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途径

发布时间:2022-12-25 17:33
  作为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不仅丰富而且 繁杂。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根本目标出发,指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所研究的 诸多学科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实质是因果关系。本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成果,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遵从的原则、相关的评价模型、指 标的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4 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了近年来有关文献通常采用的指标,并结合中国省级区域可持 续发展指标的可获取性,选用46个指标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指标之间 绝大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即指标间含有大量的重复信息,应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 在比较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各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 来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动态观察、有机协调等。此外,作者对可持续 发展指...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
            1.2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指标体系
            1.3 联合国统计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指数
            1.5 联合国统计局“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1.6 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 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 欧洲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1 欧盟结构性指标
            3.2 欧洲统计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 波罗的海21世纪议程指标体系
        5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国际竞争力评估指标
        6 世界保护同盟“可持续性晴雨表”指标体系
        7 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8 美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9 芬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0 加拿大关于联系人类/生态系统福利的 NRTEE方法
        11 荷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 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
        13 专题指标
            13.1 水环境指标在匈牙利的应用
            13.2 加拿大环境公共卫生的指标标准
        14 其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14.1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
            14.2 真实进步指标
            14.3 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
            14.4 能值分析指标
    第二节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制定的指标体系
        3 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5 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6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7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8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9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9.1 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9.2 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9.3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9.4 攀枝花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0 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 长白山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三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基于系统理论、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
        2 社会发展类指标——人文发展指教
        3 经济发展类指标——真实储蓄率
        4 生态环境类(生物物理类)指标——生态足迹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般理论
        1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内涵与定位
        2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思路
            2.1 经济学方法
            2.2 生态学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实质分析
        4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方法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评价模型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
        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1.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概念
            1.2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1.3 计算性质
            1.4 评价结果特点与作用
        2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2.1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框架模式
        1 概念模型与框架模式
        2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要框架模式
            2.1 压力-响应模型
            2.2 基于经济学的模型
            2.3 三成分模型
            2.4 人类-生态系统福利模型
            2.5 社会财富的多资本模型
            2.6 “可持续发展度”模型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类型及相关性分析
        1 单项指标
        2 综合核算体系类型
        3 指标体系
            3.1 菜单式多指标
            3.2 系统性指标
        4 可持续发展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六节 系统学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巴拉顿小组的指标体系
            1.1 基本观点
                1.1.1 概述
                1.1.2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组成
            1.2 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导向与系统需求导向理论
                1.2.1 系统环境的基本特征
                1.2.2 环境和系统特征对系统的需求导向
            1.3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程序
                1.3.1 对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性理解
                1.3.2 确定有代表性的指标
            1.4 小结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指标体系
            2.1 基本观点
            2.2 五大支持系统理论
        3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4 指标体系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创新的可能途径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主要趋势:走向综合
        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难点领域
            2.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应研究与评价
            2.2 可持续发展微观机理与过程研究
            2.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多尺度的综合问题
            2.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于应用问题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新方法论与计算科学的整合
        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要案结构与地域结构的整合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第一节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
        1 地球表层的结构
        2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
            2.1 空间秩序
            2.2 时间序列
            2.3 动因机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地理学模式
        1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现状
            1.1 研究现状
            1.2 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性
        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模式
        3 地理学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持
            3.1 从系统论角度看
            3.2 从经济学角度看
            3.3 从协同学角度看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J]. 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  地理学报. 2005(02)
[2]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J]. 戴全厚,刘国彬,刘明义,王跃邦.  地理学报. 2005(02)
[3]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从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看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J]. 史培军,邹铭,李保俊,周俊华,王瑛.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2)
[4]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 李双成,蔡运龙.  地理研究. 2005(01)
[5]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  地理研究. 2005(01)
[6]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研究[J]. 刘闯.  地理科学进展. 2004(06)
[7]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J]. 张雷,沈叙建,杨荫凯,程晓凌,姜巍,吴映梅.  地理科学进展. 2004(06)
[8]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J]. 后立胜,蔡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04(06)
[9]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安徽省岳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J]. 程淑兰,柳易林,欧阳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03)
[10]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估——以湖南湘西贫困地区为例[J]. 李琳,陈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3)



本文编号:3727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27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6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