础——探求建筑地域性的“原型”
7.1.2 以综合为智慧的体现----拓展建筑地域性的“现行”
7.1.3 判断决定创作的前进方向----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现行”价值
7.2 建筑对环境的地域性表达的系统层次及整体性关照
7.2.1 建筑环境系统的层次理解
7.2.2 建筑对环境地域性的层次关照
7.3 建筑对环境的地域性表达的整体性把握
7.3.1 关注地域性
7.3.2 文化提升
7.3.3 现代手段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当代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探索
8.1 传统,地域,时代——厦门大学嘉庚楼群设计
8.2 建筑创作
8.2.1 校园总体关系:控制与协调
8.2.2 楼群组合:“一主四从”
8.2.3 空间组织:限定与联通
8.2.4 建筑语言:传统与现代
8.2.5 内外统一:形式与内容
8.3 地域,环境,场所——厦门大学图书馆改造工程
8.3.1 介入环境的分析
8.3.2 建筑的具体处理
8.4 新地域的表达——厦门接待站方案设计
8.5 双风塔——厦门翔安隧道建设展示馆及通风塔设计
8.6 都市渔火——深圳市梅沙海滨步道墩洲岛节点设计
8.7 厦门南洋学院图书馆设计-----地域的场所
8.8 福建泰宁大金湖旅游区石谷半岛旅游服务中心
8.9 地域生态——德化生态博物馆设计
8.10 器 —意的结合——古玩城设计
8.11 厦门南洋学院学生活动中心
8.12 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系统理论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
附录2:非线性科学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
附录3:模糊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
附录4:类型学等相关理论(整理制表:吕珩)
附录5:参考文献
附录6:早期西方建筑的意义(整理制表:吕珩)
附录7:形与文化的表现:2010 世博会国家馆分析(整理制图:马铭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筑与基地的亲和性——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遗址馆设计回顾[J]. 王玉平,李宁,杨易栋,彭怡芬. 建筑学报. 2010(02)
[2]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 陈昌勇,肖大威. 建筑学报. 2010(02)
[3]深圳大学艺术村[J]. 覃力. 建筑学报. 2010(02)
[4]北京新建筑地域性表达倾向[J]. 王冰冰,张伶伶. 建筑学报. 2010(02)
[5]对建构学的思考 在技艺的呈现与隐匿之间[J]. 卡雷斯·瓦洪拉特,邓敬. 时代建筑. 2009(05)
[6]亲爱国小,南投,台湾,中国[J]. 姜乐静. 世界建筑. 2009(05)
[7]新有机建筑设计观念与方法研究[J]. 李世芬,冯路. 建筑学报. 2008(09)
[8]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 卢健松. 建筑学报. 2008(07)
[9]中国传统地方材料的当代建筑演绎[J]. 袁烽,林磊. 城市建筑. 2008(06)
[10]迈向可持续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J]. 郭英钊. 时代建筑. 2008(02)
博士论文
[1]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 滕军红.天津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战后台湾地域建筑表达初探[D]. 周贤钦.厦门大学 2009
[2]适宜技术视野下的闽南地域建筑研究[D]. 吴楠.厦门大学 2009
[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 赵盈.上海师范大学 2006
[4]厦门地域建筑形态及设计方法研究[D]. 李苏豫.厦门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702965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全球化与地域化的背景
1.1.2 地域性表达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
1.1.3 当代中国地域性建筑思潮简述
1.1.4 闽南地域建筑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域要素分析
2.1 地域性的相关概念
2.2 地域自然要素分析
2.2.1 气候要素
2.2.2 自然地貌
2.2.3 自然资源
2.3 建筑地域性的人文要素
2.3.1 社会政治
2.3.2 宗教
2.3.3 民俗
2.3.4 社会心理
2.4 建筑地域性中的经济技术要素
2.5 闽南地区的气候特征
2.6 闽南人文概况
2.7 闽南建筑的地域性总结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然气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3.1 自然的关照——气候适应,地域体现
3.1.1 自然气候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共同点
3.2 基于气候关注的地域性表达倾向
3.3 相似案例分析----两种主要表达倾向
3.4 闽南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呼应
3.5 基于自然气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形式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4.1 形式的源流关系
4.1.1 传统思维与现代艺术
4.1.2 形式为文化的显现载体
4.1.3 建筑形式地域性表达的源流关系
4.2 基于形式分析的当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研究
4.2.1 驯质异化
4.2.2 “异质驯化”的心理转换
4.3 案例分析
4.4 基于形式分析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
4.4.1 闽南建筑形式地域性特征分析
4.4.2 闽南建筑地域性形式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空间形态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5.1 空间——建筑地域性场所精神
5.2 基于空间形态的地域性表达
5.2.1 空间原型的发现及再用
5.2.2 行为秩序的组合
5.2.3 感受空间,整体体验
5.3 案例分析
5.4 闽南建筑空间形态的地域性分析
5.4.1 闽南传统空间形态的成因
5.5 基于空间形态的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5.5.1 基于空间形态闽南地域性的表达
5.6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基于技术与材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
6.1 技术对地域性表达的影响
6.1.1 传统技术的回归与技术的发展
6.1.2 高科技与地域化
6.1.3 适宜技术在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中的选择
6.2 材料对建筑地域性的表达
6.2.1 传统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分析
6.2.2 现代建筑材料对地域性表达分析
6.3 材料地域表达的趋向分析
6.4 案例分析
6.5 闽南建筑材料及工艺地域性分析
6.5.1 闽南传统建材及工艺地域性分析
6.5.2 闽南传统建材地域性特点
6.6 基于新材料与工艺的闽南地域性表达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理论探索
7.1“原型 现行 的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模式
7.1.1 以分析为创作的基础——探求建筑地域性的“原型”
7.1.2 以综合为智慧的体现----拓展建筑地域性的“现行”
7.1.3 判断决定创作的前进方向----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现行”价值
7.2 建筑对环境的地域性表达的系统层次及整体性关照
7.2.1 建筑环境系统的层次理解
7.2.2 建筑对环境地域性的层次关照
7.3 建筑对环境的地域性表达的整体性把握
7.3.1 关注地域性
7.3.2 文化提升
7.3.3 现代手段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当代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探索
8.1 传统,地域,时代——厦门大学嘉庚楼群设计
8.2 建筑创作
8.2.1 校园总体关系:控制与协调
8.2.2 楼群组合:“一主四从”
8.2.3 空间组织:限定与联通
8.2.4 建筑语言:传统与现代
8.2.5 内外统一:形式与内容
8.3 地域,环境,场所——厦门大学图书馆改造工程
8.3.1 介入环境的分析
8.3.2 建筑的具体处理
8.4 新地域的表达——厦门接待站方案设计
8.5 双风塔——厦门翔安隧道建设展示馆及通风塔设计
8.6 都市渔火——深圳市梅沙海滨步道墩洲岛节点设计
8.7 厦门南洋学院图书馆设计-----地域的场所
8.8 福建泰宁大金湖旅游区石谷半岛旅游服务中心
8.9 地域生态——德化生态博物馆设计
8.10 器 —意的结合——古玩城设计
8.11 厦门南洋学院学生活动中心
8.12 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系统理论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
附录2:非线性科学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
附录3:模糊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
附录4:类型学等相关理论(整理制表:吕珩)
附录5:参考文献
附录6:早期西方建筑的意义(整理制表:吕珩)
附录7:形与文化的表现:2010 世博会国家馆分析(整理制图:马铭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筑与基地的亲和性——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遗址馆设计回顾[J]. 王玉平,李宁,杨易栋,彭怡芬. 建筑学报. 2010(02)
[2]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 陈昌勇,肖大威. 建筑学报. 2010(02)
[3]深圳大学艺术村[J]. 覃力. 建筑学报. 2010(02)
[4]北京新建筑地域性表达倾向[J]. 王冰冰,张伶伶. 建筑学报. 2010(02)
[5]对建构学的思考 在技艺的呈现与隐匿之间[J]. 卡雷斯·瓦洪拉特,邓敬. 时代建筑. 2009(05)
[6]亲爱国小,南投,台湾,中国[J]. 姜乐静. 世界建筑. 2009(05)
[7]新有机建筑设计观念与方法研究[J]. 李世芬,冯路. 建筑学报. 2008(09)
[8]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 卢健松. 建筑学报. 2008(07)
[9]中国传统地方材料的当代建筑演绎[J]. 袁烽,林磊. 城市建筑. 2008(06)
[10]迈向可持续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J]. 郭英钊. 时代建筑. 2008(02)
博士论文
[1]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 滕军红.天津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战后台湾地域建筑表达初探[D]. 周贤钦.厦门大学 2009
[2]适宜技术视野下的闽南地域建筑研究[D]. 吴楠.厦门大学 2009
[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 赵盈.上海师范大学 2006
[4]厦门地域建筑形态及设计方法研究[D]. 李苏豫.厦门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702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0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